书城文化钱与民俗
9465500000012

第12章 钱与人生礼仪(2)

唐宪宗元和时代人梁铉有《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其中说到“撒帐钱”风习:“帝子乘龙夜,三星照户前。两行宫火出,十里道铺筵。罗绮明中识,箫韶暗里传。灯攒九华扇,帐撒五铢钱。交颈文鸳合,和鸣彩凤连。欲知来日美,双拜紫微天。”其中“帐撒五铢钱”句,明确说到贵族婚姻礼俗中这一与钱有关的节目。

宋代这一形式成为相当普及的民俗。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写道:“婿雨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段绾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嫁娶》也记载:“行参诸亲之礼毕,女复倒行,执同心结,牵新郎回房,讲交拜礼,再坐床。礼官以金银盘盛金银钱、彩钱、杂果撒帐次。”使用撒帐钱的情形,大略相同。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贾母设计为病中的宝玉冲喜:“即挑了好日子,按着咱们家分儿过了礼。赶着挑个娶亲日子,一概鼓乐不用,倒按宫里的样子,用十二对提灯,一乘八人轿子抬了来,照南边规矩拜了堂,一样坐床撒帐,可不是算娶了亲了么。”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写婚礼实况:“傧相赞礼拜了天地。请出贾母受了四拜,后请贾政夫妇登堂,行礼毕,送入洞房,还有坐床撒帐等事,俱是按金陵旧例。”可见在《红楼梦》成书的年代,“撒帐”依然是婚礼的“规矩”。

5.丧葬一:落气钱·望山钱·起脚钱

在丧葬礼俗中,钱的象征物应用,也有十分繁杂的形式。

除了通常的烧纸钱等方式而外,“初丧……悬纸马、纸钱于门,讣告亲友”(咸丰九年《固安县志》),“夜半,焚冥镪及纸糊舆马等于门外,如与生人祖钱之仪”(民国二十三年《完县新志》)。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在关于祭礼的内容中引录《临潼县志》的说法:“祭于新丧,乡人以三日、七七、百日、三周,称力备仪,烧纸钱,奠酒,哭拜尽哀。”

《兴仁县志》记载,丧葬用纸钱,又有“落气钱”、“望山钱”等:“死者属纩,迁于寝,父则正寝,母则内寝,焚纸钱三斤六两,曰‘落气钱’。”“俗名提幡曰‘望山钱’。”“殡后三日,具酒、香楮,倩巫于墓上焚买山疏文及钱帛,以碗盛其灰,窖之墓旁。”“自逝世之日起,逢七日必祭,祭则焚楮袱。一七七袱,二七十四袱,推至七七乃止。”民国二十一年《八寨县志稿》也说到所谓“落气钱”:“人死即焚袱,谓‘烧落气钱’。”

《镇雄县志》有关“望山钱”的说法是,“死者一岁用纸一张,每十岁加一张,束成钱龙式,高悬门外,名叫‘望山钱’。”至葬所后,“烧望山钱于井内,依时落圹”。又明万历刻本《新昌县志》说当地礼俗,“初丧,于死者脚下烧纸钱少许,名曰‘起脚’”。也值得我们注意。

6.丧葬二:口含钱

传统丧葬礼俗有在死者入殓时于口中放置一枚钱币的形式。这种钱币称做“口含钱”。

英籍考古学者斯坦因在对中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代墓葬区进行考察时,发现了在死者口中放置萨珊王朝银币和拜占庭帝国金币的情形。他在《亚洲腹地》一书中写道:“在阿斯塔那古墓的遗骸口中,实际发现的4枚钱币中,其中3枚是拜占庭金币或者其仿制品,另外1枚是萨珊银币。这自然会使人想到希腊古俗:给死者口中放置一枚钱币,作为支付给摆渡者查朗(charon)的摆渡费。可是,1916年沙畹热情地告诉我,汉译佛典中也有有关佛经的故事。于是,我翻阅了有关内容,才知道这一习俗并非不为远东所知晓。”中国考古学家夏鼐曾经关注中国出土的西方文物,发表《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一文。在讨论其用途时指出,从吐鲁番出土的30枚萨珊朝银币中,21枚是从死者口中发现的。就此又发表了如下论述:“死者口中含钱的习惯,斯坦因认为是与希腊古俗有关。”“这种说法最近仍有人附和。实际上它是受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流毒影响,事实上证明它是错误的。我国在殷商时代便已有了死者口中含贝的习俗,考古学和文献上都有很多证据。当时贝是作为货币的。将铜钱和饭及珠玉一起含于死者口中,成了秦汉以后的习俗。广州和辽阳汉墓中都发现过死者口含一至二枚五铢钱。”“这种习俗,一直到数十年前在我国有些地区仍旧流行。正像高昌墓中的汉文墓志、汉式土俑和木俑、汉文的‘衣物疏’等一样,高昌这种死者口中含钱的习俗应当溯源于我国内地。”①夏鼐先生对于“受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流毒影响”的指责,固然因为当时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将学术争议上升于政治批判的嫌疑,但是总的观点却是可以成立的。

①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学报》1974年1期。

如果说西北地方口含西来金银币的情形可以说明希腊神话对于远东民俗的影响,那么,更多的资料可以说明这种民俗现象存在着来自中原远古文化的另一历史源头。

考古学家罗丰对相关现象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中亚地区的这种习俗显然与古希腊习俗有某种渊源关系,但就其深刻含义而言,明显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目前推测为与中亚地区流行的某一宗教或为拜火教信仰有点联系。中国吐鲁番和固原、洛阳、西安等地死者含币习惯与中亚地区是一脉相承的,表现出一种渊源关系。中亚、中国内地的发现表明,虽然古希腊习俗对其有所影响,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不同。”①这一见解,值得关心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人们重视。

①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82页。

元人习用语汇中,口含钱已经成为讽刺贪鄙者聚敛财富的用语。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阑记》第二折:“今日个浪包娄到公庭混赖着您,街坊每常好是不合天道,得这些口含钱直恁般使得坚牢。”无名氏《郑月莲秋夜云窗梦》第一折:“待教我冷气虚心将他顾恋,觑一觑要饭吃,搂一搂要衣穿,我与你积趱下些口含钱。”又,无名氏《满庭芳》曲:“枉乖柳青,贪食饿鬼,稢镘妖精,为几文口含钱,做死的和人竞,动不动舍命亡生。”口含钱又称口衔钱。

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第一折:“哎,儿也!你寻些个口衔钱,赎买你娘那一纸放良书。”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四折:“笑则笑贾员外一文不使,单为这口衔垫背几文钱,险送了拽布拖麻孝顺子。”徐本作:“只为折赔口含钱,干折了拖麻拽布子。”在时代更为晚近的民间俗语中,口含钱又称噙口钱。如捻军歌谣《财主的元宝睡倒看》:“穷人没有噙口钱,财主的元宝睡倒看。”

7.丧葬三:洗阱钱

出殡时“随路散放纸钱”①等形式,也都对于纪念死者、安慰亡魂、寄托哀思,有一定的意义。如《兴仁县志》:“舁柩出殡,沿途抛纸钱,名曰买路。”

①民国二十二年《藁城县志》。

在安葬时,也有如民国十五年《丹阳县续志》所记述的这样的程序:“及墓,祭土神,星家出盘立向,土工开兆。冢妇兜土烘阱,孝子以次投洗阱钱毕,遂窆。”这里所说的洗阱钱,也是丧葬用钱以寄托某种象征意义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