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神论》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钱神”的说法。不过,早期所谓“钱神”,其神性与神格与通常民间信仰的诸神有所不同,如果说已经形成了崇拜,则主要应当于物质层面而并非精神层面进行分析。这种心理,往往以直接的物质追求为背景,而与具有较深刻的观念基础的信仰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当然,作为民俗现象的心理环境,有关文化存在又是我们在考察民俗史时不能不予以重视的。
《初学记》卷二七引晋人成公绥《钱神论》:“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惟钱是求。朱衣素带,当之士,爱我家兄,皆无能已。执我之手,托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能否。宾客辅凑,门常如市,谚言‘钱无耳,何可訚使’,岂虚也哉!”当时世人对于钱的崇拜,得到了生动的描述。
影响更为广泛的则为鲁褒的《钱神论》。关于这篇神奇文字,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卷一一三有所辑录。其中写道:“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又说:“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祿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当时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因此而生成的对钱的崇拜,即所谓钱被看做神物,人们甚至以为“天不如钱”,钱于是得以“为世神宝”的情形,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2.民间“钱神”信仰
唐诗中有涉及“钱”和“钱神”的词句,可以反映较为普遍的社会层面对钱的神力的认识。
如李峤的《钱》诗:“汉日五铢建,姬年九府流。天龙带泉宝,地马列金沟。赵壹囊初乏,何曾箸欲收。金门应入论,玉井冀来求。”诗句列述了钱的社会作用和文化典故。“地马列金沟”,即王济“好马射,买地作埒,编钱币地竟埒,时人号曰‘金沟’”故事。“赵壹囊初乏”,可参看《后汉书·文苑列传下·赵壹》:“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倚门边。”“何曾箸欲收”,事见《晋书·何曾传》:“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又如李峤的《咏钱》诗:“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虽解荣人也辱人。”也可以说明“鲁褒曾咏道通神”的历史影响。
唐人徐夤的《咏钱》诗写道:“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说钱可以翻祸为福,买仇得恩。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篇诗化了的《钱神论》。其诗最后一句“尽入权门与幸门”,则暗含社会批判的意义。前引罗隐的《钱》诗,基调是对钱的消极作用的批评。然而“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句鲜明地形容了“钱”的神奇的社会影响力。黄滔的《钟陵故人》诗,其中明确说到“钱神”:“滕王阁下昔相逢,此地今难访所从。唯爱金笼贮鹦鹉,谁论铁柱锁蛟龙。荆榛翠是钱神染,河岳期须国士钟。一箸鲈鱼千古美,后人终少继前踪。”因铜绿而以“钱神”借喻绿色,可知钱神的说法已经相当普及。唐诗中还可以看到“钱神”和“酒圣”相对应的文例。如:“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白居易《江南谪居十韵》)“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韦庄《遣兴》)“钱神任尔知无敌,酒圣于吾亦庶几。”(杜牧《题桐叶》)诗人笔下“钱神”和“酒圣”的这种关系,反映出钱神神性的特殊性,与一般的神相比,有更为浓重的世俗气味。
元代无名氏《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第四折:“鯿奈顽民,簸弄钱神,便应当斩首云阳,更揭榜晓喻多人。”也说明钱神在社会观念中的存在。清人黄遵宪《番客篇》诗也说到钱神:“到手十贯索,罔利各筹防。名为叶子戏,均为钱神忙。”钱神在这里,只是象征着一种对财富的追求,而与通常人们所说的神大不相同。
清代学者俞樾《茶香室四钞》卷二有“钱神入梦”条,引录了一则有关钱神的故事:“元刘一清《钱唐遗事》云:咸淳癸酉,贾相奏乞出视师,且谓臣之料钱招军悉有实状,可以按覆。奏罢归府,合目静坐,忽梦一男子圆面方口,突然而入,曰:‘我金主也。相公早间入奏太激,天下事不由相公,皆由我。相公好好做三年,我六年后亦不复顾人间事。’贾相醒,与所亲言之。三年而贾相罢,六年而钱禁行,乃知男子钱神也。按钱神示梦已奇,其身圆而方口,适肖钱形,更奇矣。”钱神竟然有具体的形象。不过一说“圆面方口”,一说“其身圆而方口”,有所不同,但是都形容其“适肖钱形”。
3.男钱·母钱·子母钱
在历史上曾经发生社会影响的民间信仰中,“男钱”、“母钱”、“子母钱”等,可以反映钱所具有的特殊神性。
男钱
南朝梁民间私铸的钱币“布泉”,径一寸,重四铢半,俗称“男钱”,传言妇人佩之可以生男。《通典》卷九《食货九》说:“布泉,钱一寸,重四铢半,谓之‘男钱’。云妇人佩之即生男也。”清人蓝鼎元《钱币考》则说:“……又有对文钱、丰货钱,谓之‘男钱’。言妇人佩之则生男也。”
唐代诗人段成式在《戏高侍御七首》中,第六首说到男钱:“诈嫌嚼贝磨衣钝,私带男钱压鬓低。不独邯郸新嫁女,四枝鬟上插通犀。”由所谓“私带男钱压鬓低”,可知这种男钱有可能作为发饰。
元人陈樵《卧褥香炉赋》描写豪门贵族妇人的奢华生活,其中写道:“广宵宴于上春兮,蛾眉纷其狎坐。锦随舞散,引连吹罢,歌残绿玉之杯,笙暖茱萸之火。月转华房,缸花暗堕。芳襟微解,男钱半妥。……”可知男钱在豪门后室曾经长期寄托着“生男”的期望。
母钱与子母钱
唐代诗人吴融《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诗中第三首有关于“子母钱”的诗句:“子母钱徵笑,西南月借颦。”褚载也有“相逢多是醉醺然,应有囊中子母钱”句。又如许浑《赠王山人》诗:“贳酒携琴访我频,始知城市有闲人。君臣药在宁忧病,子母钱成岂患贫。年长每劳推甲子,夜寒初共守庚申。近来闻说烧丹处,玉洞桃花万树春。”看来,这里所谓子母钱很可能与道家炼丹术有关。
有一种对子母钱的解释,以为即“青蚨钱”。传说青蚨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于是据说可以利用其性,以巫术形式使金钱用而复归。晋人干宝《搜神记》卷一三“青蚨”条记载:“南方有虫……又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初学记》卷二七引干宝《搜神记》是这样表述的:“南方有虫,其形似蝉而大。其子著草叶如蚕种,得子以归,则母飞来就之。杀其母,以血涂其子,以其子涂母。用钱货市,旋则自还。名曰‘青蚨’。”《太平御览》卷八三六引《搜神记》,“以其子涂母”,作“以其子涂贯”。
后来有将可以用来增殖的本钱称为母钱的说法。《宋史·杜衍传》:“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议常平法曰:‘州郡阙母钱,愿出官帑助之。’”也有将借贷关系中的利钱称做子母钱的,或将本钱与利钱合称子母钱。清人惜秋旅生《维新梦·建路》写道:“犀牙运费贵,螺贝邮资贱。多收子母钱,多收子母钱。”
4.神钱传说
飞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起始于唐宪宗时。这种汇兑的票券,当时也称做飞钱。不过,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飞钱,却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关钱的神异传说。
唐人李峤《凫》诗,有“钱飞出井见,鹤引入琴哀”句。其前半句,典出《艺文类聚》卷七八引《神仙传》中葛玄的故事:“以数十钱,使人散投井中。玄以一器,于井上呼钱出,于是钱一一飞从井出,皆向所投也。”《太平御览》卷八三六引《葛仙公别传》:“以十钱,使人一一投井中。公井上以器呼钱,人见从井中一一飞出,入公器中。投人刻识之,所呼皆是所投者。”
与这一传说相类似的,又有宋人曾訸《类说》卷二所录《列仙传》中唐人马湘种瓜故事中有关神钱的情节:“马湘,字自然,有道术。尝于江南刺史马植坐上以酒杯盛土种瓜,须臾引蔓花实,食之甚美。又能遍身摸出青铜钱,投井中,呼之即出。”与能够“遍身摸出青铜钱”又能够随心召唤相类似的道术,又见于《大中遗事》记载的轩辕先生能化“桐竹叶”为钱的故事:“轩辕先生居罗浮山,宣宗召入禁中。能以桐竹叶满手挼成钱。”安史之乱发生之前,民间流行谣言《燕燕谣》:“飞上天,天上女儿铺白毡。毡上有千钱。”说的也是一种飞钱。
唐《逸史》记录了这样的神奇故事,八月望夜,师与上游月宫。还潞州城上,俯视城郭悄然,而月光如昼。上乃掷金钱于城中而还。旬日,潞州奏八月望夜获金钱。这也是一则天外飞来的神钱传说。
历史上多见“雨金”、“雨钱”的记载,也多带有神秘色彩。例如:“(周显王元年,秦献公十七年)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①“(秦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阳。”②“(隋文帝仁寿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雨金银之花。”(《北史·王劭传》)“(武则天垂拱三年七月乙亥)雨金于广州。”(《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武曌纪》)“(宋高宗绍兴二年)七月,天雨钱,或从石中涌出,有轮郭,肉好不分明,穿之碎若沙土。”(《宋史·五行志四》)“(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六月壬子,雨钱于京师。”“(明世宗)嘉靖六年五月甲午,京师雨钱。”(《明史·五行志三》)这种“雨金”、“雨钱”的现象,只是异常天象,很可能与龙卷风一类旋风形式有关。《宋史·五行志四》有这样的记载:“庆元二年十二月,吴县金鹅乡铜钱万百自飞。”铜钱因风势风力“自飞”,又于另一地雨落,正是这种异象的合理解释。然而在古人眼中,这一情形大多被看做瑞象。例如秦献公时“雨金栎阳”事,《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上》都说:“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栎阳而祀白帝。”又张守节《正义》:“言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史记·高祖本纪》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至献公时栎阳雨金,以为瑞。”
①《史记·六国年表》。
②《史记·秦本纪》。
以上只是正史中的记录。地方志中又有关于“雨钱”的更详尽的记载。如光绪《乌程县志》卷二七记载,宋乾道十年,“见青龙飞过,坠下散钱如雨。”光绪《畿辅通志》卷二九九记载,明成化六年,“六月九日,京师大雨,雨中往往得钱。王文恪鏊有诗纪事云:‘苍天似悯斯人困,故向云中撒与钱。若若了时民又困,何如只赠与丰年。’”咸丰《郏县志》卷一记载,明崇祯三年,“春有黑风自北来,遍地皆钱文,大者如盘盂,小者如枣栗,行人衣巾皆有之,三日犹见其迹。”对于这种黑风北来,致使遍地钱文钱迹的现象,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记载,清咸丰七年,“六月,德化见散钱无数,蔽空而飞。”这一情形,当与《宋史·五行志四》“庆元二年十二月,吴县金鹅乡铜钱万百自飞”情形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