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维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
9511000000023

第23章 解密风暴冲击波 (2)

第四,必须面对部分国家舆论谴责。墨西哥和土耳其难掩恼火。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隆说:“我对美国的间谍行为感到担忧,他们一贯爱四处插手。”土耳其官员则称,美国作为世界主要强国的形象一直在衰退,维基解密事件是“最新一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说:“我们不会把俄美关系与任何泄密相联系。然而,这些泄露的秘密透露了内情,展示了评估和判断背后的怀疑论调,而这在国家外交政策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为了挽回损失和消极影响,美国国务院开始采取行动。

美国国务院似乎早有准备。在维基解密只是宣称、尚未公布外交电报之前,美国国务院就提前知会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挪威等盟国,美国外交官更是奔波于各主要盟国首都打预防针,极力避免双边关系受到影响。不少国家领导人或官员在公开场合对泄露的尴尬内容不置可否。泄露电报是在11月28日晚公布的,美国驻德国大使墨尔非随即在电视上道歉,同时在29日早晨出版的德国《画报周刊》上发表声明,谴责维基解密,指其是对人类之间相互信任的一种极大破坏。德国政府高层很是配合,相继发表电视讲话,一方面谴责泄密行为,另一方面强调不会影响德美正常外交关系。

为避免外交官员工作时遇到危险和困难,同时担心美国外交官和情报人员可能因此面临生命危险,美国计划对全球的使领馆以及军方和情报官员进行“大洗牌”。美国一位高级保安官员表示:“我们将撤出部分最佳的人才,因为他们敢于对他们驻守的国家作出真实的汇报。”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已紧密合作,在未来数月更换一批美国大使馆和领事馆的职员。即便如此,美国要想重新获得盟国的信任,也“得花2~5年的时间”。

现在,维基解密浪潮正将更多国家的外交人员“拉下水”。澳大利亚两家报纸《悉尼先驱晨报》和墨尔本《时代报》以醒目标题报道新加坡三名资深外交官针对一些区域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的政局发表了一些颇具争议性的看法。相信新加坡政府难免感到尴尬,但外交部没有必要去做什么修补工作,因为官员原本就没想到私底下的谈话会被公开,所以才能坦诚地发表个人的想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过,也有美国官员对维基解密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轻描淡写。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对未来的发展表示乐观,他表示:“这一事件是否令人难堪?是的。是否令人恐惧?是的。对美国外交政策造成的后果呢?我认为将很小。”盖茨还说,各国政府与美国打交道,原因在于这符合他们的利益,并非因为他们喜欢和信任美国。

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评论称,维基解密事件除使美国的可信度受到损害外,给美国的形象造成的损害“并不是很多”,事件中最糟糕的头条新闻是国务卿希拉里要求下属收集关于联合国工作人员的信息,但整个事件的影响局限于给美国国务院造成难堪,迄今只会影响美国在全球舆论的支持率,而且影响还不大。

美国泄密的外交电报在实质意义上没有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情报,既没有泄露美国的全球外交和目标所向,也没有泄露重要军事机密,更没有泄露美国与盟国的内幕交易。内容大都是些陈年往事,无关痛痒的消息,不涉及各国的根本利益。之前泄露的美国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也没有什么令人震惊的内容。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所谓否极泰来,维基解密反而给美国的外交也带来某些正面效应。

首先,为美国外交赢得国内民意支持。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名誉主席莱斯利·盖尔博认为,被曝光的美国外交电报表明美国“确实在采取一切手段解决世界上最危险、最棘手的问题”,美国外交官和对外决策者在“不遗余力地完成其职责”。美国民众没有理由怀疑美国政府在解决防止核扩散、阿富汗等问题上的努力。维基解密事件虽然暴露出美国政府信息平台存在薄弱之处,但也向外界表明这一平台确实起到了帮助政府各部门分享信息从而提升效率的作用。此外,每一份泄密文件几乎都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美国外交是表里如一的,说明美国外交决策者并不依靠暗箱操作为美国谋取私利,他们关心的是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且,从电报内容来看,大多数美国外交官堪称“睿智”,对别国局势的分析和判断有时比媒体更深刻、准确。该事件将成为对美国民众进行再教育的良好契机,使其加深对美国外交行为的理解。

其次,为美国海外行动寻找道义支持。维基解密事件有助于美国向国际社会解释忧虑伊朗核问题的原因,因为在此之前有不少人怀疑伊朗核问题是以色列制造出的阴谋。而事实是,众多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已经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战略威胁。可以说,维基解密事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即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反面角色并非美国政府,而是那些“拒绝合作且虚伪善变的别国领导人”。

泄露文件显示,伊朗拥有打击西欧的弹道导弹,显然这会让美国对欧洲反导条约以及对伊朗的强硬立场在欧洲赢得更多支持者。泄露文件详细讲述了伊朗与塔利班、基地组织的联系。比如,美国多年来一直收到有关伊朗向塔利班走私武器的报告;伊朗官员与塔利班、基地组织高层领导人有直接接触,伊朗在基地组织与其他国家进行武器交易时充当中间人角色。这些泄密内容,会让国际社会更加支持美国的对伊强硬政策。泄密文件在中东问题上,是非常有利于美国的盟邦以色列的。泄露文件显示,阿拉伯国家都对伊朗核计划感到恐惧,甚至希望美国对伊朗动武。这些信息可以减少美国、以色列对伊朗制裁政策的国内国际压力。

第三,分化瓦解他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泄露外交电报显示,沙特、埃及等曾直接要求美国采取军事措施以阻止伊朗发展核计划,巴林和阿联酋都敦促美国采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办法制止伊朗核计划。人们十分惊讶,温和且保守的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居然会在伊朗核问题上当面呼吁和平、私下推动动武。

这在客观上挑拨了伊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实现了“恐惧策略”。“恐惧策略”也称做“敲警钟策略”,是借用带有较强恐惧性情绪色彩的信息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紧随其后,在伊朗核问题新一轮核谈判前夕,希拉里在第七届巴林对话国际会议开幕式上发表《关于伊朗核计划将引发邻国担忧》的讲话,以进一步强化“恐惧策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维基解密文件“是精心策划的阴谋的一部分,相当可疑”,可能是西方和美国情报机构故意泄露的,目的是加深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项目的担心,加深世界对伊朗的厌恶感,“这是针对伊朗的另一场心理战争。尤其是在12月5日核谈判将要开始之际”。

第四,诽谤抹黑其他国家。泄露文件显示,中国政府幕后指示入侵Google在中国的网络系统,而且这是中国发动的破坏外国网络系统计划的一部分。自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雇用黑客成功入侵了美国政府、西方盟国、达赖喇嘛以及美国商业企业的电脑系统。泄露文件说得像煞有其事,好像是真的,妄图抹黑中国政府形象,掀起新一轮中国网络威胁论。泄露文件还揭示了所谓“中国在伊朗的角色”,称中国可能与英国就伊朗核计划进行了磋商,但中国企业在伊朗导弹战略中是重要材料供应商。美国曾经就中国与伊朗、朝鲜的核武交易向中国施压,对中国公司可能帮助伊朗制造化学武器表示担忧,并列出至少十起朝鲜经过中国向伊朗运送弹道导弹零件的事件。英国担心中国向伊朗出口可能用于导弹生产的热红外侦测器、陀螺和碳纤维等材料。不言而喻,这些不实指责,完全是故意诽谤,实际效果却是美化了美国和英国在伊朗核问题中的作用,为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抹黑,在世界舆论面前妖魔化中国。

第五,威慑他国和国际组织。泄露文件显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09年7月签署命令,要求美国外交官暗中调查联合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收集他们详细的“生物信息”、通信密码、信用卡号、电子邮件地址、电话与传真号码等。泄露文件内容还涉及众多外国高官政要涉嫌腐败的内容。泄露文件详尽地描述了美国外交官了解到的所谓外国政府和官员涉嫌腐败的秘密,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也包括东亚、欧洲国家,这让诸多外国外交高官坐立不安,随时可能“突发心脏病”。

表面上看,泄露文件揭秘了美国外交官肆无忌惮、不讲规则,甚至引发众怒和强烈谴责,但实际上却可以向世界各国政要和国际组织暗示:美国有能力掌握他们的隐私和罪证,随时可能公布于众,让他们身败名裂;今后在处理涉及美国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阿桑奇还进一步发出威胁,声称还要大爆猛料,搞垮几家大银行。阿桑奇甚至威胁俄罗斯,宣称准备公布有关秘密文件。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立即发出强硬声明称,如果披露俄罗斯机密,维基解密将会永远消失。俄罗斯地缘政治学院院长列昂尼德·伊瓦舍夫指出,“这是向世界领导人发出的信号,尤其是向俄罗斯领导人发出信号。让他们知道,如果不按照符合美国利益的轨道行事,那么就可能会有更多的秘密被泄露”。

第六,维护美国的国际形象。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公开9万份阿富汗战争文件,揭露迄今战争造成两万人丧生;10月23日,公开40万份伊拉克战争文件,揭露6年战争导致10.9万人丧生,其中63%是平民。表面上看,泄露文件似乎是在严厉指责美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效果却是在掩盖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残酷,维护美国政府和军方形象。这里有几组数据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美国军方2009年发布数据,7.7万伊拉克人于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死于战火。伊拉克人权部2009年10月发布数据,85694伊拉克人死亡,147195人受伤。与此同时,英国布鲁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在伊拉克47个地方对1849个家庭、12800多人进行抽样调查,包括家庭成员出生、死亡和移民情况。被调查对象80%都能提供家属死亡证明。调查显示,受访家庭共有629名家庭成员丧生,其中87%发生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前40个月。调查报告刊登在世界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结论是伊拉克战争造成65.5万伊拉克人死亡。2007年,英国调查机构ORB对伊拉克1461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伊拉克战争和暴力冲突导致120万人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