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为他们今天或者将来的命运给予任何指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导或是慰藉,那简直不可思议--但这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恰恰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这并不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是说中国认同就是固定不变的。正相反,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进程中,“中国特质”的概念总是面临着无休止的变化。正因为中国人的这些观念自古就有,所以这些概念有着极强的历史延续性和适应性,而且在短期内都不太可能发生任何重大变化。而中国的崛起不但不会削弱、反而还会进一步强化这些观念。
西方对中国的评论,错就错在太过于关注中国的政体、民主的缺失、共产党政府以及所谓的军事威胁等问题。事实上,中国崛起所带来的真正挑战很可能是文化上的,比如我们之前讲到的“中央之国”心态。或者换句话说,中国崛起所引发的最大难题并不是民主的缺失,而是中国会如何处理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一国的历史和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会以何种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历史上每一个曾经称霸的国家或者大陆都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示其实力。比如欧洲的典型方式就是海上扩张加殖民帝国,而美国则是空中优势和全球经济霸权。中国同样也会以崭新的方式来展现其实力。
中国和西方虽然在传统上有着些许相似之处,最明显的就是二者都相信普世哲学、都有一脉相承的优越感,但二者在本质上却是迥异的。尽管历史上中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陆上扩张来扩大自己的版图,但和西方的海外扩张以及欧洲人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比起来,依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最有可能实现霸权的领域还是文化。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信和优越感植根于他们作为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一点和美国完全不同,因为后者没有如此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欧洲也有区别,只不过没有和美国的差别大。中国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后,很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文化等方面完全改写世界秩序。
第8、中国与周边国家:愈加紧密,还是错综复杂?
“中国会重获先前的主导地位吗?这个过程要多久?会以何种方式实现?这样的主导地位会是个什么样子,都有哪些形式,在哪些方面,以及多大程度上会类似于过去的霸权?”
20世纪90年代早期,其他国家中有关中国的书籍非常少且很粗略。而且大多数作者基本上都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角度来看中国,他们的观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初到亚洲时,我也抱着类似的想法:香港是我必去的地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那里提供方便的宽带上网服务和许多人都会说英语。鉴于文化上的偏见,那么仅仅从侧面去了解中国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所有的问题都可归结为中国大陆会在多大程度上受香港的影响。
当香港最终于1997年回归中国时,每个英国人都在怀疑这颗东方明珠是否会像昔日那样继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且,这些人大多都认为中国大陆的未来将会和香港一样。按照这个观点,中国的发展由它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的程度决定,知识流动的方向永远是从海外向国内流动,而非从国内向海外流动。不过这一说法的确反映了实情:地区转型是在中国之外开始的。但在这个全面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香港与新加坡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相对于这些小国和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作用则大一些,不过它们的地位在西方面前又低得多。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对中国的蔑视,它把中国看做一个真空管,需要不断地把西方的思想和技术灌输到里面。诚然,中国的确有很多地方要向西方学习,但它的转型主要依据历史经验和传统智慧,而非借鉴西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香港和台湾企业家的投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情况就迅速发生了逆转,中国大陆成为影响力、权力和财富的中心。20世纪80年代,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大陆;现在,事态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影响力中心不再停留在中国大陆的边缘,而是聚拢在中国。
香港虽然还是香港,但在经济上已经被重新塑造,其股票交易规模已被上
海超过。在北京或上海就能发现价值所在,谁还会去香港?过去10年发生的一切表明,台湾地区需要大陆比大陆需要台湾地区更甚,这一点在两地经济隔绝期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同时,在展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由中国决定。整个地区范围内,大陆对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中国到处都蕴涵着吸引力。先前发生在中国之外的故事,现在都已经过渡到中国。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外溢效应日益明显,对老挝、柬埔寨、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崛起正在重塑东亚,东亚发展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由中国决定。
如要观察中国崛起,我们既不应去看它相对于欧洲或美国的劣势地位,也不用到非洲或拉丁美洲的事务中去刨根究底,而真正应注意的地方是东亚。在中国的周边国家,我们对中国崛起的影响更能感同身受。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中国崛起及其对世界影响的内在含义,这就是最好的起点。中国怎样在东亚地区处理自身崛起带来的问题和发挥影响力,也就意味着它成为世界大国后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地区。
在成为地区性主导国家以前,要想获得世界大国地位非常困难。英国在这个问题上是特例:在19世纪获得全球霸权之后,英国却没能主导欧洲。相比之下,由于美国在北美洲没有强大的对手,所以很快就取得了地区性主导地位,最终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大国。中国要在东亚地区取得主导地位仍任重而道远,该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还要应对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即日本和美国。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先进、经济最发达【以折算汇率后的GDP为标准】的国家,而由于美国和日本有着军事同盟关系,并且在日本驻有军队,尤其是规模庞大的海军,所以它们实际上是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军
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崛起之路必然不事力量。此外,东亚在地理上属于亚欧会一帆风顺,也不会在短期内完成。板块,中国北边同俄罗斯接壤,西南与印度为邻,这两个国家实力也相当强。因此,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崛起之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在短期内完成。
然而,历史经验为中国的大国之梦提供了些许帮助。历史上中国曾一直是
该地区的主导,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才有所改变。当时的中国是
“中央之国”,其他所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距北京的远近--都得向中国表示臣服,并承认自己是“天朝上国”的朝贡国。东亚大多数国家都要向中国进贡,这也反映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家等级关系。在朝贡体系中,异国统治者对中国皇帝也能做到心悦诚服。到清朝时期,“朝贡体系”才形成了一套比较明确的制度:依照大清历法设定进贡时间;在进贡的同时按照大清律法递交国书;向清朝皇帝行叩头大礼;清朝在接纳贡品的同时会向进贡国回馈礼品并赋予其一定的贸易特权。如果各国愿意承认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并按规定向皇帝进贡,那么清朝皇帝一般会采取不干涉政策,让它们自行处理国内事务。因此,朝贡体系更像是一种文化和道德体系,而不是政治管理体系或经济体系。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的控制往往是象征性的。事实上,中国之所以能够对那么多的朝贡国进行统治,完全得益于在朝贡体系中,中国实施了一种简单而松散的统治模式。另外,朝贡体系采用的方式要复杂得多,例如朝鲜、日本的部分地区、越南和缅甸均采用向中国进贡的形式,而历史上的泰国、马六甲等国可以选择进贡或称臣。这些国家在地理和文化上都比较接近中国,因此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地位要高一些。比如,中国如被当做老大,那么朝鲜就排行老二,而日本就是老三。
由于朝贡体系在东亚已经存在了2500年,它在该地区仍留有影响。东亚大多数国家都曾向中国进贡,这种经历在一个世纪或一个半世纪以前一直存在。虽然朝贡体系在19世纪末叶已经崩溃,但其部分元素却一直存活到20世纪。在将来,如果中国采用传统的朝贡体系来处理与东亚国家的关系,也是不难想象的。定会看到它的影子。此外,很多中国人都认为,中国理应是主导东亚的核心,因为中华文明在东亚无出其右,中国应有的地位是历史所赋予的,必定会在将来得以重现。中国人仍将它的邻居叫做“外围国家”,或许中国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重新确立朝贡体系在新时代下的含义。因此,如果古老的朝贡体系能在中国再次成为东亚经济的中心之时衍生出新的含义,那么我们也不必为此大惊小怪。
于是,我们在此遇到了一连串的复杂问题。中国会重获先前的主导地位吗?这个过程要多久?会以何种方式实现?这样的主导地位会是个什么样子,都有哪些形式,在哪些方面,以及多大程度上会类似于过去的霸权?
中国重新回到舞台中央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中国在国际上并没有改变一直以来非常孤立的状态。整个90年代,中国毅然拒绝参与任何地区性的多边组织。同时,中国也十分清楚美国的态度,美国对于任何可能将其排除在外的地区性国际组织都表示强烈反对。此外,由于中国国内普遍存在的民族优越感,中国一如既往地对该地区的事务表现出冷漠、疏远的态度。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仅仅同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以及文莱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决定开始实行一种全新的战略,并且以惊人的速度付诸行动。
1994年,中国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以应对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面临的问题,借此同俄罗斯展开接触,并谋求在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同这些国家展开合作。2001年,各成员国在“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更为完善的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还将乌兹别克斯坦纳入其中,并在上海设常驻办事机构。同时,该组织也将担负起更多新的使命。上合组织的目的有三:第一,促进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第二,共同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第三,抵制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上合组织先后将印度、伊朗、巴基斯坦、蒙古以及阿富汗接纳为观察员,并邀请东盟和独联体向该组织派遣代表。虽然我们很难预测上合组织的未来走向,但它确实代表了一个实力强大的中亚国家集团,而且还高度独立于美国影响之外。中国新战略的核心不在西北,而在东南。数百年来,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事务历来持有一种敬而远之、漠不关心的态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去10年里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核心就是改变了对东盟的看法,即改变了对这个成立于1967年、拥有10个东南亚成员国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态度。
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拥护姗姗来迟,对此我们该作何解释呢?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不仅信心倍增,整个国家也更加雄心勃勃。其次,进入21世纪,中国忙着加入世贸组织,这不仅意味着它即将融入国际体系,而且还标志着中国已经全面接纳了多边主义。再次,中国逐渐适应了自己在本地区所处的地位,同时也满怀信心,相信本地区其他国家不会将自己排在日本之后。最后,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东南亚国家【以及韩国】的经济,从而将中国推到了这些国家面前,拉近了双方的关系。这些遭受危机的国家都曾经历过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但经过残酷的经济危机之后,终于清楚地认识到:一方面,自己在全球性的经济波??面前是何等脆弱;另一方面,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于自己的危机解决方案实际上对本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在努力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东盟国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在1999年说:“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值得赞赏,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对她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国高度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感对阻止地区经济的恶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倒退10年,中国和东盟的这种友好关系还是不可想象的,而此时却成为必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关系也意味着他们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要解放思想,摈弃陈旧的观念,以国内经济改革的勇气来处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
令人惊奇的不单单是中国突然间准备支持本地区的多边主义,还有中国采取措施的态度。中国一度以高高在上、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周边国家。或者说,历史上中国并不需要邻国,而是邻国需要它。如今中国却准备和东盟国家接触了,而后者基本上都是些最弱小的东南亚国家,与其说是中国需要东盟,还不如说是东盟需要中国。换句话说,中国此时的态度变得格外谦逊,让这些东南亚国家觉得新鲜和陌生。从历史经验来看,东北亚地区曾是几个古老而强大文明的家园,诸如日本、朝鲜以及中国,而东南亚则相对比较落后,民族众多且民族观念极为淡薄,因此,前者在本地区曾处于明显的支配地位。现在,这种“北强南弱”的传统局面竟然出现了大逆转,至少在外交领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