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妆点三国:倾城多为英雄误
9809500000019

第19章 天挺秀,悲春风 (2)

百姓、将领、官员无不心悦诚服,交口称颂,民间甚至传唱起许多歌谣:于吴定霸,破曹强风;运筹帷幄,赤壁陈兵;周郎世英,永保江东……

这歌听得多了,孙权心中渐渐升起了不快,这种微妙的感觉只能藏在心里,不敢溢于言表。

公瑾于他,是个特殊的角色,在他心里,一面将其作臣属,一面却将其作兄长。

公瑾的确是全心全意为了江东,从最初的大礼尊待到而后的送质,再到赤壁御敌,自己一次又一次坚信了这一点。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大破了袁绍的曹操兵威日盛,传下诏书,命孙权送儿子到朝廷为质子。当孙权问及群臣意见时,张昭、秦松等皆犹豫不决。有些无奈的孙权只得单独将周瑜带到母亲身边商议,周瑜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不送。

正如母亲所说,他如同你的兄,你要听他的话。

是啊,他总是能说到自己的心里去,他的话总是有道理,他的策略总是有远见,赤壁之战前,就在张昭等诸将吏皆一味主降之际,正在鄱阳湖演练水军的他从柴桑星夜赶回,慷慨陈词以一己之力坚决主战:“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四胜四败,语语中的,胆略兼人。

虽然自己拔刀斫案以表决战的心意,但会罢之夜,他却独自请见,解开了自己心中隐藏的疑虑:“曹操虽自言水步兵士八十万,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原将士,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荆州刘表的投降军士,至多有七八万,尚存狐疑。曹操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人数虽多,却不足畏惧。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将军勿虑。”

在公瑾面前,自己似乎是透明的,他一眼便看穿了自己内心的犹疑,孙权此时才真真正正地投入到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情绪之中。

刘备的打援,黄盖的诈降,赤壁的火光,烟炎张天的雾色中,白袍银甲的英雄渐渐清晰,一下成为了江东的传奇。

然而,孙权也渐渐产生了疑虑,周瑜对江东毫无私心,那么对自己呢?

曹操败走赤壁后,悔恨不已,想当初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没想到如今竟在周郎手中吃了同样的亏。对于那个春风得意的青年俊杰,曹操既怨愤又青睐。他招来周瑜的旧友九江蒋干,命其前往东吴游说周瑜。

蒋干仪容大方,素以辩才见称,独步江淮之间,无人能对。不过,临行前,蒋干却对曹操的做法有些疑问:“若要游说周瑜也应在赤壁战前,为何明公却在江东大胜后让我前往呢?此时,周瑜正当得志,又怎会再生二心?”

曹操微笑作答:“公瑾年纪轻轻,却有绝世英才,仁义有加,若在战前游说,以他的正直德守,必然严词拒绝;而此时,虽然赤壁一战,功勋卓著,但功高震主,滋味却未必如意啊!”

蒋干深觉有理,以布衣葛巾,假托旧友造访,来到了东吴。不过已品出弦外之音的周瑜高段地将他游说的说辞堵在了嘴里。

周瑜邀蒋干游观营中,但见仓库军资器仗极为齐整。欢宴之中,又向其展示受赐的诸多侍从与服饰珍玩,周瑜动情叹道:“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蒋干闻言只笑不语,无功而返后,蒋干对曹操言:“公瑾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离间啊。”曹操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府邸之中,周瑜抚着院落里自己亲手栽种的柏树,暗自出神。

昔日,与伯符共结骨肉之亲,两人时常把酒言欢,喜极而歌,淋漓尽欢: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能同患难共享乐的兄弟怕也只有伯符一人。

一番深思,周瑜释怀,于树下抚琴,先作《十面埋伏》,又作《霸王卸甲》,先是高昂磅礴,后是沉闷悲壮。

两曲完毕,一旁静听良久的小乔,柔媚轻语:“人皆言,得意者弹《十面》,失意者奏《霸王》。如今夫君竟是将高祖与项籍的心绪尽数演绎了一遍。”

周瑜望着国色流离的娇妻,微微一笑:“春风后便是秋风,得意后便是失意。”

语焉不详,却弦外有音,善解人意的小乔心知丈夫所指,幽幽说道:“想当初,琴弦由弓弦而来,先有征战后有琴。琴中自有英雄气,琴声亦为英雄生。英雄贵在惺惺相惜,知己难遇。”

一阵清扬的乐声随风飘起,声声箜篌谣,弦弦酬知己。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

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世事,人心,知音,难寻。

江陵一箭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戍。

但观流水还,识是侬流下。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楼。

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

人言荆江狭,荆江定自阔。

五两了无闻,风声那得达。

这是赤壁之战后,吴地一度传唱的民歌,曹操败走后的荆州,一度战火弥漫,风生水起。身在吴郡的小乔,此时则心急如焚,因为江陵传来消息,公瑾受伤了。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仁奉曹操之命留守江陵城已然一年,大江对面便是虎视眈眈的周瑜,此时的周郎心坚似铁,定要攻下江陵,夺下南郡。

一年的围攻让曹仁渐渐心沉于海,纵然兵精粮足城池坚厚,但一直像一只蜗牛般退守不出,何时才能真正地摆脱困境。他不是不想拼死一搏,然而,情势所迫,不得不忍气吞声。

江陵城此时已四面受敌,周瑜派遣大将甘宁前据夷陵,夷陵扼大江峡口,地势险要,与江陵呈掎角之势,另一边,占领了荆南四郡的刘备从侧翼出击,占据了襄阳和江陵之间汉水以西的临沮、旌胜数县,又令关羽沿沔水北上,控制汉水以东,阻止襄阳曹军向江陵增援。

原本曹仁抓住了一次战机,分兵前往围攻甘宁,想着昔日纵横长江的锦帆贼如今要丧命于自己的手中,曹仁心下暗自欣慰。

不想,接到了甘宁告急音讯的周瑜,留下凌统驻守后方,自己则与吕蒙奔赴夷陵解围。周瑜的出现如同神兵天降,再一次扭转了局势。

此时,曹仁则彻底被逼入了绝境,只剩下孤零零的江陵城,他早已向许都呈送了告急文书,如今得到消息,襄阳驻军乐进正欲南下,预备与江夏北上的文聘一起夹击关羽。只要自己能够在这几天顶住周瑜的强劲攻势,便有可能赢得战役的拐点。

然而,吴军则一番誓死攻城的架势,周瑜更是身先士卒,亲自披挂上阵。为了避免自己的兵士们士气溃散,曹仁决定要给吴军一点颜色看看。

这一次的攻防之战,只杀得天昏地暗,血流遍野,就在吴军略占上风之时,却听得鸣金之声。城楼上的曹仁则仰天大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自己一直激赏的神射手今日终于射出了最为关键的一箭。

那银甲白袍的青年主帅如同夹带着天神的光环,如此的卓尔不群,如此的出类拔萃,一直隐蔽在暗处始终不曾暴露的弓弩手,酝酿了许久,一箭飞出,射中其右胁。

收兵时,那射手颇有几分不甘,凭着他百步穿杨的绝技,那一箭原本可以一击致命的,却不想那英俊的将军竟然如此机敏,箭到眼前竟侧身闪过一寸。不过,那箭头淬了毒,纵然不能即死,也是凶多吉少。

主帅营外,众将肃穆以对,静听着帐中医官侍从来回奔走的脚步声。

帐内,满头大汗的军中医官对一旁忧心忡忡的程普与甘宁说:“箭中右胁,入体甚深,待箭拔出,便会好些。”

说罢,他先以工具将箭身剪断,而后深吸一口气,鼓足力气方才拔下了深及脏腑的箭头。只见创口出汩汩流出黑血,床榻上的周瑜面色惨败,发丝凌乱,额上挂满汗珠,随着医官拔箭的举动,嘴角溢出不少鲜血。

这一夜,曹仁军中欢欣鼓舞,吴军营地却一片沉寂。

老将程普心中更是沉重,他不仅担心着周瑜的伤势,更担心着眼下的战事。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一丝偏离,便是胜败两重。

接下来的几天,程普严令各营坚守不出,任由曹仁部众阵前挑衅。听闻自中箭之后,周瑜一直病卧未起,曹仁更是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旦周瑜伤势惨重,吴军势必士气低迷,此时便是反戈一击的最佳时刻。

就在曹营兵士摩拳擦掌,吴军将士忐忑不安之时,就在程普犹豫着是战是退,左右为难之时,已清醒的周瑜却身披盔甲傲然出现在士兵面前。

篝火的照耀下,原本没有一丝血色的脸庞也染上了一层光晕,他步履缓慢而坚定,眼神坚毅而凌烈,士兵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那喊声径直传到了曹仁的军营。

程普望着忍痛行营的公瑾,望着士气如虹的兵将,眼中漫出一丝雾气,想当初,自己依仗着年长资深,数次轻慢于他,而他却气度恢廓,折节容下,丝毫不以为意。

与这少年英雄相处久了,越发被他的无穷魅力倾倒,如同飘香陈酿,历久愈浓,程普不由慨叹:“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曹仁竖起耳朵捕捉着一丝一毫的动静,吴军欢呼过后,便是沉静,那静中却透着置生死于度外的杀气,透着大军压境临危不惧的淡然,沉思良久,他手一挥,示意手下:“退!”

一个动作,一个字,却让他顿时苍老了许多,身为将领,他宁可战败,也不愿在震慑下退走。这一次,他真的输了。

就在小乔得到了公瑾平安的消息之时,江陵也等来了吴主孙权派来的名医与封赏。周瑜因乌林和荆州之功,被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治江陵,增兵至四千,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而程普、韩当等人的封赏也同周瑜几近相同。

周瑜亲随心生不满,统领大军的主帅竟然封赏与众人皆同,怎能令人心悦诚服?而接下来,又是一纸封赏,将周瑜手下的众将纷纷升任各地郡守或县令。

周瑜心里明白,这是孙权担心自己拥兵自重,为了一个周瑜,吴主宁可冒着江陵百业凋敝、民心浮动、边境不平的危险,也要调走其麾下的将领。最终,周瑜的身边只剩了甘宁和凌统二人,而值得深思的是,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素来便是不能碰面的死敌。

对于自己,他始终是无法放心的,不管自己做出何种姿态,周瑜心中有些苦涩。

吴郡,小乔与公瑾有了一次短暂的重逢,她轻轻抚摸着他右胁下可怖的伤口,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

他始终在微笑,江陵一箭射得如此之深,却不及他内心的痛楚。

孙刘联姻后,有句话成为了不是秘密的秘密,刘备向孙权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巴丘,归去来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小乔一面逗弄着襁褓中的小女儿,一面询问途中传来音讯的信使:“都督行至何处了?”

“照小的来时的行程推算,都督现下应该行至巴丘了。”

“巴丘?”

小乔闻言一怔,心下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同样的疑问此时也正从周瑜口中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