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责守职,宽恕待人
经典语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解读
儒家的恕道包含着一种一切权利要真正成立所必须有的要义,这就是人格的平等。
恕道已深入到这样一个真理,即只有他人的同等权利得到保障,自身的权利也才能真正确立。洛克说:“一旦宽容法完全确立下来……那时所有教会均有责任将宽容作为自己自由的基础”。
活学活用
孔子的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他这句话,同样回答了天下大道的治理方法,也回答了个人于世的生活方法。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事业上的态度、立场、方法都一一做了具体的说明。忠恕而已,便是尽力之所能的付出,并以宽容的心态,体贴他人的过错。没有比这回答得更具体的了。
孔子一生四处碰壁,不为所用。甚至于为了实现理想,不避嫌疑去见南子。孔子以忠恕之心,善待他人。心中始终是平和的。他没有成为剑拔弩张的愤愤斗士,始终温文尔雅。但他的力量,他的思想,跨越了千年时空。这是他的忠恕之心使然。在他的生活之中,申申如也,天天如也。随和待人,更使他能与人平和相处,广交朋友。思想与他截然不同的老子,归隐的贤者,也都能和他相处。
智慧金言
孔子在一生中,用他的忠恕之道,体味到了人生的乐趣,也创造了他的午古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有多少人以宽容的心胸广纳朋友,去体味生活的快乐。而能用忠恕之道,以实现个人乃至社会理想的人,又有几个呢?
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我们几个人能将“忠恕”吃透呢?
人生不可患得患失
经典语录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与一个卑鄙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去,那他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了。
解读
孔子的“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句话的含义是:当人们没有得到的时候,拼命地想去追求;等得到了,又时时刻刻担心害怕失去。
活学活用
人生无非就是一个得到和失去的过程,只收获不失去是不可能的。人获得了生命,到最后还不是要归于尘埃?所以大可不必在得到与失去之间苦苦地挣扎、徘徊,该是你的,迟早都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不管你怎么费力也不会得到。得到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因为一时的得意,并不代表永久的得意,要看清前方的路;失去的时候也不要悲观沮丧,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重要的是振作起来,谁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谁也不能证明你就不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正面和反面两个极端。你得到了金钱,同时你就可能会失去休闲的时间,会失去健康的体魄;你失去了爱情,同时你可能就会获得与人相处的智慧,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为你日后获取另一份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得失之间,需要你细细地去品味和权衡。得到的时候,不要张狂失态;失去的时候,不要太过计较。
人生处世的一大禁忌,便是患得患失。自古以来,在芸芸众生中,既有超然物外者,也有患得患失者。前者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奉行这种人生态度的人,往往容易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满足,能够过着悠然洒脱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尊严和快乐。后者则是一种病态消极的处事心理,这种人往往终日在得与失的罗网里钻来钻去,无法得到内心真正的超脱自在,更无法体悟到人生真正的快乐滋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宽。”
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名板桥,以诗、书、画“三绝”为后人称道。他写的诗歌,自然流畅,大都来自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他的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体,苍劲有力,自成一家。他的画富于灵性,栩栩如生。他最擅长画兰和竹,所画竹子,挺拔潇洒,疏落有致;所画兰花,含蓄秀气,兰蕊如蝶。
乾隆元年(1736),郑板桥考中进士,做了县令。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并且不满于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达官显贵被罢官。回到扬州后他心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着清静幽雅的生活,企望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他一生的情感和行为中,尤其体现在著名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吾弟所买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楼不过三十步,其左右颇多隙地,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东至小园仅一水,实为恒便。或日:“此等宅居甚适。只是怕盗贼。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什么便拿什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吾弟当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
郑板桥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他心胸旷达、不为物欲所累的最真实写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是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惬意安乐。
综观人间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常理,可有些人总想不通这层理儿,只要涉及个人利害得失之事,总少不了要去争,要去斗,要从争斗中得到更多。殊不知这种做法,总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言状的痛苦,排解不掉的忧愁。名利尽管得到,可是人的尊严丧失了,人的洁净丧失了,人的品味丧失了……这样,看来是有所“得”,但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更多?而且这种“得”究竟有什么意义?
智慧金言
一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两者总是很难兼顾的。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拥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对于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切勿不择手段,一味奢求;对于失去的东西,不要耿耿于怀,老是放不下。这是精明、智慧和机智的生活态度。当然,在得失问题上,还要弄懂弄通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正是祸福相依相成的道理。所以对得失,尤其对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豁达一些,淡泊一些,千万不可太介意,太看重。
不要为打翻了牛奶而哭泣
经典语录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牌位应该用哪种木头。宰我说:“夏朝用松,殷朝用柏,周朝用栗,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议论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解读
孔子说:“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议论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他是要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被已经发生的相关的事情所困扰,只要是正确的,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没有必要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而悔恨,眼光要向前看。
活学活用
每个人都有怀旧的心理,即使嘴里高喊着向前看,眼睛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瞄向已经过去的日子。绝大多数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会表现出一种羞羞答答的心态,直到新事物不再新鲜,再用一种怀旧的或恍然大悟的口吻来评说。客观地分析,向后看既是对过去的留恋,也是对现实的迷惘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