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09

第9章 修心——心态决定一切(2)

活学活用

君子坚持一种操守,他就会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不会改变。君子坚持一种德性,就不会轻言放弃。君子实行一种主义,即使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际也会根据这种主义去做。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老百姓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面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人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诗人臧克家写下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明人生境界、人格和尊严很重要,有的人虽然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人格永生;而有的人碌碌无为一生,平庸一生,毫无理想和追求,这样的人即使活着,他的人生也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智慧金言

重操守德行,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是富足的人生,充实的人生,因而是快乐的人生。

忍耐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典语录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解读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小不忍则乱大谋”,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活学活用

那么,到底要忍什么?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忍辱负重。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忍耐也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尽管与现代这种竞争社会不合拍,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些东西并没有过时,相反,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如果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必将使人们受益匪浅。其中,忍耐就大有学问,忍耐包括很多种。当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忍耐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忍耐无疑是一种大智慧。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我伤我,嫌我恨我,则奈何?”拾得和尚说:“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忍耐里透着的是智慧和勇气。

人生不可能总是风调雨顺,当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灾难时,一个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是得不偿失的。

三国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在祁山攻打司马懿,可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极尽所能地侮辱司马懿,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侮辱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蜀军的粮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国,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司马懿之所以不战而胜,就是因为一个“忍”。

与别人发生误会时的忍耐,那只是一时的容忍,比较容易做到。难得的是在漫长时间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折磨,而只为完成心中的理想。这种忍耐力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是做人最应该拥有的一种能力。

智慧金言

人,贵在能屈能伸。伸,很容易,但屈就很难了,这需要有非凡的忍耐力才行。只要这个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干,不管他忍耐多久,终究会有出头之日,而且他的忍耐力反而会更加富有魅力和内涵。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贫穷,忍耐失败。持久的忍耐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人生总有低谷,有巅峰。只有那些在低谷中还能坦然处之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走过低谷,前面就是海阔的天空。回过头来,那些在低谷里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日子,那些在寂寞里执著的日子,都会显得弥足珍贵。

乐以忘忧,舒心自在

经典语录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

孔子说:“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要舒展自如,神色要和乐喜悦。”

解读

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虽然忧国忧民忧天下,但却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

孔子是一个十分勤奋而机敏的人,他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认为一个人总要有所作为。孔子的心态,用他的话来说,叫“君子坦荡荡”,他不忧不惧,因为他没有做亏心事。他感到人生是勤奋而快乐的,是乐以忘忧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应该说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但他处处谦虚、恭敬、诚实、礼让,“内省不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活学活用

我们今天常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活太累!快乐离我们太远!

其实,不是快乐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快乐之间的距离;不是寻找快乐太难,而是我们活得不够简单。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珠宝到远方去寻找快乐,可是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

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唱着山歌走过来。富人见农夫这么快乐,便向他讨教快乐的秘诀。农夫笑着说:“哪里有什么秘诀,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可以了。”

富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背着这么沉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而且一路上还提心吊胆,生怕被土匪抢劫,整天惊魂不定,忧心忡忡,哪里还快乐得起来呢?

如果富人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不仅肩上的负担没有了,还能够看到一张张感恩的笑脸,这不是他想要寻找的快乐吗?为什么要整天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而让自己不快乐?

其实,快乐的种子埋藏在我们心中。当我们能够真诚地热爱生活和热爱他人时,我们的内心就能够感到逍遥自在,从而快乐起来。

在物质世界里,我们仍然拥有精神世界。如果我们想要完整地表达精神世界的好品质,就必须先领会以下要点:第一,我们必须接受自己拥有精神世界的事实;第二,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将会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第三,这些想法和态度能经由人类彼此的交流而发出能量和光辉,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

以喜乐这种精神品质为例,实际上,生活中的喜乐和幸福来自自己的内心感受,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心中去寻找和体会喜乐、幸福的感觉,而且我们还要让这种信仰成为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使我们在面对任何人、事、物时,都能保持喜乐。

另外,我们也应该与身边的每个人分享这样的态度,因为在为别人带来快乐的过程中,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快乐。有人说,当我们把快乐和别人分享时,我们便得到双倍的快乐。

说到底,快乐就是要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并不是拥有财富和名利地位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相传有一个财主,生意做得很大,每日操心、算计,要么担心长工不给他好好干活,要么担心家里的钱财被小偷偷走,要么担心路上的货物遭遇劫匪,有时甚至还担心自己百年后万一财产分配不均子女们闹不和怎么办……总之,他每天茶饭不思,没有一天快乐过。挨着他家的高墙外面,住了一户很穷的人家,夫妻俩以卖茶水为生,老两口无儿无女,家徒四壁,却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快快乐乐。财主太太说:“我们还不如隔壁卖茶水的两口子,他们尽管穷,却活得很快乐。”财主听了,便说:“这有什么难,我叫他们明天就高兴不起来。”于是他拿了一锭50两重的金元宝,从墙上仍了过去。那夫妻俩发现这从天而降的金元宝,喜出望外,夫妻俩于是茶水也不卖了,先是讨论院子里的金元宝是从哪里来的,紧接着就开始商议拿这金元宝该干点什么,之后又想万一这金元宝被别人误认为是偷来的怎么办,随后又想万一有人知道他们家有金元宝前来打劫怎么办……总之,他们讨论了三天三夜也没有得出结果,于是茶不思,饭不香,觉也睡不好,当然再也听不到以往的欢声笑语了。财主对他太太说:“你看,他们不笑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钱未必能够带来快乐,假如人们一味追逐财富、名利,成年累月心劳力竭,神经紧张,疲惫不堪,尽管锦衣玉食,满屋金银珠宝,也不能拥有快乐。

智慧金言

现代人为了名利、财富、金钱而疲于奔命,有时候甚至置亲情、个人的健康于不顾,最终丢失了亲情、透支了身体,生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人便感叹:“唉,活得真累!”累什么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累个人的利益,其结果是连“燕居”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申申如也,天天如也”。与其如此,倒不如向圣人学习,甩开个人名利之累,一切顺其自然,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一生。

快乐人生,和谐相伴

经典语录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钓鱼,不用大纲大网去捕鱼,用弋射鸟,但不射已经归巢的鸟。

解读

《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在山中行走,偶然遇到一群野鸡从山梁飞起,在上空盘旋少顷,又停落在一起。孔子便很有兴致地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向它们拱手而望,野鸡长叫了一声飞走了。孔子很肯定地辨别出是“山梁雌雉”,大呼“时哉时哉”而称快,子路拱手而望,展现了孔子师徒一行与飞鸟友好相处的和谐场景。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这位仁智的哲人对天人相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活学活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发起的“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模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把灵魂(即精神)和物质二元分开的“天人二分”哲学,把人类推向了征服自然的历史阶段。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恩格斯对此早已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而沉痛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征服自然的“胜利”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就愈烈:森林面积缩小,沙漠扩大,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臭氧层耗减,沙尘暴增加,二氧化碳水平上升,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征服自然的后果是受到了自然的强烈反抗,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急剧破坏,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征服自然的天人对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在毁灭人类。诺贝尔奖得主阿尔文发出惊世之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一位科学家讲述了他在去考察的时候遇到的一件事。一个处于最基层的植树造林队的队长提了一种“退耕还沙”的思想。这个观点似乎很奇怪,但经过实践已经得到了证明。有一片沙地经过改造后种上了庄稼,可是后来没有水了,土地自然沙化了,想引黄河的水来浇灌,成本会抬高,无法实现,而还林也是不可能,因为种树根本无法成活,如果改种草,也不容易成功。但是,如果根本不管它,让它自然而然地还原为沙地,结果那片沙地上反而零星长出了一些植被,从而巩固了沙土。无独有偶,有一个公司,为了改造不毛之地,将一大片沙化农田进行改造,他们把沙化的土地整个翻了个遍,结果什么也没有种出来,只好放弃不管。这片被翻整过的土地真的成了一片不毛之地。而没有被翻整过的土地,反而零星的长出一些植被,而且还地表结皮,其实这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用来阻挡沙尘暴的处于沙漠和绿洲的“过渡带”,人为的改造反而破坏了这条稳定绿洲的天然过渡带。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凡事都能整齐划一。一味苛求自己、苛求他人、苛求生活,与生活较劲,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人应该在坚强中随遇而安,在平凡中感受快乐,在和谐中求得发展。凡事逆势而动,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受惩罚。

一只小金鱼在鲤鱼跳龙门后,还不满足,决心向远处的高原冲刺。于是它开始逆流而上。它的游技很精湛,让人眼花缭乱: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它穿过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隙、游上了高原。就在它作最后冲刺的一霎那,它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刚摆出漂亮的造型,瞬间却被冻成了冰块。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高原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那漂亮的造型。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一个年轻人感叹道: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行了那么远那么久,它的勇气值得佩服。另一个年轻人也为之唏嘘,说,这的确是一只勇敢的鱼,但它虽然精神可嘉,但却方向不明,它作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极端的逆向追求导致了它的最后死亡。勇敢固然重要,但要遵循规律,量力而行。

智慧金言

凡事不求妄想,但求实力,不能走极端,而需要量力而行。任何人都想办不平凡的事,成为不平凡的人,都希望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但如果操之过急,好高骛远,结果会适得其反。凡事需要努力去做,但不要苛求结果,一切顺其自然,保持良好的心态,反而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