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15

第15章 处世——自立立人,自达达人(4)

看到他人的问题,别人的缺点,总比看到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容易些;而把错推给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来得容易。有人总是怨怪别人如何如何坏,什么事做法不对,但是换到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别人又如何看你呢?

人生在世,工作生活,脱离不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相处,不能没有交往。有交往,就必须有个准则,使大家共同遵守,才不至于乱套,这就是对待人的道理。对待人的道理,最高的准则就在于儒家所提倡的:“一切在于求取最完美高尚的道德。”能有所追求,一方面在心中有所持守,另一方面在执行时有所遵循。这就是准则,或者说规范。

从古到今,生活中总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有的人不知道是天生的爱对人说三道四还是与生俱来的“小人”德性,总是对任何人有说不完的评头论足。不明就里的人总是诧异她们怎么会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或者隔三差五的就对别人评论一番,一会儿说看这个不顺眼,一会儿又抱怨说看见那个讨厌,殊不知自己在他人的印象中又是怎样一个形象。

把孔子的这句话再扩张一下,当你看到一群女人在街头巷尾唧唧喳喳地议论不止又会作何感想呢?对别人要求为什么要那么严格呢?用平和达观的事情做人做事,还要从点滴做起啊。

智慧金言

越是肤浅的道理,真正执行起来才越发的困难。人总是自我为中心的,总是以自己的愉快而愉快,以自己的悲伤而悲伤,能够时刻想到他人的,又有几个?平等有了,自由有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行动证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经典语录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解读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圣人的心里是非常有数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事又何尝不应作如此处理呢?

当然,我们承认孔子是圣人,也就没必要去考虑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了,他要讲述一个道理,肯定要有适当的情节,到现在,我们甚至可以考虑这件事情不一定发生在孔子学生的身上。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将这样一个道理传达给了大家。孔子主张的“君子周急不继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活学活用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说起的两个成语。“送炭”和“添花”,单从字面上来看,都含有“给予”的意思。但由于施助者的动机和被施助对象不同,效果也就有了明显的差异。“雪中送炭”是指在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节,送上取暖的火炭,比喻在别人困难和急需时给予帮助,扶危济困;“送炭”,实质上送去的是关心和关怀,因而也就成了“送温暖”的代名词。

“君子救急不济富”是一条让人受益的古训。现代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的是雪中送炭。而现在往往是雪中送炭的事情没有人做,也没有人愿意做;而锦上添花的事情却争着去做。比如:看到人家中头奖了,我们去道贺;看到人家发财了,跑去给他恭维……锦上添花固然不是坏事,不过,与其如此,不如雪中送炭来得更让人觉得温馨。社会上,还有很多饥寒交迫的人,需要我们给予协助;许多失意的人、受到挫折的人、疾病不愈的人,更需要我们给他鼓励、给他方法、给他希望,才能使其在困顿中走出来。

余彭年是拥有几十亿资产的企业家,他经营着酒店、写字楼、房地产生意,资产遍布香港、台湾和海外。2005年以7500万元的捐赠荣登公益时报年度慈善榜榜眼。年届八十的余彭年说:“如果好事做得开心,比做生意赚钱更加重要,我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想做个好人。”

人生在世,没有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许许多多的艰难与困苦。当你遇到断崖险阻时,你需要的是帮助你架桥搭梯、雪中送炭的人。一个人在急需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

智慧金言

雪中送炭的意义,在于送温暖于在最需要关怀的时候,是会让人一生铭记的。

当你忍饥挨饿,又口袋空空的时候,别人请你吃一个五毛钱的馒头,加上两毛钱的热汤,其意义也远远胜过当你风光得意时,别人请你吃的山珍海味。在人生当中,要做就做雪中送炭之事,少做锦上添花显得多余的事,因为在一取一舍之中,能够品评出一个人性情的雅俗与高低。

且莫自作聪明

经典语录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面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用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解读

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性质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著名的性恶论,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人要有“心机”,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恶人所害。

活学活用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但是,如果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天衣无缝,将最佳最大利益都自私化,那未免就有了点自作聪明的嫌疑。在我们的周围,就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不过当你说“是”,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种事事要占上风的习惯的确已经超越了“性恶论”的范畴了。也就成了君子厌恶的事情。

即使他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他简直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别人逼得无路可走才心满意足。相信他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却是这样做的。这种不良习惯使他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他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他提一点忠告。也许他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这种坏习惯,朋友、同事们都远他而去了。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

在日常谈论中,每一个人,因为见识和阅历的不同,意见肯定有不同的地方,而一些人比较固执,有先人为主的习惯及自以为是的特性,这样,往往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但我们要知道,一个人谈论的意见,正确与否,并不是由自己可以决定的,有时候,自己的立点就错了呢?所以,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所以不可随意反驳别人。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小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

另外还应该注意,在彼此轻松的谈话氛围中,该一笑而过就得过去,不一定事事都认真,非要争个高下。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如果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摆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如果是下属或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如果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也应注意,太多的偏见能把有趣的谈话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己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