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懂得说话要分场合、要看脸色这一道理,可是到了具体的说话环境,有时只图自己一时之快就把这一道理给忘记了。高兴起来有时还会说得忘乎所以,结果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伤害了双方之间的感情而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
智慧金言
古埃及阿克图国王曾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以使你予求予取。”换句话说,不管在交际场合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谈话时,要学会察言观色,不要过于敏感,过于偏激,不要执著于自己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不要因为自己说话不当而使朋友反目成仇,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说话要“有的放失”
经典语录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译文
孔子在乡里,是诚恳的样子,好像是不善于谈话。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明白流畅地谈话,只是慎重少说罢了。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是刚直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是恭正的样子。
解读
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总是表现得恭谨而近于羞涩,很少说话,而在庙堂和朝廷上却明辨且侃侃而谈,显出一副雄辩的样子。与作为国家高级官员的上大夫说话和与作为一般干部的下大夫说话,以及与国君说话都用不同的方式、语气和仪态。
活学活用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面前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态度,这是待人处事恰如其分的表现。既不是世俗也不能理解为庸俗。设想一下,假如在自己的子女面前说话跟同上司说话用同一个态度;假如跟上司汇报工作时跟教训子女时采用同样的方式和口气,会有什么结果呢?不同人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脾气和性格不同,所以他接受说话的方式也就不一样,要达到说话成功的目的,就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特长,从而投其所好。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叙述了如何克服好辩的习惯,使自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老练的外交家。有一天,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了他一顿:“本,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没有人能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现,如果你在场,他们会很不自在。你知道的太多了,没有人能教你什么,也没有人打算能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的,而且也会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能再吸收新知识了,而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这件事发生以后,富兰克林改掉了傲慢、粗野的习惯,他成熟、明智地领悟到别人的好心劝告,并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所面临的将是人生和社交上的双重失败。
“从此,我立下一条规矩,”富兰克林说,“我绝不允许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太肯定的意见表达。比如,我绝不再说‘当然’、‘无疑’等词语,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我想这件事应该这样’、‘目前,我看来是如此’等等。当别人叙述一件事而我并不以为然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刻指正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他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情况和条件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看来好像会有些出入等等。我很快就领悟到我这种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我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了一些冲突。”
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有的放失”。要学会从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出他的兴趣和爱好,然后投其所好,以便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好的人缘。
小李刚工作不久,有一次到上司家求他办一件事。上司擅长书法,因此话题自然就落在书法上。小李谦虚而敬佩地说:“高主任,我也很爱好书法,这些年来我虽然一直都在努力练字,但由于不得要领,进步很小,请您稍微传授点秘诀,指点指点怎样?”
高主任自然很高兴,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书法上的“经”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平时多揣摩,多看多记,不一定非要整天坐在哪儿练字不可……”
小李更加诚恳地说道:“谢谢高主任。今天得到您的‘真传’,我以后再用心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长进。”高主任高兴地拍着小李的肩说:“好!年轻人有出息。”临别还送给他几本字帖让他临摹。
不用说,以后有什么事,高主任都会有意无意地关照一下这位虚心向他求教的小李。
智慧金言
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要“和谐”,广结人缘,使自己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说人坏话等于作恶
经典语录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被道德所唾弃的行为。”
解读
每个人在闲暇的时候都喜欢闲聊,有的是有目的的闲聊,有的则是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的闲聊,于是,谣言便有了滋生的土壤。谣言让闲聊之人打发了时间,给闲聊之人带来了满足,让好事之人有了传话的机会,但也给被讨论者带来了伤害。
“笑里可以藏刀,自称酷爱和平的人民,也会有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就是造谣言”,这是鲁迅先生对谣言的评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是人们对谣言杀伤力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我国女影星阮玲玉因不堪谣言攻击而自杀,就是谣言杀人的典型案例,鲁迅先生还专门为此事作了《论“人言可畏”》一文。
活学活用
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因为谣言而伤害别人的事情,只是我们很少注意到而已。这种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播,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从史书上看,流言自古有之。《吕氏春秋》中《慎行论·察传》里讲的“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的传言,《战国策》载的“三人成虎”的典故和“曾参杀人”的故事,都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流言的虚假本质。
流言之所以能“流”,恐怕与一些心术不正者喜欢流言有关。小人用它来诋毁他人的声誉,奸佞用它来拍马奉承,官迷用它来捞取个人的资本,骗子用它来招摇过市,恶棍用它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凡此种种,扭曲了事实,颠倒了是非,正像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讲的那样:“流言一传十,十传百,会把任何伟大的、造福于民的、经过苦苦思索、历尽种种磨难才获得的思想,歪曲成于己、于真理都无益的邪说。”
从20世纪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历史学家、医学家等各学科专家学者,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流言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罗斯诺·费恩还写了题为《流言》的专著。看来,流言是一种国际性流行病。
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流言的学者。《韩非子·难二》中有“君子不听窕言”,并对“窕言”做了解释:“夫言语辨,听之说,不度於义者,谓之窕言。”这句话告诫人们,有道德的人不听那些不正当的话。《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讲:“君子不唱流言。”则是说有道德的人不去传播流言蜚语。
流言生是非,流言伤人心。当你听到流言时应当制止,更不能当流言的“义务宣传员”。有则寓言说,有一次聚会,很多人在散布流言。参加聚会的人,各带着一袋闲话回家,回家后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放一把火,把袋子里的闲话烧个干干净净;有的人解开袋子,把闲话温习一遍,背诵出来;有的人迫不及待地给每则闲话装上翅膀,任它满天飞;有的人把闲话拿出来添油加醋,然后免费赠送。我们应当做孔子说的“智者”,也就是故事中的第一种人,把流言烧掉,并且要烧得干净,心无芥蒂,烧得彻底,坦荡无私,一身正气。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孔子这句话,自有他深刻的道理,流言被道德唾弃!然流言并非“一患之波,流于无限”,而是“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当流丸流到凹凸不平的地方就会止住,流言流到头脑清醒、道德高尚、智慧聪明的人那里就会止住。
那么,作为一个智者,怎样才能避免流言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中止,当然,这也是做人的道理,不传流言,在道德的范畴之内。
“传言不可以不察。”
流言绘声绘色,虽假却似真。生活千百次地向人们表明:人言未必皆是真。因而,“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士》)。荀子主张对“六流”采取谨慎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但光“慎”还不够,还要“审”。正像《吕氏春秋》中《慎行论·察传》所讲:“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只有慎审析疑,分清是非,才能自觉地不唱流言。
“闻流言不信。”
对流言不信不唱,是智者的表现。《礼记·儒行》中有句警语:“闻流言不信。”鲁迅在《并非闲话》中讲得更深刻:“流言’本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伎俩,实在应该不信它。”要不信流言,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判断能力。据调查,男性比女性更易相信流言,中年比老年更易相信流言,文化素质低的比文化素质高的更易相信流言,个人经历不顺的人也容易听信流言。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与上述情况相反的亦不少见。每个人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一个不唱流言的君子。
智慧金言
自古人们就鄙视那些长舌头。孔子在这章中所讲的“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的名言,就深刻地说明了这点。“长舌头”与“短思想”密切相关。一个人想得越少闲话就越多。因而要不唱流言,不仅要丰富自己的学识,还要管好自己的舌头。须知,舌头是福祸之门,管好舌头也是一种美德。流言传播者,不仅害人且伤己,因为在玷污他人人格的同时也玷污了自己。一个能够自我控制、能够驾驭自己感情、能够管住自己舌头的人,才能不传流言。
对流言我们不仅要做到不听、不信、不传,而且要用事实和法律来采取一定的措施,让谣言无从藏身。在流言这种社会现象中,我们看到有两种人一种是爱议论的人,一种是被人议论的人。如果自己是爱用闲话议论人的人,就要自觉克服“摇唇鼓舌”的恶习;如果自己是被人议论的受害者,就应该用事实来辟邪说。对那种以流言形式诬陷、诽谤他人的痞子,应用法律的武器来制裁。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
经典语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智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谈论上智的问题;中智以下的人,就不可以跟他谈论上智的问题。”
解读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孔子这里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才可以跟他讲论高深的学问,只有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进行适当的教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活学活用
假如我们把这句话用在为人处世上,就是多说不宜,言多必失。不是这个人,就不要跟他谈论这件事,话说多了容易惹祸。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千言万语往往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有道德的人,决不泛言,有信义者,决不多言,有才谋者,不会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保持适当的缄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保持沉默,既使自己不受伤害,同时也能保证不伤害别人。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话越多,难免离“道”越远,容易碰壁,不如效法天地,虚静无为,保持中和的状态。
许巍毕业已经8年了。由于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被聘请到一家软件公司做管理,公司除了支付给其高薪外,还专门给他租了一套住房,这一切当然是绝对保密的,公司怕其他同事知道后会影响情绪。
由于深得老板信任,关于公司发展的一些大事,老板也常常叫他参与。其他同事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许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些优越感。回想刚毕业时所受的磨难,许巍感概万千,那时候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薪水拿得少不说,干的活也最苦最累,还经常被老员工呼来喊去,于是他控制不住自己地想:要是她们知道我的待遇,肯定会更加羡慕自己。
有了这种虚荣的想法后,许巍开始向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同事透露自己的待遇。同事当时自然是惊讶不已,好久说不出话来。这种满足又促使他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单位里其他的几位同事。
最终,公司因为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员工因此而闹情绪,要求提高待遇,有的甚至以辞职相威胁。迫不得已,老板只好请许巍离开公司。
古代有一位国王,命令聪明的大臣给他做一道世界上最好的菜。几天之后,献给国王的是一碟不同动物的舌头所做的菜,后来,国王又叫这位大臣做一道世界上最坏的菜给他。过了几天,大臣把调制好的菜捧到国王面前,又是一碟舌头。
国王于是就问这位大臣,他先后要的是两种不同的菜,何以竟给他同样的东西。这位大臣解释说,舌头如果善加利用,是一种伟大的才能,但若用作伤害与刻薄的工具时,就是最可怕的了。
管住自己的舌头,不要使自己遭受伤害。
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国内就爆发了一场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希望俄国的工业和国内建设必须赶上欧洲的其他国家。尼古拉一世残忍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里列耶夫的死刑。
行刑的那天,里列耶夫站在绞首台,行刑时,里列耶夫一阵挣扎,突然绳索断了,他摔倒在地上。按照惯例,出现这样的事件可以看作是上天的恩宠,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里列耶夫从地上站起来后,确信自己并没有死去,于是向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的工业就是如此的差劲,她们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使者将行刑的情况报告给沙皇。尼古拉一世虽然懊恼这突如其来发生的变化,但还是打算提笔签署赦免令。
他问使者:“事情发生后他说什么了没有?”
使者回答道:“陛下,他说俄国的工业是如此的差劲,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这种情况下,”沙皇说,“让我们来证明实事与之相反吧。”于是他撕毁赦免令。第二天,里列耶夫再次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
智慧金言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口头上逞一时之强,结果毁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