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了名利、财富、金钱而疲于奔命,有时候甚至置亲情、个人的健康于不顾,最终丢失了亲情、透支了身体,生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人便感叹:“唉,活得真累!”累什么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累个人的利益,其结果是连“燕居”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申申如也,天天如也”。与其如此,倒不如向圣人学习,甩开个人名利之累,一切顺其自然,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一生。
放得下才担得起
经典语录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以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哀公向宰予问社祭的情况,做神主用的是什么木料。宰予尊敬地说:“夏王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说是要让老百姓害怕得战战兢兢。”孔子听了说:“已经完成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解读
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但周代又确实是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不好正面批评宰我,而是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既然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弃而不咎的宽大胸怀。有些东西,我们尽管很不愿意放弃,但为了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该放弃时还得放弃。
活学活用
放弃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放弃心中积攒下来的烦恼和负担,放弃失恋的痛楚,放弃对权力的角逐和对虚名的争夺,放弃考场上的失误,放弃职场竞争中的败落,你就可以轻装上阵,让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中。放弃会使你显得更精明、更能干、更有力量。放弃会使你变得乐观、豁达、充满智慧。有时候我们需要来一次心灵大扫除,该丢弃的丢弃,不要让心灵背负沉重的负担,这样才能轻松赶路,快乐做事。
1964年盛夏,又一枚中国火箭在一个大漠中准备发射升空。关键时刻,火箭出现了故障,被迫推迟了点火时间。这时,年轻的中国上尉军官王永志找到了设计师,提出:“卸出600公斤推进剂,也许就行了。”设计师想,这想法太幼稚了,哪有动力越少,火箭飞得越高的道理的?于是他断然拒绝了王永忠的建议。
后来,王永志向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反映:箭体的重最直接影响到射程,卸出一些推进剂,不就等于减轻了箭体的自重么?这样一来,火箭不就可以飞得高了么?钱学森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当即拍板:“我看这个办法行!”
不久,大漠一声巨响,中国火箭又一次成功发射。
多年以后,王永志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什么方法使火箭飞得更高?卸下包袱,同样,什么方法让人走得更远?丢掉包袱。
就像当年的王永志那样,丢掉包袱,大胆设想,大胆建议,只有如此,才能脱颖而出,抢占先机,从而走得更远。
我们每个人的心态何尝不是这样呢?当你背负沉重时,有多少空间去做你应该做的事呢?
人生中有很多大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感觉难度较大,确切地说,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每天进步一点点,生活的喜悦与新鲜,才会一点点渗透到生命中,以便拥有一路最佳的行走状态,实现更大的辉煌。
尽管我们对自己现在的状况还不满意,但回过头去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尽管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景致充满着憧憬,但要获得它还必须舍弃许多“过去”。人人都有搬新家的体验,很多时候,我们对旧家具依然爱不释手,舍不得丢弃,但实际上当搬到新家后,却发现它们会显得碍眼,与新环境格格不入。
有时候,回过头审视一下自己,却发现自己已经发生了改变,原来是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很多舍弃。
智慧金言
人活着,会有很多责任、很多欲望,这些东西没有不行,没有会使人生变得轻飘,毫无意义,但如果太多了,背在背上会很沉重,会成为累赘,会把自己压垮,会使自己变得不快乐。
学会放弃,是一种人生哲学;敢于放弃,是一种生存魄力,更是一种良好心态。有所舍弃,才能有所获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把曾经遭受的困难和挫折内化成前进的动力,把曾经犯过的错误内化成获取成功的经验教训,随时保持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没有思想负担的自我,一个快乐的自我。正如一句箴言:“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知死才会乐生
经典语录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解读
生生死死,四季更迭,乃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生短暂,所以人们惧怕死亡。但事实是,不管人们如何讨厌死亡,惧怕死亡,死亡终究会降临。在死亡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明白,但人人都害怕死亡的降临。这正是人之所以轰轰烈烈去活着的原因,也正是有很多人能做出一些糊涂的事情的根源所在。
活学活用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不但没有哭泣,反而两腿平伸岔开坐在那边,边敲着两腿中间的瓦盆,边大声唱着歌,惠子不解,问庄子:“尔妻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菊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堰然寝于巨室,而我嗽嗽对话大意是惠子对庄子不太满意,说:“你妻子和你生活在一起那么久,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老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又敲盆唱歌,是不是太过分了!
庄子的回答是:“不像你说的那样,她刚死时,我也难过、哀伤,后来仔细一想,从根本上说,连生命的气息也没有,起始,她仅仅是夹杂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状态中,而后才有了生命的气息,这种气息变成了形体,形体再变就有了生命,现在又变为死。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运行一样。她平静地躺在宇宙这间巨大的居室里,而我却在她身边嗽傲大哭,我认为那是没有彻悟生命的本质,后来就不再哭了。
庄子面对死亡的态度,源于他对生命本体的大彻大悟。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什么事情一旦看得开了,自然就会心情坦然而旷达。
智慧金言
濒临死亡的人或许恐怖,或许祥和温馨,但弥留之际对生活还充满着天性的眷恋,甚至忘了死亡的沉重和冰冷,为什么?死到临头,才如此珍惜美好的时光!可是,为什么人们不能早些开始真正的生活而让生活无憾!当然,人们对死亡的发现,是个迟早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发现得早,有些人“死到临头”才恍然大悟,那这个“悟”也就晚了点吧?
犯而不校是宽容
经典语录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
曾子说:“自已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在这一段话中,曾子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首先是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都“犯而不校”了,这不是“恕”是什么呢?这里,同样也强调了学习的三种境界。既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活学活用
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别人的触犯或者无礼,不去计较很多,这是一种宽容的心态,也是“恕道”。《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则有“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则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一点也不生气:“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就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正因为娄师德宽容待人,所以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
《续汉书》中记载,有个叫曹阴的贤士,他的邻居喂了一头猪,和曹家喂的猪模样相似。有一天,邻家的猪跑丢了,便到曹家来认,说曹家这头猪就是他家丢的那头猪。曹阴知道他搞错了,却不和他争辩,二话没说,让他把猪牵走了。后来,邻家的猪又自己跑回来了,他这才知道弄错了,心中“大惭”,赶忙把猪赶还曹家。这时,曹阴仍是二话没说,只是“笑而受之”。曹阴的态度和气量,对丢猪的邻居是一种无声的感染和教育。
朱熹认为“犯而不校不是著意去容他,亦不是因为他犯而遂去自返,盖其所存着广大,故人有小小触犯处。自不觉得,何暇与之校耶?”又说:“是他力量大,见有犯者如蚊虫虱子一般,何足与校?”(《朱子语类》卷三十五)可见,在朱熹看来,犯而不校并非一般地不反抗,而是因为对方只是“小小触犯”,当不必计较了;若是“大大触犯”,当然要“犯而有校”了,他说:“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四书集注·中庸》)对孔子的言论,他也采取分析态度。
智慧金言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要面临对“犯”的态度问题,领导发现下属犯错误了“校”还是“不校”呢?这个尺度应该怎样把握?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了,是像老子的“道法自然”那样“无为而治”呢,还是像曾子一样“犯而不校”呢?这个度,是个问题,也需要我们在学习儒家学说的时候去掌握的一个道理。
做人要有一颗宽容心
经典语录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解读
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受到了卫国的国君卫灵公的尊敬。卫灵公对孔子不但以礼相待,还专门到都城的郊外去迎候孔子,孔子觉得卫君很尊重贤人,于是就在卫国住了下来。
不久,卫灵公要出行,但出行的时候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车出游,宫廷宦者雍渠在右边陪侍,要孔子坐第二辆车跟随,招摇过市。这是在作弄孔子,要他当众出丑。南子在卫国是个道德败坏,臭名昭著的人,妇孺皆知。于是,孔子感到羞愧、愤怒和失望。再加上孔子在卫国已经住了很久,卫灵公却一直没有重用他的意思,于是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后来卫国发生了叛乱,孔子的弟子在一起议论此事。冉求问子贡说:“你认为夫子会帮助卫君吗?”
子贡说:“我也不知道。不过让我去问问他吧。”于是,子贡就走进孔子的屋子,问孔子说:“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回答说:“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本来打算传王位给叔齐,父亲死后,叔齐自认为才德不如伯夷,就要求让伯夷来继位。伯夷觉得父命不可违,王位理应归属叔齐。两人就互相谦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他们听说文王最敬养老人,就先后逃到周文王那里。当时正值文王去世,武王继位。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叔齐认为在父亲刚死尚未安葬时竟动兵讨伐别国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便加以阻拦。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到首阳山采集野草充饥。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接着又问:“那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也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呢?”
听完之后,子贡出来对冉求说:“夫子应该会帮助卫国的。他并没有因为卫灵公不重用他而怀恨在心。”
活学活用
宽以待人,就是对他人的过失和对自己的亏欠不要太过在意,在原则的范围内,不要挑剔别人的短处。宽容是对那些在意见、习惯和信仰方商与你不同的人,表现出耐心和光明正大的一种气质。一个拥有宽容美德的人,能够对那些反对者表示友好。宽容最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耐心、明智与深谋远虑。懂得宽容的人,是品格高尚、能力强的人。
在生活中利用宽容可以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让大家更好地沟通,彼此多一些体贴和关怀。同时,宽容也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事业发展。相反,待人苛刻,容易发怒,小肚鸡肠的人往往会使自己陷于一种被动的境地。容易动怒,没有宽容心表现出的恰恰是一种无能和软弱。以宽容的态度待人,并非软弱无能,而是自信而有能力的表现,是一种正义的行为。
有一个叫曹阴的人,他邻居家喂养的一头猪同他喂养的猪的长相相似。一天,邻居家的猪跑丢了,他便到曹家来认,说曹家这头猪就是他家丢的那头猪,曹阴心里知道他弄错了,却没有同他争辩,二话没说,就让他把猪牵走了。后来邻家的猪又自己跑回来了,邻居知道自己搞错了,心中很惭愧,连忙把猪还曹家。这时曹阴二话没说,只是微笑接受了。曹阴的态度和气量,使邻居感到自愧不如。
古人讲:“泰山不避细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宽容可以体现你高贵的品格,而批评就像危险的火星,足可引爆人们心中浮夸的虚荣与自尊,甚至足可置人于死地。天下再笨的人,也懂得批评、咒骂、抱怨他人,但这样做的人,却是气量狭小的人,是不容易接近的人。懂得宽容的人能够广交朋友,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帮助。
当你遇到与你不一致的做法和观点时,首先要想想别人合理的地方,然后再把你的做法和别人的进行比较。你还可以试着与不同背景的人、不同思想的人做朋友,多观察他们的做法,善于采纳和借鉴新观点,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能容纳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你才能学会宽容。
智慧金言
真正有本事的人是谦虚的人,是能够接纳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是能够容纳别人错误的人,因而是有肚量的人,是能够有所作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相反,心胸狭窄的人,常常牢骚满腹、怒气冲冲、处心积虑,总是感到别人在亏欠自己,有时候甚至为了报复别人而机关算尽,这样的人容易身心疲惫,容易患心悸、头昏、溃疡、高血压等疾病,这种人,是一种病态的人,这样的人生,是一种病态的人生。
看淡荣辱得失
经典语录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会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方式得到的富足和尊贵,在我看来犹如浮云一般。”
解读
由于孔子的政治主张始终得不到各诸侯国君的认可,即使才华横溢、德高望重,却四处碰壁,时常处于无官可做的贫困和尴尬境地。面对这样的情况,孔子采取的对策是,假如得到任用,我就为你施政,出力办事;假如得不到重用,也不会为了拥有富贵而不择手段。我会隐藏起来,安贫乐道,但不管怎样,我的儒家主张、政治理想不会放弃,立身处世的一切规则不会改变,追求也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