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哥伦布、达·伽马这些欧洲早期的殖民者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吗?是香料和黄金!香料摆在了和黄金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比黄金还要重要。没有黄金尚可生存,没有香料,欧洲人可一天也过不下去。而香料中尤以胡椒最为抢手。为了一袋胡椒,冒险者不惜互相残杀,赴汤蹈火,将生命置之度外。小小的胡椒究竟蕴藏着何等的魔力和价值,能令400多年前的欧洲人如此为之着迷,并甘受起驱使呢?
不可思议指数:★★★★★
1.要胡椒不要命
“大约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时代,荷兰和英国冒险者对胡椒的特殊兴趣,就像爱情的烈火一样在胸中燃烧。为了把胡椒弄到手,他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愿去呢!他们会为了一袋胡椒互相残杀,甚至不惜抛弃自己一向珍爱的灵魂。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甘愿赴汤蹈火,将种种生命危险置之度外——陌生的海洋,种种怪疾,伤痛,监禁,饥饿,瘟疫以及绝望……他们宁愿把自己的白骨留在遥远的海洋,只要能让财富流入国内活人的手中。”这段文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是后人对一段特殊历史的真实描述。你肯定会疑惑,胡椒,我们都知道,它不就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调味品吗?怎么会在那个年代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但是如果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仅仅在400年前,小小的胡椒居然拥有如此奇特的魔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价值。
一切,都还得从很久以前的欧洲说起。
那时,欧洲由于气候条件的制约,许多牲畜不能度过严冬,因此人们在入冬之前必须把大量牲畜宰杀,将其腌制入库。经过腌制后的肉类味道让人难以接受,因此需要香料进行加工。除此以外,欧洲的捕鱼业发展迅速,鱼肉产量大增,但鱼肉的保存比畜肉更难。同时,鱼的腥味也要通过香料驱除,因此香料在欧洲有了比较大的需求。但是,欧洲大陆并不出产胡椒、大料等香料,这些东西据说都在遥远的东方。可以想象,在当时交通和贸易极端落后的条件下,要想获得这些香料得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正因为欧洲对香料的需求量巨大,因此经营香料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早在罗马时期,那些权贵富豪们便不惜血本获取香料。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得知胡椒产于印度,并学会了利用季风航行于红海港口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从而开辟了这条古老的香料贸易线。古代印度史料就曾记载道:罗马商人“来时带着金子,走时带着胡椒,整个莫西里城响彻着买卖的喧嚣声”。由于上层社会的推动,一时之间,胡椒等香料身价倍增,有时居然与黄金等价。据说公元408年西哥特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占领了罗马城后,其首领阿拉里克提出的赎金就包括5000磅黄金、30000磅白银、4000套丝绸长袍和3000磅胡椒。从中就可以看出,胡椒在那个年代有多么神圣的地位。
到中世纪以后,胡椒继续在欧洲社会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在当时,胡椒甚至成了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他没有胡椒”这句话,在欧洲中世纪常用来形容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胡椒可以用作妇女的嫁妆、租税,还可以用作对士兵的报酬和奖赏。可以说,人们不仅在烹饪中使用香料,还把它们当作如珠宝般贵重的赠礼,或者适于收藏的珍品。香料浓郁的味道、充满异国风情的来历和异常昂贵的价格使人们将它们与天堂联系在了一起。胡椒、肉桂和小豆蔻象征着统治阶级的身份,它们向世人展示统治者的权力,然后被统治者享用。招待客人时,餐盘中撒着越多的胡椒,来宾们对宴会主人的敬意就越高。在欧洲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香料的重要性在14世纪、15世纪到达了顶峰。也是在那段时期,因为其种类众多、使用频繁以及用量较大,香料在烹饪中的作用比在其他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当时欧洲人所说的香料并非胡椒一种,但是胡椒的进口量占所有进口香料总量的一半以上。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香料价值可以超过胡椒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人们如此钟爱胡椒呢?历史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在当时,欧洲人保存食物最常使用的方法是盐渍,而除胡椒以外,没有别的香料可以与以大量食盐腌制的肉类相搭配。盐和胡椒是肉食性的人类与饥饿抗争的利器,特别是于航海之中或者在庄稼歉收的饥荒之年。”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罗马人主动寻找香料外,东方商人也很早就抓住这一商机赚钱了。公元 9 世纪,阿拉伯世界与印度之间就存在香料贸易。位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香料港口,香料贸易非常火爆,中国、印度等国就通过陆路和水路,把香料出口到阿拉伯国家。交易的香料品种有:小豆蔻、生姜、姜黄、胡椒、芝麻和孜然芹果。船队还运送许多栽种在盆里的预防坏血病的生姜。阿拉伯商人充当了香料行业的进口商和出口商,除了自己出产的乳香外,也从其他地方购买香料,比如从斯里兰卡购买肉桂,从东印度群岛购买肉豆蔻和丁香。香料的贸易路线长而险峻——从加尔各答出发,由骆驼商队驮运;或者由海路从位于印度洋的波斯湾出发经马六甲进入太平洋至地中海地区——从那儿可以进入欧洲。
而在欧洲,中世纪的香料贸易主要掌控在意大利商人尤其是威尼斯商人手中。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威尼斯共和国是参与香料贸易的主要城市国家。11世纪,威尼斯制造的船舰载着东征的十字军抵达了圣地巴勒斯坦,返航时,这些船只装载了于亚历山大港购买的大量胡椒及其他香料。其中,光一艘从亚历山大港归来的大型威尼斯船就可以带回价值20万杜卡特(1杜卡特大致等于5弗罗林)的香料,而威尼斯香料贸易一年的总额估计可达上百万杜卡特。1453年以后,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陆路贸易的要塞——君士坦丁堡,加上阿拉伯人对非洲商路的控制,西欧各国要想获得香料就更加依赖威尼斯商人了。威尼斯商人在他们贸易的大本营——君士坦丁堡向东方来的商人购买豆蔻、丁香、胡椒、肉桂等,然后经由海路运到地中海西岸,在转售的过程中谋取惊人的暴利。在远东的香料群岛,当地人先采集香料并由阿拉伯商人买下,用独木舟运到马六甲,然后沿印度西海岸运到霍尔木兹或者亚丁湾,再由埃及的驼队穿越沙漠,运到尼罗河口,最后才由威尼斯商人运过地中海。结果由于层层倒手,在最后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香料的价格已翻了无数倍。据说在印度花不到3杜卡特的胡椒,在开罗要涨到68杜卡特,而到了威尼斯,已经是印度的50倍了。尽管人们知道,实际上威尼斯和阿拉伯商人之间一定存在秘密的贸易协定,使得香料的价格居高不下,但也无可奈何。眼看威尼斯人因此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西欧各国终于决定打破这种垄断了。
2.舌头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进入15世纪以后,西欧人对香料财富的追求,又受到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忽悠。12世纪初,年轻的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因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故从霍尔木兹向东,经过伊朗沙漠和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最终抵达神秘的中国。25 年后,当他返回时,从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那里带回了多得惊人的财宝,当然也带回了香料。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后来,正是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与财富的倾慕。当时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有 3条:一是北线,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二是中线,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东方各地;三是南线,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中线和南线因交通运输便利,一直占据贸易的主导地位,而把持这两条贸易线的阿拉伯人因垄断地位获得巨额的财富。但是由于1453年后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使得欧洲人再也不能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再也不能直接通过这个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