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财富故事
10327700000022

第22章 兜售赎罪券:教皇也玩空手道(2)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销赎罪券的过程中,教皇的手下们还显示出了在商业方面的智慧,如果放到现在,不让他们去从事广告创意真是浪费人才了。比如一位名叫约翰的德国修士就发明了这样一条著名的广告语:“(买赎罪券的)钱币往箱内丢的声音一响起,就有灵魂从炼狱里跳出!”当时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有一名推销员对顾客说“你投下银钱,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炼狱的火焰,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加钱吧!”不料后者却冷静地说“不必了,我父亲并没有右腿!”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吧。为了完成上司摊派的任务,在市场上摆摊的修士们声嘶力竭地喊道:“赎罪券是神最尊贵的礼物。……我要给你们盖印的证书,甚至你想要犯的罪,也能得赦。没有什么罪能大过赎罪券所能赎的;连得罪圣母玛利亚的罪,也可得赦。只要你肯出钱,出相当数目的钱,一切都能赦免。……你在一日内犯了多少致命罪!……唉!这些罪简直无数,引起无限炼狱之火。现在靠着这些赎罪券,你可以此生一劳永逸得着全部赦免,脱去所有刑罚。只有四种罪留给教皇裁决,其余一概可以宽免。赎罪券不只在活人身上有效!在死人身上也有效。因此,不需忏悔……钱在箱底嘎嘎作声之时,灵魂逃出地狱,飞入天堂。……主!我们的神,不再统治,将一切权柄都交与教皇。”

如此不可思议的场面,在中世纪却司空见惯。

3.罗马教皇的污点

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对于兜售赎罪券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是中世纪欧洲的普通民众却由于文化程度低,往往对教皇敬若神明,所以在购买赎罪券时可谓乐此不疲。因此在巨大市场的鼓舞下,教皇们不断加快出售赎罪券的步伐。1476年,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 Sixtus IV)宣布,虽然我们这个世界有许多恶棍,他们生前行为不端,按照常理本应在死后打入地狱受难。不过上帝是仁慈的,只要他们的亲属购买了赎罪券,地狱里的负责人自然会减轻其痛苦的。在这种好事的诱惑下,赎罪券从此大为流行。1450年左右,随着欧洲印刷术的迅速普及,赎罪券的销售事业更加火爆。由于可以大量印刷,而不必像以前那样吃力地一张一张抄写,因此教会便可以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了,最终实现市场化营销。

到了这个地步,赎罪券销售的生意已经成为教廷的重要财源,同时也发展到了荒谬的地步。当时的教皇利奥十世( Papa Leo X,1513~1521年在位)出身于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生活豪侈淫佚,同时却十分喜爱艺术。他即位之初,便雄心勃勃地准备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金钱。不过由于教廷财政空虚,教皇便决定号召广大信徒来“集资建房”,而其手段就是赎罪券。为了在短期内筹得巨款,教皇还发展出类似今天传销模式的网络,即不仅大量发行赎罪券,还出售赎罪券的销售权。每个教区只要给教皇一笔巨款,就有权售卖赎罪券,所得款项即归那个教区。而为了取得销售赎罪券的权利,不少大主教纷纷向银行贷款交给教皇,而银行为了确保主教们能按期还款,往往派推销员协助教区推动赎罪券的销售工作

比如,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券过程中,就曾把中德意志出卖赎罪券之权交给了出身霍亨索伦王室的大主教阿尔勃莱希特,为期10年,教皇从大主教方面拿到1万杜卡特作为报酬,而且双方商定:赎罪券收入的50%要缴归教皇。这种将“上帝的赦罪”商业化的行径很快成为人们痛斥的焦点,并成为16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在反对者的眼中,这种巧立名目的行为简直就是巧取豪夺,笃信基督教的民众纷纷用钱救赎自己的灵魂,而一些犯有恶行的人因此更加横行无忌,因为既然不管做什么都可以用钱来救赎,那么不管作不作恶,只要有钱,甚至魔鬼都能上天堂。一时之间,欧洲大地乌烟瘴气。这种行径使许多人奉献自己所有的财产,但也激起了许多人的愤怒。在德意志,一位萨克森贵族就对此非常不满。他对出售赎罪券的修道士说,他打算暗算某个人,能不能提前买一张赎罪券,修道士居然以三倍的价格卖给他一张赎罪券。结果这位贵族把修道士痛打一顿,还抢走装满钱财的赎罪券箱。有趣的是当修道士上告法院时,这名贵族向法院出示了修道士签署的赎罪券,因此宣告无罪。

玩火者必自焚。当利奥十世的使节抵达德国,掀起销售赎罪券狂潮时,很快就招致了当地开明人士的反对。1517年11月1日,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在威登堡教堂大门上张贴了自己的《九十五条论纲》,猛烈抨击赎罪券买卖,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知识链接:马丁·路德

1483~1546年,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1508年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引起强烈反响,从而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1543年,路德翻译出德文圣经。1546年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12-12,罗马教皇的贪婪行为,最终引发了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

鉴于欧洲各阶层的强烈抵触,教皇不得不考虑结束这种生意,关闭他的赎罪券销售公司。1562年,特兰托公会议作了废除出售赎罪券的决定。在教皇庇护四世( Pope Pius IV,1559~1565在位)的亲自过问下,教廷的风气开始得到整顿。不过舒服日子过久了,骤然间失去这么一大笔收入,教会的神职人员还真不适应。就像我们这个俗世一样,任何既得利益集团都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到手的蛋糕。虽然庇护四世一度废弃了赎罪券的买卖,但教廷的财政开支照样在增长。无奈之下,他们又采取增加税收的办法增加收入,结果同样招来了许多人的不满。下一位教皇庇护五世(Pope Pius V, 1566~1572在位)上台后,竭力主张严肃宗教法纪,全面改革救赎制度,着手整顿和限制赎罪券。1567年,他批准了特兰托公会议关于废止售卖赎罪券的决议,但教会关于免罪罚的原则仍保持不变。遗憾的是,在金钱的腐蚀下,当时罗马教廷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既然不能再卖赎罪券了,那就卖别的呗。对于这个行当已驾轻就熟了的教士们并没有集体下岗,只不过转产了。于是,各种教职就像商品一样被公开拍卖,只要你足够有钱,买个教皇来干干也不是不可能的。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作品《十日谈》(Decameron)中,就有不少对好色的教士和主教们的讽刺。曾经有一位赴罗马参加教廷会议的外地主教如此描述:“当我们来到罗马的时候,城中有5家妓院。而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城中只剩下1家妓院,一家从城东头一直开到城西头的大妓院。”

知识链接:《十日谈》

《十日谈》为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创作于1350年。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印象。为了记下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历时5年,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故事说的是: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前往郊外一座小山上的别墅躲避瘟疫。为了度过难熬的时光,这10位年轻人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