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打工中积累资本
10397100000041

第41章 艰于创业重在创新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创业之艰辛,正如平地为山,一经涉入,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000年,我荣幸地受到上海市经委、浦东新区科技局和有关领导的邀请,并得到科技部863计划联合办公室的支持和特批,带着863计划的研究开发项目,来到上海张江落户,可谓始于虽覆一篑;同对放弃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驾轻就熟的工作岗位.可谓止于未成一篑。怀着一颗对上海市政府和人民感恩图报之心,我和我的团队从此踏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创业命题

公司自成立伊始,便面临着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严峻决择。光纤通信是高科技产业,在2001年前的20年里,它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状态,其技术应用和推广改变了整个世界,世界因此揭开了信息化进程的序幕。但也就是在2001年,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低潮的诱因,光纤通信技术和产品市场跌入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低谷。领域内大量中小企业破产,这说明该领域内群雄并起的时代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以资本竞争为主的垄断发展阶段。在通信行业,我们面临的对手都是行业中的巨无霸,诸如朗讯、北电、世科、西门子、阿尔卡特、华为、中兴之类。从资本角度看,我们的投入远不及人家的九牛一毛;从已有技术看,人家有长期的大规模积淀,而我们则几乎是一张白纸。那么我们创建的小公司优势在哪里?或者说如何培养出自己的优势?确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实现这种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就成了创业路上的第一大难题。我们必须演算出下列逻辑矩阵:

——公司要么有资本,要么有技术,要么二者兼而有之;

——我们没有大资本,也没有克敌制胜的现成技术;

——那么我们生存和发展唯一空间就是用最少的成本创造出公司自有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所以公司只有技术创新的“华山一条路”!

我本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半导体物理专业,在通信行业,我是一个半路出家人。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从德国留学归来时,我所在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德国亨利·赫兹研究所(HHl)史无前例地全所放假一天,为我送行。我的恩师,世界着名光通信科学家Baack教授说:“易先生来我们这里是一场误会(因为他们事先不知道我此前所学专业与通信不沾边),但这场误会的结果是一个奇迹,他和我们一起创造了柏林的世界纪录,我期望易先生回去后能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他还交给了我几个世界未解难题。恩师的教导和期望,几十年来,我未敢有忘。而今,我们博为光电科技公司在自主科技创新中,所选择的突破口之一,正是一道世界百年难题。

之所以选择百年难题作为突破口,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科学和技术的门槛高,竞争者在短时间内不易企及和超越,创新者易于垄断原始创新的技术成果;其次,百年难题,一旦突破,成果巨大,可产生相应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此前我们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和演算,其可行性已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在信息行业甚至当今社会流行的语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信息化”和“数字化”这两个名词。实际上这两个名词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社会以至我们的生活。例如,今天的互联网络、IP电话、数码家电等等都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成果。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数字信息技术已经成熟了,但在许多科技工作者看来则尚未成熟,例如我们等待了多年的“光纤到家庭(FTTH.H)”始终尚未实现。

我们公司正是瞄准“光纤到家庭”这一技术,进行了长时间艰苦的自主创新的研发工作。其实,数字通信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仅为少数人所知的“世界百年难题”,即“任意数字序列的传送问题”,或者说“随机数字序列的传送问题”。根据迄今的数字通信理论,数字信号流需要先经过复杂的数字处理,使信号均匀化(伪随机化),而后才能传送,并且只适用于点对点传送。整个网络费用十分昂贵。而“光纤到家庭”如果沿用现在的理论和技术,则几乎不可能,原因是网络的运行成本与消费价格之间找不到平衡点。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突发数字接收机”,并以此为基础发明了点对多点的“无源光网络系统”,简称PON系统,于是世界开始了“光纤到家庭”的工程技术行动。

但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这一发明存在许多理论和技术缺陷。首先,美国的这一发明仍然是基于传统的传输理论,采取对数字信号流分段处理的方式,每段信号流(即各个不同点发送的信号)必须仍然是均匀的(伪随机的)。因此,两段数字信号流之间的过渡区间便成了信号识别的“盲区”,盲区中的信号将全部被丢失。其次,这种分段跳跃的处理方式不可能精确,所以这种接收机的灵敏度很低,不能充分利用信号的发射功率,并且很难实现2.5Gbps以上速率。

由于PON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双向通信功能和交换功能的广播系统,所以原则上具有较低的网络成本和较低的消费价格。但由于目前基于美国发明原理的PON系统具有上述理论和技术缺陷,广播覆盖面小,在上行速率为155Mbps时,其广播覆盖面(分路比)仅为1:16至1:32,所以其消费价格仍然不够低,推广困难。

针对上述理论和技术难题,我们公司在国家863计划、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有关科技发展计划的支持下,坚持自主创新,决心攻克世界百年难题。

首先,我们公司的科技工作者推导出了基于任意数字系列的突发接收机传递函数,从理论上将现有的伪随机信号流传输理论扩展到随机信号流的传输。

其次,我们公司根据自己推导的理论,设计并制造出了新型的数字突发接收机。该接收机具有极高的接收灵敏度,并且不存在信号识别盲区(不丢失信号)。灵敏度可比现有接收机提高10dB(即十倍)。使用该技术,PON系统在155Mbps上行时,广播分路比可达1:256,网络成本可降低十倍,消费价格也将降低十倍。

可以预料,我们的成果将不只是用于“光纤到家庭”,它必将取代全世界所有的传统数字光接收机。我们在数字光接收机这一领域所取得的革命性进展,比全世界在过去20年中所取得进步的总和(1~2dB)还要高出五倍(10dB),它将足以解决目前通信技术和网络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去掉价格昂贵的雪崩光电器件和光放大器,并使自动交换光网络成为可能,在国家安全和军事应用方面也颇具前景。此外,我们还有一系列其他相应的突破性创新成果,申报了十余项发明专利,其中包括两项美国发明专利。

我们上述项目通过了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验收,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很严谨,据我从事光通信科研生产和工程建设20多年的经验来看,上述成果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着力技术创新

接下来的问题是成果转化问题,可谓举步维艰。有人说,创业难,创新更难。但我要说,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而言,创新犹如爬山,而创新成果的转化则如登月。

创新是毅力、信心加上智力的竞争,对于创新者来说,目标确定以后,有了必要的知识(学习)和信心,则义无返顾地投人工作,功到自然成,无需过多投入资本,创新者往往只图温饱而已。古人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即最强大的人是无己的人。所以.一项创新能否成功,除了科学依据以外,主要取决于创新者是否能进入无我的境界。

而成果转化则不然。据统计,一项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所需投入的经费,平均为前期科研开发经费投入的十倍以上。中小企业是资本竞争的弱者,为扬长避短而转向自主创新的智力竞争,但到了成果转化阶段又不可避免要投入资本,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当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进入生产力(产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投入,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成功的,可谓在劫难逃。也就是说,必须用纳税人的力量来培养新的纳税人。我们公司的上述成果,现在已正式进入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阶段,这些成果属于电子(光电子)和信息类,其技术的目标产品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为了将上述成果变为有竞争力的产品,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

在国内,这些年来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已有很大进步,但仍是弱项。国家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总值超过500亿美元。我们要集成的产品,是超过千兆赫兹带宽的模拟集成电路,在世界范围内也极具先进性。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想通过一种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然而我们发现,要想将上述成果转化为集成电路,国内外合作者的要价都太高昂,而且技术风险极大,我们是无法承受的。通过反复论证,我们决定了一条最为艰苦,但最节省和技术风险最小的路线,那就是我们自行设计、国外加工的路线,这条路的好处是经费可节约50%以上,技术风险则全在我们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且,通过项目执行,我们可以拥有公司自主的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和设计能力,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建立自身的集成电路设计软硬件平台,设计程序已基本打通,初步的前端设计验证结果遥遥领先国际水平。

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资金问题,从集成芯片设计到完成投片试产,尽管我们选择了最省的路线,资金的缺口仍有500万元之巨。我们正在为此四处奔走,如若能筹到足够的资金,2007年8月份我们将能实现第一批试片投放,11月份完成封装测试。但若筹集不到资金,则成果的转化进程将无法按计划进行,甚至可能胎死腹中。

我们的困境还源于我本人的价值观,作为企业的带头人,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而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始终认为我们的突破性成果将是国之利器,它应该属于民族和国家,因此我相当忌讳外资投入,即使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我仍拒绝了外国人对公司的收购意图,打肿脸充胖子。事实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投资商对我们的成果感兴趣。是否可以用容纳外资的方式使公司走出困境,成了又一道难题。

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科技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号召,也是向世界发布的响彻云霄之强国宣言。作为一个职业科技工作者,我经历了中国和世界的光通信从科研到生产推广应用及社会由此迈向信息化的全过程,也曾为国家的通信科技发展和工程建设作出过一点微薄贡献。而今能赶上科技创新强国的大潮,我从心底欢呼,喜极之余,深庆我辈生而逢时,生而为炎黄子孙。廉颇虽老矣,既得逢时,自当再立新功。

我们的事业尽管经常会有困难,但我们总是对前景充满信心,我坚信我们将能以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和产品报效国家和人民,报效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的父老乡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心难表,有打油诗为证:

闻鸡起舞效先贤,征夫少解战衣眠。病牛犹勇耘千亩,未信天下不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