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10406900000007

第7章 为人之道——方圆有术(6)

黄金有价情无价。恋人之间礼品赠予不决定于礼品的贵贱,而在于寄托在礼品上的那份相思与相知。你们第一次郊游时,你送她的那一片红叶;你们定情时,那一首小诗;她生病时,那一束鲜花,都会像那一串热吻,那一连抚摸,那一番情话,深印在她幸福的记忆中。

4.趣味性的礼物送朋友

尤其是年轻朋友之间,生活本无牵挂,浪漫色彩浓厚,礼尚往来可以多在趣味性上想些点子。朋友生日时,送去代表他属相的工艺品,可能会令其快慰;在他布置房间时,你送去用布缝制的滑稽小猴,置于沙发之上,会令其捧腹;在她出国时,你送她一条签着全班同学名字的手绢,会令其激动不已。

5.实用礼物送老人

可口的食品,舒适的衣服,急需的用具,可能会博得老年人的欢心,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极有好处,也融洽了两代人的关系。

6.启智礼物送孩子

现在的孩子衣食住行都很充裕,作为孩子所企望的是他们智力上的开发。所以,智力玩具、图书册、学习用品等能启发他们智慧的礼品会更受青睐。

7.特色礼物送外宾

外国朋友自然对具有异国情调的礼物感兴趣,你不妨送些唐三彩、真丝巾、景泰蓝、惠山泥人、龙井茶等中国的特产,以博其欢心。

送礼是一门艺术,圆润处之,要在合适的时机送恰到好处的好礼才能结好人缘,才能让礼物带来的情谊轻轻落在他人“心坎”里。

把握好分寸

人在一个集体中不可强出风头,获得人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你在言谈举止之间,别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都在那儿观察你、品评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别人自会欣赏,用不着强求注意。强出风头,往往引起别人的反感。

圆润为人要把握好前与后

“出头的椽子先烂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们,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忌,容易首先受到攻击。做人持中、做事持中,这是中国为人处世的哲学。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在前在后的分寸,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有过人之处,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轻视他人的才华,认为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这样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里,不知有多少人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诘难,甚至丢掉了性命。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万事当先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是有分寸的。

那么,在工作中、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认清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同事、领导。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待人。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同。以避免成为众人排挤的对象。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在沙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的多。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要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以心理欲望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样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后是一种过程,但这种处世的态度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赢得同事和上司的认同,最终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到那时,其情势将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是“众星捧月”、“众望所归”。这正是恰当地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人缘与机缘。

我们在观看一场马拉松比赛时,通常会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面的人反而不容易夺到金牌,位置太靠后的落伍者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后一点的队员却在更多的时候夺取了桂冠,这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竞争和相处何其相似,人生的奋进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马拉松比赛,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不前不后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要知道,在这场比赛中,人们要看的不是过程,而是最后的结果。但是结果如何正是由过程来决定的,保持不前不后的最佳人生位置带给你的报偿可能就是巨大的人际便利和成功的收获。

捧人要合时宜

在这个社会上,会捧人的人,肯定比较吃香,办事顺利也顺理成章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捧他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会讲话!”即使对方明知你有意捧他,却还是无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爱听别人吹捧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的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从对方的建议。要想在办事时求人顺利,就要澄清自我的主观意识,尽快地养成随时都能捧别人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成性”,当捧别人已经变成你的习惯时,你的办事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当然,捧别人一定要捧得合宜。

太明显地吹捧他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猜忌,让他对你有所防备,结果适得其反。如何不露痕迹地把别人哄得舒舒服服的呢?

有一位富翁,年纪大了,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他回顾一生,想想有什么未了的事,忽然想到在保险柜里,还有很多亲戚朋友的借据。这些钱已经借出多年,那些亲友依然贫困,他们既没有能力还钱,也不可能还钱了。

为了避免日后子孙的困扰,富翁决定在临终前,自己处理这批债务。

他约集了所有欠债的亲友,自己倚在床边的靠背上,床前摆着取暖的炭炉,炉火烧得正旺。

富翁手拿大叠借据,对欠债的亲友说:“我自知时日不多,也知道你们欠我的钱没有能力偿还,为了避免后代困扰,今天你们只要真心说一句感激的话,我就把借据当面烧掉,从此就不相欠了。”

从欠债最少的开始,第一个人说:“来世我愿做您的仆人,为您打扫庭院。”富翁将那个人的借据在炭炉里烧了。接着有人说:“来世我将变鸡狗,为您司晨守夜。”

富翁微笑着将那人的借据烧了。

还有人说:“来世我将做牛做马,为您耕田拉车。”

富翁含笑,把一张借据烧了。

又有人说:“来世我愿做您的儿孙,永远孝顺您。”

富翁开怀大笑,烧了借据。

他们一一说出内心感激的话,富翁也比较满意,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欠债最多的人,他诚惶诚恐地上前说:

“来世,我一定要做您的爸爸。”

富翁听了非常生气,反问他说:“你为什么不感谢我,反过来骂我呢?”

“老爷,您有所不知,这世间一切的债都有还清之日,只有儿女的债是永远还不清的呀!”

富翁笑了,烧掉最后一张借据,在床上安然而逝了。

这个欠债最多的人真是会捧人,借此解除了自己的债务危机。合宜捧人,真是受益不浅。

我们知道乾隆很喜爱文史,对文史的整理工作很重视,他想给后世留下经典著作。和珅的学问不大,但对“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因为乾隆喜爱“四书”,不时提一些“四书’的问题,不管是坐在銮舆内,还是散步时,乾隆随时都会提问,而和珅总是脱口而出,并有独到见解,于是乾隆认为和珅很有学问,和珅靠这种本事在担任了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崇文门税务监督之后,又被升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最后还充任了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藩院尚书事。这样以来,和珅就成了最有“学问”大臣了。

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错来,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谬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珅此人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深入研究。对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必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可见用好“捧”,其中奥妙无穷。

善捧之人还要找对捧的对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如果没有“伯乐”,也只得自认倒霉。杜月笙在上海滩崭露头角,全是靠拍女人的马屁,杜月笙头脑机灵,办事老练,苦于没有出人头地的地方。后来他投靠黄金荣,在黄府做了一名打杂的仆役,混在佣人之中,生活倒也安稳。杜月笙存心要飞黄腾达,不甘为人下。因此,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谨慎,把分配给自己的活做得又快又好,但他地位太低,还拍不上黄金荣的马屁。好在他常与黄金荣的贴身奴仆常常接触,靠此机会,百般讨好,黄公馆上上下下对他都有好感。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

有一次,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得病,经久不好,求神拜佛,占卦问卜,提出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看护,据说可以取其阳气,以镇妖邪,杜月笙是被选中的一个。

这个时候,黄金荣正宠爱林桂生,杜月笙善于察言观色,又善于动脑筋,马上想到这林桂生的枕头风不亚于台风中心,威力巨大,拍不上黄金荣的马屁,拍林桂生的马屁更有效。何况,异性相吸,这马屁又容易拍些。

于是,杜月笙“衣不解带,食不甘味”,十二分尽力侍候林桂生,别人照顾,无非是随叫随到或陪坐一旁,杜月笙则全神贯注、殷勤备至,不但照顾周到,而且能使林桂生摆脱烦恼,心情欢快,林桂生往往尚未开口,他已知道林桂生要什么东西,林桂生想到的,他想到了,有些林桂生没有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把林桂生服侍得心花怒放,引他为贴己心腹,连背着黄金荣在外面用“私房钱”放债等事也交给他经管。

在林桂生枕头风的吹动下,黄金荣终于将当时法租界的三大赌场之一——公兴俱乐部交给杜月笙经管。

一匹“千里马”终于借助“捧”的本领能奔蹄疾驰了,从此杜月笙逐渐发迹上海滩。

“捧”字道出了多少世故人情。圆润为人,莫忘合宜捧人,捧来的实惠不可估量。

为人要平淡从容

伊索寓言里有一篇是关于鸟、兽和蝙蝠的寓言。

鸟族与兽类宣战,双方各有胜负。蝙蝠总是站在胜利的一方。经过一段时间,鸟族和兽类宣告停战,争取和平,交战双方最终知道了蝙蝠的欺骗行为。双方都把很多罪名加在蝙蝠头上:内奸、叛徒、间谍……

因此,双方一致决定把蝙蝠赶出日光之外。从此以后,蝙蝠总是躲藏在黑暗的地方,只是到了晚上才能独自出来觅食果腹。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人切莫太聪明,巧诈不如拙诚。真正会圆润为人的人不会让自己的聪明太外露,聪明过了头,反而会招来大麻烦。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不安分起来,起先还是耍耍小聪明,如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亲自来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

总之,杨修其人,有个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光是这些也还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谁想他后来竞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务事里去了。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而那些有希望成为接班者的人,也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简直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不识时务地挤到这场危险的赌博里去,而且还忘不了时时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是杨修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讨厌杨修了。

还有,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曹植的才干,每每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干脆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恼,于是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识趣的家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