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卵巢功能失调引起子宫内膜不正常反应,以致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的月经疾病,简称功血。
针灸
1.取三阴交(双侧)、中极、子宫(双侧)穴。当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时,可在月经周期的15~17天,每日针刺1次,连用3次。手法采用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取红穴(第二、三掌骨指端下2厘米)。用温针断红穴灸2壮,或灸神阙、隐白穴。主要起止血作用。
3.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极、太溪、孔最穴。每日1次,每次针3~4个穴,中等刺激,30次为1疗程。
4.取主穴八髎;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肾俞、关元。每次取一对主穴,2~3个配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
5.主穴取关元、三阴穴;配穴取中极、血海、子宫。主配穴交替使用。三阴交、血海用强刺激,关元、中极用中等刺激。也可用中极透曲骨或子宫透曲骨。
二十七、闭经
女子超过青春期,而月经仍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之后,不因怀孕、哺乳,而又未到绝经期,月经突然停止而超过3个月以上仍未来潮,称为闭经。
针灸
1.主穴取关元、三阴交、血府;血枯加膈俞、肾俞、脾俞、足三里,血滞加合谷、血海、气冲,痰温加脾俞、中脘、丰隆。血府穴针刺深度可达3~4厘米,得气后用中等刺激捻转约半分钟即可起针,注意刺近肾脏不可过深,不宜留针。关元穴针后宜加艾条温盒灸10分钟左右。
2.主穴取三阴交、关元;虚证加足三里、血海、肾俞;实证加太冲、中极。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每日1次。
3.主穴取中极、三阴交;配穴取血海、足三里、关元。每次一个主穴,加两个配穴,针刺用弱手法。
4.主穴取三阴交、关元、中极;配穴取血海、地机、太白、公孙、曲泉。每次2个主穴2个配穴。针时力求关元、中极的针感下达阴部;三阴交的针感上越两膝。
5.主穴取关元、中极;配穴取三阴交、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曲泉。每天取一个主穴两个配穴,交替使用,中等刺激,每天针1~2次,留针15~20分钟。3周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针血海、三阴交时,宜两侧同时捻转,针感能达小腹部的效果好。
二十八、白带增多症
女性在青春期、月经前期或妊娠期,阴道排出少量白色或淡黄色分泌物,又无特殊臭气,这叫白带,属于正常生理范围。若带下量多,颜色深黄或淡黄,或混有血液,质黏稠如脓或清稀如水,气味腥,则称为白带增多症,是妇女生殖器官炎症或肿瘤等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
针灸
1.主穴取膈俞、胆俞;月经不调配关元、三阴交;心悸配内关、神门;腰酸四肢无力配肾俞、带脉、足三里、阴陵泉。有热者酌用泻法;心悸、腰酸乏力者用补法或加温盒灸。一日1次,一般3~4次。
2.主穴取环跳;配穴取三阴交、隐白。针刺环跳穴,使针感向下扩散,留针15~20分钟。一般3~4次获得痊愈。如效果不佳可配三阴交、隐白穴。
3.取穴共分3组:关元、三阴交;气海、归来、复溜;子宫、中极。3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中等刺激手法。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4.取命门、神阙、中极穴。做艾卷灸。每穴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二十九、妊娠呕吐
妊娠呕吐,是指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出现较频繁或严重的恶心、呕吐、妨碍正常饮食为主证;甚则发生营养不良或严重酸中毒,即早期妊娠中毒症。中医学称为“妊娠恶阻”,如发生较为严重营养不良,常称为“妊娠似痨”。
针灸
1.取中脘、足三里、公孙穴。胃虚者配上脘,肝热者配内关、太冲,痰滞者配丰隆、阴陵泉;呕吐苦水加阳陵泉。针刺宜补泻兼施,每日1次。
2.取中脘、建里、幽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穴。腹部穴用抑制法,四肢穴用兴奋法。针灸并用,每日1次,持续3~5天。
3.取金津、玉液、中脘、足三里穴。先灸中脘、足三里,5~10分钟,再点刺金津、玉液,使之出血。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
三十、乳汁过少
乳汁过少,是指分娩3日以后,乳汁分泌过少或胀滞不通的病证,可伴有乳房胀痛,胸胁胀急等证候。
针灸
1.主穴取乳根、膻中;配穴取足三里、少泽。主、配穴交替使用,中、强刺激。
2.主穴取膻中、乳根、少泽;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郁气滞者配内关、太冲。针刺时虚者补法,实者泻法。每日1次,连针3次为1疗程。
3.主穴取膈俞、脾俞、足三里、曲池、膻中;配穴取血海、乳根。膈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曲池、血海用泻法;膻中、乳根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治1次,连续3次为1疗程。
三十一、回乳
孕妇分娩后,不需哺乳时,可取针灸、药物等办法使乳汁分泌减少、渐至无乳者,称“回乳”,也称“断乳”。
针灸
1.取足临泣、光明穴,针刺后加灸。每穴艾条灸10分钟,每天1次,须连续针灸3~5次。
2.取穴共分2组:A乳根、膻中、足三里;B足临泣、少泽。两组交替使用,强刺激,留针30分钟。
三十二、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一两年之内,因卵巢功能开始退化,而发生的一系列综合征候。临床表现以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经量增多或减少、外阴、阴道、子宫内膜萎缩为主征;伴见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悸、面色潮红、出汗、血压升高,以及水肿等证候。
针灸
取三阴交、太溪、肾俞穴。肝阳上亢者配太冲、百会、风池;心血亏损者配心俞、脾俞;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痰气郁结者配膻中、中脘、气海、丰隆、支沟;神志失常者加人中、大陵;浮肿者加关元、水分、足三里、阴陵泉。针刺补泻兼施,酌情用灸。
三十三、颈淋巴结核
颈淋巴结核指结核性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相当于中医的瘰疬,俗称“疬子颈”。
艾灸法
【取穴】足三里、手三里、中府。
【操作】按艾卷悬灸法施术。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相距约3~5厘米,左右俞穴交替施灸10~15分钟,当皮肤潮红,停止灸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敷灸法
【取穴】光明穴。
【操作】按敷灸法程序操作。取生大蒜5克,捣成泥状备用。施灸时将10厘米×10厘米胶布1块,中间剪成直径2.5厘米的圆洞,对准穴位贴在腿上(即光明穴处),再取蒜敷于穴位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最后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敷灸约1小时许,患者感到局部痒痛,可将蒜泥取下,可见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水泡,并逐渐增大,待其破溃后敷以炉甘石粉或锌氧粉。
三十四、腱鞘炎
腱鞘炎是一种腱鞘损伤性疾病,常发生于肘、腕及手指等部位,多见于青壮年。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病变局部皮肤微红,轻度肿胀疼痛,患肢活动受限等。若发于肘部者,用力握拳及作前臂旋转动作时,肱骨外上髁等处疼痛加剧;若发于手指部,当手指伸屈时,其疼痛可向腕部放散,常可发出弹响指。在其病变局部,均可找到压痛点。本病属祖国医学的“伤筋”、“筋痹”范畴。
艾灸法
【取穴】阿是穴、肘髎、曲池、列缺。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程序操作。用如硬币厚的老姜片置于穴位上,然后以艾绒捏成枣核大的圆锥形艾炷,稳放在姜片上点燃,待患者感到灼热不能耐受时将姜片向上提1~2厘米,使保持其适宜的温度。燃毕另换1炷,一般每次灸5~7壮,病程较长,疼痛较甚者可酌情增加到10壮。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以上,10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阿是穴、列缺、阳池、腕骨、合谷、曲池。
【操作】按灯火灸法常规施术。每次选用4个穴位,并标记出来,用3~4厘米的灯芯草蘸油(香油、菜油均可)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烨烫。一般3~5天施灸1次,亦可每天施灸1次,3~5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阿是穴(疼痛明显处)。
【操作】按敷灸法程序操作。取干姜4.5克,炒草乌24克,肉桂30克,香白芷90克,煨南星30克,炒赤芍10克,没药30克,乳香15克,细辛15克,炒大黄4.5克。上药共研细末,再加入麝香3克(也可用冰片代替),混匀后,用凡士林调成糊膏状,密贮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贴于患处压痛最明显的部位,上盖油纸,纱布包扎即可。隔日换敷1次。
三十五、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俗称“偏坠”或“偏气”,是指睾丸鞘膜囊内积聚的浆液多于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临床主要表现为阴囊局部肿物,逐渐增大,肿物表面光滑,有波动感,透光试验可以透过,阴囊皮肤正常。肿物多为圆卵形,一般不引起疼痛,肿物较大时有下坠感,过大则影响行动。临床上常为一侧病变,亦可有双侧发生者。本病属祖国医学“水疝”范畴。
艾灸
【取穴】局部阿是穴、三阴交、三角灸、归来、大敦。
【操作】按艾炷着肿灸法施术。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3~5壮,艾炷如绿豆或黄豆大,每日灸治1次,7~10次为1疗程。
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物蒸气灸法操作。取生大黄30克,芒硝60克加开水1小盆,将药物浸渍搅和5分钟后,先熏洗后坐浴,1日2次。
敷灸
【取穴】神阙、阴囊,
【操作】按敷灸法操作。取八角茴香7粒,大枣7枚研为细末;先将蜂蜜烧开去沫,把药粉和成1厘米厚、直径5厘米大小药饼,肚脐常规消毒后贴上药饼,用胶布固定。另取小茴香50克,屋梁上老尘土50克掺匀后装入一个长4寸,宽3寸白布袋内,熨热敷于睾丸上,凉了再热,每次敷20分钟,每日1次。
三十六、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肛管和乙状结肠下段的黏膜层或全层脱出于肛门外的疾病。常因小儿、老年体弱、妇女产后、久病体虚、久痢久泄、素患痔疾致直肠黏膜下层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或直肠发育缺陷及支持组织松弛无力而发病。属中医的“脱肛”、“截肠”等病证范畴。
艾灸法
【取穴】百会、长强、气海。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程序施术。每日施灸2~3次,每穴5~10壮,疗程12~25天。
药物蒸气灸
【取穴】肛门。
【操作】按药物蒸气灸法常规施术。取五倍子36克,地榆30克、土黄连30克。将上药加水煎煮,趁热先熏后洗,待药液温时可坐浴,1天1次,每次20~40分钟。15~30天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百会。
【操作】按压灯火指温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2次,每次用指温压3~5次,7天为l疗程。
敷灸
【取穴】百会、神阙、石门。
【操作】按敷灸法程序操作。取蓖麻子仁适量,捣烂敷于穴位上,外加热敷。1次15分钟,1天3次,连续敷灸6次为1疗程。一般连用5~10个疗程。
三十七、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以乳腺局部有肿块疼痛,继而发热、发红为特征。多见于哺乳期妇女,以产后3~4周多发。属中医学“乳痈”范畴。
艾灸法
【取穴】病变局部阿是穴、乳根、膻中、肩井。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施术。每穴每次施灸5~15分钟,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①乳根、肩井、膻中、足三里、期门;②患处梅花灯火穴和结顶穴、手三里、乳根。
【操作】用阴灯火灼灸法。两组穴交替使用,每天灸严1组俞穴,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2壮,连灸5~7天为1疗程。
药物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物蒸气灸法常规施术。取葱白150~250克,切细后加入适量热水,先熏后洗患侧乳房,每日2~5次,2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取芒硝30克,马齿苋30克,两味共捣烂后外敷患处,用纱布覆盖、固定。1日2次,3天为1疗程。
三十八、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部长期劳损,椎间盘组织或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影响邻近的神经、脊髓、椎动脉而导致的以颈项及肩背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点的综合征。属中医学的“痹症”、“痿症”、“颈筋急”等范畴。
艾灸法
【取穴】夹脊穴、阿是穴、大椎、肩井、风池、肩贞、合谷、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程序施术。每次3~6个穴位,每次3~6壮,每日灸治1次,7~10次为1疗程。
药熏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熏蒸气灸法操作施术。取独活9克,秦艽9克,防风9克,艾叶9克,透骨草9克,刘寄奴9克,苏木9克,赤芍9克,红花9克,甲珠9克,灵仙9克,乌梅9克,木瓜9克。将上述药物水煎,趁热熏灸患处,待温(皮肤能忍受为度)浸洗患处,每次30~40分钟,每天2~3次,10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取三七10克,川芎15克,血竭15克,乳香15克,姜黄15克,没药15克,杜仲15克,天麻15克,白芷15克,川椒5克,麝香2克。将上药前10味共研细粉,放入150毫升白酒微火煎成糊状,或用米醋拌成糊状,摊在纱布上,并将麝香搽在上面,敷于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