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韬综述
本韬阐述的是有关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谋略,共分8篇,都是姜太公与武王的对话。特殊情况下的应变有:
第一,林战之应变。本篇要领是:“弓弩为表,戟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骑为辅,战车居前”,“更战更息,各按其部”。在丛林中,和敌人相遇,双方各自布阵相对,彼此无法知道对方的动静。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先将自己阵地前的树林砍掉,开拓道路,消除眼前的障碍。随后把自己隐藏起来,伺机而动。一旦敌人想要进攻,就会暴露行迹,成为我方明确的目标,迎头加以痛击,敌人没有不被击败的。因为在战争中,一般讲究速战速决。久攻不下,长期相持,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将产生粮食短缺、军力损耗、士气衰落等种种后患,从而使优势逐渐转为劣势。
第二,突战之应变。其主要内容是如何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由于敌军进攻太急,士兵都还未准备就绪,拖车的马也没喂饱,携带的粮食眼看就要用光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趁着黑夜,采取内外夹击的战术,攻击敌军指挥部,使敌群龙无首,这样,敌人兵马再多,也毫不足惧。
第三,敌强之应变。即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下,如何打击敌人之方法。太公认为,此时宜主动出击,不宜长久防守,应挑选善射的士卒持强弩,以车骑作为左右护卫,猛烈攻击敌人的前后,或攻击敌人的里外,敌军必定混乱,此时我军士兵便可摆脱恐惧,从容撤离,免遭厄运。
第四,山战之应变。即在山地作战,应当采取机动灵活的鸟云阵战术。所谓“鸟云阵”,就是对山南山北各方面都要严加戒备,机动地控制各处地形。或屯兵于山之北,或屯兵于山之南。屯兵于山之北,须戒备于山南;屯兵于山南,则须戒备于山北;屯兵山左,戒备山右;屯兵山右,戒备山左。鸟云阵,聚散无常,敌击我则散,我击敌则众,这种战术在山地作战行之有效。鸟云之阵,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凡是敌人可以进攻的地方,都派兵加以防守。交通要道与行走的山谷,由战车阻绝。部署完毕,我军根据地形,向敌人猛攻,敌人虽多,也将失败。
第五,水战之应变。在与敌人临水相拒的情况下,要采取作战与诱惑相结合,配之以伏兵的战术,诱使敌人渡河,然后打击敌人。
第六,少众之应变。太公认为,要以少击众,必须等待傍晚时分,埋伏在深草中,在险隘的道路上袭击过往敌人。以弱击强,还必须有大国的支援、邻国的援助。
第七,险地之应变。作战时,在山中险要的地方和敌人相遇,一边是险峻的高山,一边是大河,双方形成对峙的局面,在这种情势下,必须迅速将兵力向山川及河谷的左右分散,然后和中军联合,展开左、中、右三面攻势,在敌军尚未来得及行动时,率先攻击,令敌人防不胜防。
总之,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是否善于用兵,常常比客观上有利的形势更为重要。就像下棋一样,往往大好的局势,只因一着失误便导致满盘皆输。
一林战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人分林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阵,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阵,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按其部,是谓林战之纪。”
【注释】
冲阵:即四武冲阵,四面都有警戒的战斗队形。
便兵所处:便于部队的配置。
谨敕:严整。敕,通饬。
林间木疏:林木稀疏。间,不连接、有空隙。
更战更息:轮番作战,轮番休息。更,变更、轮换。【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深入敌国领地,遇到广大森林,与敌人分别占据森林并相互对峙。我想防守巩固并且使进攻获得胜利,应当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这可以将我军部署为‘四武冲阵’,安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以弓弩手为周边,以戟盾手为核心;一面斩除草木,扩宽道路,以便于战斗;一面高挂军旗,以为标志。同时慎重命令全军保守军事机密,不让敌人探知我军的行动。这是森林战术的一般要领。在森林地带作战的方法,可以率领部下的矛戟手,组成若干小分队;如果林间树木稀疏,可用骑兵为辅,战车居前开路,发现有利情况就开打,发现形势不利就停止;如果林间多险阻地形,就必须设置‘四武冲阵’,以防备敌人袭击我军前后;如果与敌人交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即使敌人很多,也可将其打败。如此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按部署行动,是在森林作战的基本法则。”
【心得】
本篇专讲处于森林地形的作战方法,其要领是:“弓弩为表,戟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骑为辅,战车居前”、“更战更息,各按其部”。
一般说来,打仗都要凭借或受制于一定的地形地势。所以指挥者在具体的战斗环境中,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因素,一方面要善于克服地形地势的不利因素,“见利便战,不见利便止”。比如在森林地带作战,弓弩就能发挥特殊的作用,这是善于利用地形;斩伐森林、开辟道路,就是克服不利的因素。因为树木的阻挡,不便全军同时接战,所以要各按部署行动,轮番作战、轮番休息,才可以始终保持部队旺盛的战斗力。
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一个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最终利用环境的问题。在不同的地形、地势环境中打仗也是如此。
二突战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土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释】
系累:捆绑,此为拘禁。
突兵:担任突击的部队。
晦:阴晦、昏暗,此处意为暗夜。
突门:在城墙或垒壁上预先开设的便于部队出击敌军的暗门。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敌人深入我国,长驱直入,侵占我土地、抢夺我牛马,三军大规模逼近我城廓之下,我军士卒为之大恐,人民受到骚扰,甚至被敌人拘禁。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坚守或战胜敌人,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敌人的这种进攻,叫做突袭,其行动以迅速为特点,因其所带粮食有限,牛马必然缺乏饲料,其士卒粮食必然缺少,因而迫使敌军更加迅速向我军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命令我军驻守远处城邑的部队,选拔精锐之士,袭击敌人后路,并研究会攻的日期,以无月光的黑夜为宜。此时,我三军迅速出击,敌军虽然众多,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武王又问:“假如敌军分为三或四部分,以一部分侵掠我土地,一部分驻守而夺我牛马,其大军还没有完全到达,而另一部分兵力已逼近我城下,致使我三军十分恐惧,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应在敌军主力未到达之前,就事先完成战备,严阵以待。在离城约四里远的地方设置营垒,金鼓旌旗,并另派一支队伍为伏兵;营垒上多安排强弓劲弩,阵地上每隔百步设一突击之门,门外设置行马防守。车兵骑兵配置在营垒以外,勇兵锐士埋伏在隐蔽之处。敌人如果来到,先使我轻兵与敌交战,随即佯装败走。此时令我城上守兵,竖立旌旗,敲击鼙鼓,严备防守。如果敌人以为我主力守城,必然逼近城下。而我则发起伏兵,突击敌人阵内,或击其外;三军迅速猛攻,或击其正面,或攻其后方,致使敌军之勇者来不及与我战斗,轻便者也无法逃脱,这就叫突战。在这种情况下,敌人虽然多,也必然被我打败。”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本篇讲述的是如何以“突战”对付“突兵”。太公指出,“突兵”的特点是急于求功,只知一个劲地向前进攻、掠夺,其先锋部队往往比较凶猛,但粮食不足,后劲有限,尾部虚弱,不堪袭击。面对“突兵”,即使其大军已逼近我城下,只要我军能设法攻其后方,以所谓“突战”的方式内外夹击,必定能将敌人打败。
战争一般讲究速战速决。久攻不下,长期相持,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将产生粮食短缺、军力损耗、士气衰落等种种后患,从而使优势逐渐转为劣势。
这也说明,来势凶猛的敌人并不可怕,凶猛的背后往往掩藏着虚弱。只要我们善于调兵遣将,击其虚弱的要害,是能够战胜它的。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7个诸侯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正月,吴王刘濞、楚王刘戍联兵向西进攻。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廷的梁国,包围了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重创梁军,并于崤函间(今陕西潼关至河南灵宝一带)设下伏兵,阻止汉军东出,形势危急。景帝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30万解围、平叛。周亚夫率军行至灞上(今陕西长安县东),采纳赵涉建议,改变行军路线,避开崤函间吴楚伏兵,绕道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进军洛阳,然后派兵回头从后侧袭击吴楚联军设于淆函间的伏兵。继而移军荥阳(今河南荥阳县),再从荥阳出发,从北侧越过正被吴楚重兵围困的雎阳,袭占了敌军后方重镇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之后,又出奇兵长途奔袭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切断吴楚联军的水上粮道。梁王因睢阳被围,多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始终屯军昌邑不动。
梁王上诉到景帝那里,景帝遣人转告周亚夫,周亚夫仍不发兵。此时,数10万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粮道被断,又不得西过,处境被动,其出兵时的猛勇之势便大为削弱,不得已,转而进攻昌邑,企图与汉军主力决战。然而周亚夫却仍然坚守不出。吴楚军采用声东击西计对昌邑城实施强攻,又被汉军在城西北角打得大败。2月,叛军粮尽,士卒饥疲,气丧志颓,被迫退兵。周亚夫遣精兵乘机追击,大破叛军。楚王刘戍自杀,吴王刘濞仅收得残兵数千乘夜逃脱,后窜至东越被诛。周亚夫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未经大的强攻苦战,以很少的代价,便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吴楚7国之乱,其奥秘何在?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的“釜底抽薪”计。他绕开崤函伏兵,置危城睢阳而不救,吴楚兵临昌邑而不战,这就避开了强敌的锋芒;他首歼崤函伏兵,以奇兵断敌粮道,又以坚壁昌邑,避免决战,养精蓄税,拖疲叛军,这就大大加强了自己,削减了敌人的气势,然后乘机反攻,大获全胜。这不正是“不敌其力,而削其势”的妙用么!
三敌强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车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
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冲军:担任冲锋突击的部队。
震寇:使我军感到震恐的敌人。
远遮:遮断、阻截。
微号:暗号。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国攻击部队相持,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袭我军,既攻我的左翼,又攻我的右翼,致使我军惊恐。我想进攻就能获胜,防御就能巩固,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敌军此用兵之法,叫做‘震寇’。我军利于进攻,不利于防守。须挑选精兵强弩,以车兵、骑兵为左右翼,迅速攻进敌人正面,猛烈袭击敌人后方;既要攻打敌人外部,也要攻打敌人内部。这样,敌军士卒必然混乱,将帅必然惊骇。”
武王又问:“敌人在远处阻截我军的前方,急攻我军后卫,阻隔我精锐的援军,我军内外失去联系,全军处于混乱状态,因败逃而散乱;士兵没有斗志,将领无心坚守,这怎么办呢?”
太公说:“大王问得高明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明确下达命令,出动我勇猛精锐的士卒,每人手持火炬,让二人同时擂击战鼓。必须探明敌军所在的位置,或袭击其外部,或攻打其内部。然后发出暗号,命令熄灭手中的火炬,停止击鼓,以便我军内外相应,大家都按约定的计划行动,全军发起猛烈的激战,敌人必定败逃。”
武王说:“很好!”
【心得】
此篇论述对抗强敌“震寇”夜袭的对策。
太公认为,对付强敌夜袭,应当积极“出战”,不可消极“防守”。他指出,反击敌人的夜袭,要组织严密、信号明确、统一指挥、互相应合,同时还需摸清敌部所在,给予迅速勇猛的还击,如此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时可采用避实击虚的策略。《孙子兵书·虚实》云:“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意思是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力量薄弱的地方。这又叫避实就虚。《淮南子·要略训》亦云:“避实就虚,若驱群羊。”避实击虚,虚破而实减。进攻者在选择作战目标、确定进攻路线和主攻方向时若坚持避实击虚,作战行动就会顺利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战争史上避实击虚的战例很多。战国时期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使田忌为将军、孙膑做军师,出兵救赵。田忌打算率领大军直奔赵国,孙膑说:“夫解杂乱纷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这里的“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这就是“围魏救赵”的谋略。这种战法,为数千年来兵家所研究、传承和运用。
军队作战,初战时气锐;过一段时间,力量有所消耗,士气逐渐懈怠;到了后期,士气衰竭。这就要求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待其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击它。实质即是根据敌军之士气来选择决战时机的问题。
孙武在2000年前,就把作为精神因素的“士气”看成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孙武之前,姜太公更是早已注意到士气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孙武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对“士气”作了进一步具体的分析,提出了掌握和运用士气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为历代兵家所重视,成为古代战争中敌强我弱情况下作战的一条主要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