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670500000022

第22章 豹韬篇(2)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公元前684年,齐国进攻鲁国,战于长勺。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擂鼓出战,被曹刿劝止。等到齐军击鼓三次进攻受挫时,曹刿说可以反击了。于是鲁国军队发起反攻,打败了齐军。事后,鲁庄公问曹刿打败齐军的道理,曹刿才说:“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鼓足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就泄气了。敌人泄气,我军气势旺盛,所以能够打败敌人。”这是在作战中掌握军队士气的一个典型战例。

《百战奇法·避战》云:“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击胜。”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2月,汉将皇甫嵩击败王国的陈仓之战就成功地运用了此一谋略。当时,王国率军围攻陈仓,左将军皇甫嵩与前将军董卓奉命率军4万救援。董卓主张速进,认为:“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后汉书·皇甫嵩传》)。但皇甫嵩却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足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陈仓虽小,城守固备不易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因而采取了缓进以避其锐,待机以击其衰的作战方针。

王国自冬至春,攻城80余日而不能克,部队力疲气衰,不得不撤围而退。这时,皇甫嵩抓住战机,挥军急追,董卓却在这时说:“穷寇勿追,归师勿遏。”皇甫嵩力排董卓阻挠,连战皆捷,歼灭王国所部万余人,王国落荒而逃。

现代战争形式已非2000年前可比,敌之士气也非指挥者登车而可望。但避敌锐气,伺机歼敌的思想仍然可以借鉴。

敌强我弱时,还可采用避实击虚的策略,即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敌人空虚之环节。

当己方在力量上处于劣势,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与敌硬碰,进行大规模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这时候应该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避免集中力量与强大之敌国主力决战,而是攻击弱小和孤立之敌,并根据“兵以分合为变”的原则,设法将敌人强大的主力分散开来,再集中己方相对优势兵力围歼局部劣势敌人。当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敌弱我强时,便可采取避虚击实之策,寻找敌方主力部队,想方法诱惑或迫使其与己决战,一举而消灭之。

避实击虚和避虚击实常常是交替运用的,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而有不同的侧重点,有时战略上运用避实击虚,而在战役战斗上则使用了避虚击实;有时战略上运用避虚击实,而战役战斗上却常用避实击虚。虚虚实实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古今中外,避虚击实或避实击虚的战例很多。

隋朝末年,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就采用了避虚击实的谋略取得天下。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7月4日,李渊命李元吉留守太原,亲率甲士3万人向隋都长安进军,拔霍邑、经龙门、渡黄河、入关中,夺占永丰仓(陕西华阴县),扫清长安四周,合兵20余万攻下长安,然后扫平天下。

首先,攻取隋都长安,在战略上就是避虚而击实。但是在攻取长安时,首先扫清长安周边,不是马上攻击长安,使兵员由原先的3万增至20余万人,然后再攻长安而成功,又是在战术上先运用了避实击虚的谋略。

总之,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于强寇的任何突袭,都应积极谋划,组织精锐的力量给予狠狠的还击,才能固守自己的阵地,甚至击败敌人,否则,就是一种“坐以待毙”的态度和局面。

四敌武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用之奈何?”

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阵不敢当,为之奈何?”

太公曰:“选我材士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阵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释】

武车:威武的战车。

吾走者自止:我军的逃兵自会回来。吾走者,我军逃走的士兵。

不敢当:难以抵挡。

伏:埋伏。

积弩:密集射来的弩箭。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我军深入敌国境内,如果突然与敌遭遇,敌军兵力甚多,势力极强,并以威武的战车和骁勇骑兵,直向我军左右两侧包抄而来,我三军为之震恐,纷纷逃散,不可遏止,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这种行动的军队,称之为败兵。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制胜,不善于用兵的人可能败亡。”

武王又问:“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埋伏我精兵强弩,以戎车骁骑掩护左右,一般离主力约3里之远,敌人如果追击而来,则出动我战车、骑兵,猛攻其两侧,这样敌人必定受到扰乱,我军逃跑的士卒就会自动回来。”

武王又问:“如果敌人与我军的车骑相遇,兵力上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前来攻我,阵势整齐、士卒精锐,我军队伍无法阻挡,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此时应选用我精兵强弩埋伏于左右;我车骑部队则坚守阵地。如果敌人通过我军埋伏的地方,就集中弓弩射击他的两翼,同时出动车骑,以精兵锐卒猛击之,或袭其前,或攻其后,敌人虽众,势必败走。”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此篇论述在敌强我弱的劣势下,猝然与敌相遇,如何击退敌人进攻的作战方略。其基本精神与前篇一致,就是要善于调动我军各种精锐的兵力,主动还击。

太公认为,此时伏兵的运用十分重要。因为,在任何战斗中,伏兵都可以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以及以一当十、以弱胜强的作用。也就是说,让敌人在明处,你在暗处,敌人想攻则没有目标,想守则防不胜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伏兵最能发挥特殊战斗力的武器,在古代当然就是弓弩了,所以太公特别强调“伏我材士强弩”,其他兵械则配备作战。

《吴子兵书·应变第五》云:“用少者务隘。”隘,狭、小、险阻。又《百战奇法·寡战》也云:“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意思都是说,如果敌众我寡,一定要利用黄昏的时候,或者在深山草丛中设置伏兵,或者在谷口隘路截击敌人,战斗就一定能胜利。这些谋略思想,与姜太公所主张的相同,是古代作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般说来,山岳丛林,深沟险谷,大部队难以展开,而小部队却可以从容布置。战争史上一再表明,以少量兵力对众多敌人,强攻硬拼是难以克敌制胜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隐蔽、险要地形,或设伏、或截击,这样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易达成突然歼敌的目的。

据《北史·周太祖本纪》载,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宇文泰击败东魏高欢进攻的渭曲之战,就是体现“用少务隘”军事原则的战例之一。从当时的兵力看,高欢优于宇文泰军甚多,拥兵20万,而宇文泰军则不足万人。

当时诸将皆认为寡不能敌众,纷纷请求等高欢往西进时再出击。宇文泰则说,如果高欢进至长安,人心必然大乱,乘其远道而来,应该立即迎击。于是,命将士只带3日粮,渡渭水,前往沙苑(今山西高陵县),距高欢仅60里而设阵。

宇文泰采纳部下李弼建议,预先在渭曲“背水东西为阵”,命令将士都隐蔽在芦苇丛中,以鼓声为号发起攻击。

傍晚时分,高欢军到,见宇文泰亲自率军前来,列阵准备决战,而且见西魏军兵少,争相进击,行列大乱。

双方正待交兵,宇文泰鸣鼓而攻,士卒都冲向前去,西魏将于谨率众合击,李弼率铁骑横击,将高欢军腰斩为二,斩杀无数。高欢鸣鼓收兵,众心离散,无法再战,连夜渡河东撤。

高欢此役损失甲士8万,且皆为精锐。而宇文泰在此渭曲会战中,则以“寡军务隘”之策大获全胜。

从1943年10月1日起,日军调集16个大队和伪军一部,共2万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分三线对我晋冀鲁豫边区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所谓“铁滚扫荡”。八路军太岳军区386旅16团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后,于10月22日开赴延安途中,乘虚进抵敌指挥部临汾附近,获悉临汾之敌可能东进。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配合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人扫荡,团首长决定在韩略村西南敌必经公路两侧选择有利地形设伏,以4个连的优势兵力伏击敌人的汽车运输队。24日凌晨3时,我各伏击分队全部进入了伏击阵地。8时,从临汾方向开来了13辆满载日军的汽车,内中有3辆小汽车,进入我军伏击圈内。我6连截尾,首先把最后一辆汽车打着了火,断敌退路。我九连斩头,用猛烈火力迎头拦住敌人。公路两边居高临下的轻重火力,如迅雷急雨般地倾泻下去。立时,山沟底里,硝烟弥漫,弹片横飞,日军惊恐万状,混乱一团,晕头转向,丢盔弃甲。4连和5连同时从公路两侧冲出,迅速地将敌分割成数段。勇士们有的端着刺刀,有的提着大刀,扑向敌人,与一群群拿着指挥刀的鬼子进行肉搏。激战三小时,全歼该敌120余人。从缴获的文件中查明,此敌正是“皇军战地观战团”,均少将以下联队长以上军官。敌人临汾指挥部大惊失色,急忙抽调进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兵力数千人,在飞机掩护下,连夜合击我军。我16团按原计划西撤,开赴延安去了。我太岳抗日根据地军民乘机出击歼敌,粉碎了敌人的“铁滚扫荡”。

五鸟云山兵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盘石,其上亭亭,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既以被山而处,必为鸟云之阵。鸟云之阵,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其山,敌所能陵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阵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阵。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

【注释】

亭亭:山峦高耸的样子。

为敌所栖:被敌人包围。栖,本意是鸟类停息歇宿的意思。

囚:囚禁。此为监视之意。

鸟云之阵:指机动部队。

阴阳:山的北面叫阴,南面叫阳。

陵:攀登。

衢道:四通八达的道路。

山城:以山为城,即依托山地的防御。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我军深入敌国境内,遇到高山磐石,其峰峦高耸,没有草木,四面受敌围困,我三军因之恐惧,士卒迷惑。我想在此防守则能坚固,进攻则能取胜,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大凡军队驻扎在山顶,容易被敌人所孤立;驻扎在山下,则容易为敌人所围困。既然在山地作战,就必须布设‘鸟云阵’。所谓‘鸟云阵’,就是对山南山北各方面都要严加戒备,机动地控制各处地形。或屯兵于山之北,或屯兵于山之南。屯兵于山北,须戒备于山南;屯兵于山南,则须戒备于山北;屯兵山左,戒备山右;屯兵山右,戒备山左。凡是敌人能够攀越的地方,都要派兵戒备,所有交通要道和能够通行的谷地,必须用战车阻绝。同时,高挂军旗,谨饬三军,严阵以待,不使敌人探知我方军情,这叫做‘山城’。部署完后,士卒各就其位,谨守法令,作好奇正变化的埋伏,分别配置冲阵于高处便于作战的地方,将战车、骑兵布为鸟云阵。敌军来攻之时,命令迅速且猛烈攻击,敌人尽管众多,也可以打败,甚至俘获它的将领。”

【心得】

没有草木的高山峻岭,野兽不能隐藏,只有鸟儿可以飞越,高山作战亦应当从中获得启示,为此,太公提出了“鸟云阵”的战术。

所谓鸟云阵,就是要善于利用和控制整个山势的地形,采取机动的办法驻兵和防备,使整个部队调遣灵活、攻守自如,不致被敌军孤立围困在一个地方,动弹不得。马谡失街亭便是很好的例证。

当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回师北征要攻取长安时,曹叡又起用司马懿率兵迎战蜀军。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率兵前来迎战,料定他会来取街亭,决定增兵防守。并同意让马谡去守街亭。诸葛亮虽然同意马谡去守街亭,让他领2500精兵前往,但仍不放心,又叫谨慎的王平去协助他。马谡到街亭看地形以后,发现旁边有座孤山,异常险峻,林木遍地地,他认为这是个天然屯兵的好地方。王平极力反对,可马谡大笑,说他不懂兵法:“兵法书上说过: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如果魏兵敢来,我就杀他个落花流水,有来无回!”王平耐心地劝说:“我多次随丞相出征,受益很多,眼前这座山是个孤山无援的绝地,如果魏军四而围来,断绝水道,我军会不战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