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依然不听,王平无奈,只好说:“如果参军坚持要在山上扎寨,请给我一部分人马,我到山的西面扎个小寨,好与你互相呼应,万一魏兵来攻,可以互相支援。”马谡答应了,于是王平在离山10里的地方扎了一个小寨,并画成图本,派人速送诸葛亮,报告马谡不听劝说,坚持扎寨山上的情况。诸葛亮一见图本,知道马谡放弃要道,占山为寨,不禁拍案大惊:“马谡无知坑害了我的军队了!”他对左右的人说:“如果魏兵四面包围,断了水源,不要两天,我军不战自乱。如果街亭失守,后路切断,如何安全撤退?”正在诸葛亮着急时,有人来报紧急军情:“街亭失守!”诸葛亮气得顿足,叹气说:“败局已定,大势已去,都怪我用人不当,过错真大啊!”他只好采取紧急措施,应付突然事变,命令蜀军先撤回汉中。
六鸟云泽兵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为之奈何?”
太公曰:“三军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
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阵,使兵所处,须其必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阵,备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车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冲阵,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鸟云之阵,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
武王曰:“善哉!”
【注释】
相拒:对峙。拒,抵御。
欲久其日:想久拖时日。
斥卤:指盐碱地带。斥,咸。卤,盐。
刍牧:割草放牧。
求途:寻求退路。
金玉为主:以金银财宝的诱惑为主要手段。
济:渡过。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我军深入敌国之境,与敌隔水对峙,敌军资材充足,兵力众多;我军资材贫乏,兵力寡少。我想渡水攻敌,却无力前进,我想拖延时日,粮食又不足。我军处于盐碱地带,附近没有城邑,也没有草木,军队无处取得资源,牛马无处放牧,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三军没有充足的装备,牛马没有饲料,士卒没有粮食,处于这种情况下,应该寻找机会,设法欺诈敌人,迅速离开此地,并设伏兵于后,以防敌人追击。”
武王又问:“如果敌人未中我计,我军士卒又恐慌迷惑,敌人前后攻来,我三军顿时溃退,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这时寻求出路的方法,要以重金美玉使敌人产生掠夺之心并且贿赂敌方军使,以了解敌人的情况。此事必须周密细致,不使敌人察觉。”
武王又问:“如果敌人知道我设有伏兵,而其大军不肯渡河,只派遣部分兵力渡水攻我,我三军因之恐惧,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如果这样,我应于地形便利之地设置冲击部队,等到敌军全部渡水而来,然后发动我伏兵猛烈攻击其后方,又令两侧弓弩手射其左右。此时车兵、骑兵布好鸟云阵,戒备于前后,与敌疾战。敌人见我军与之交战,其大军必渡水来攻,我则发动伏兵,疾攻其后,而车兵、骑兵则攻击其左右。敌军虽然众多,必定败溃而逃。用兵的主要原则,在于与敌交战之前,必须部署冲阵的攻击部队,将其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然后将车兵、骑兵组成鸟云阵,以便灵活调遣,机动出击,使各部兵力能更密切地配合作战,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所谓‘鸟云’,就是战车和骑兵作机动兵力使用,如同飞鸟散开云朵合聚那样变化无穷的意思。”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本篇论述在两军临水对峙,而敌众我寡、敌富我贫,且我军处于地瘠人稀的不利条件下如何取胜的方略。如果说我有三重不利,而敌有三重优势,我军是否就没有了绝处求生的希望,只好举手投降呢?不然!战争胜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是否善于用兵,常常比客观上有利的形势更重要。就像下棋一样,往往大好的棋局,只因一着失误,便导致满盘皆输。
战争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规则,战争的成员必须服从集体的意志,但集体的意志并不完全等同于个人的意志。所以在任何势力的对立中,不免出现叛徒、腐化分子和意志薄弱者,他们是敌人的潜在“敌人”。记住这一点,就告诉我们:“打仗不要忘了敌人”,他们之中也有可供我们利用的人。用金钱美玉收买“有用的敌人”,在一切意义的战场上都是极为有效的武器。姜太公主张“求途之道,金玉为主”是有道理的。
七少众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而与,邻国之助。”
武王曰:“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迂其道,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路,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妄张诈诱:采用夸张欺骗的手段蛊惑之。妄张,夸张。
荧惑:迷惑。荧,使人目眩。
迂:绕开、迂回。
令会日路:使敌人正好在日落天暗时与我交会。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我想以少击众,以弱击强,怎样才能取胜呢?”
太公回答说:“以少击众,须待夜暮降临之际,埋伏军队于深草丛林之中,或拦腰袭击敌人于隘路险阻之处。以弱击强,须得到大国的支援、邻国的援助。”
武王又问:“我军所在地形上,既无深草丛林可以埋伏,又无隘路险阻可以利用,敌人已经攻来,正巧还未到日暮时分;我方既没有大国的支援,也没有邻国的援助,这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可以用虚张声势、引诱诈骗的方法迷惑敌人的将帅,诱使敌人迂回前进,通过深山丛林或隘路险阻之地。引诱敌人多绕远道,拖到日暮时与我方交战,乘敌人前面的部队还没有渡河,后面的队伍还来不及扎营,我则趁此时发动伏兵,猛击其左右,同时出动车兵、骑兵扰乱其前后,敌人虽然众多,其将必定败走。采行此战法,外交上加以配合,事奉大国的君主,礼遇邻国的贤士,用厚金相赠,言辞谦逊,这样就可以得到大国的支援、邻国的援助了。”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本篇讲述如何以少击众,以弱击强的战术战略。
姜太公提出:以少击众要选择有利的时空环境,即以客观的优势来弥补我军主观上的不足,而以客观的劣势来削弱敌军主观上的优势,把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就能收到加倍的成果。比如草丛、黑夜、险阻,作为交战双方的时空环境,胜负往往就决定于谁更善于利用这种时空环境对自己构成优势,对敌方造成劣势。处于优势者,虽少必胜;处于劣势者,虽众必败,这是一般的规律。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伪装强大,使敌方无法判断我之虚实,因而不敢轻易与我交战,如此便可保全我军实力,安全撤退。
《南史·檀道济传》记述,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檀道济统军征讨北魏,与魏军连战30余仗多捷,进军至历城(今济南市郊)时,因军粮不济而准备撤退。叛投魏军的士兵泄露了宋军缺粮谋退的消息,魏军派密探潜入宋军营地侦察。檀道济早有预料,秘密让军粮官在晚上高声点数军粮,士兵用沙子充米、以斗来量。一边量,一边唱:一斗、两斗……几石、几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堆放着,边上撒些米粒。魏军密探回报了宋军粮足的消息,魏军因此不敢追赶,并处死了宋军的降卒。宋军因此得以安全撤军。
此后,唱筹量沙作为示假隐真的一条谋略,被历代兵家所广泛运用。
另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做“狼来了”,告诫人们不要说谎话。但在敌我双方的生死斗争中,“狼来了”是一种正常,甚至杰出的谋略手段。运用“虚虚实实”的谋略,实际上就是“狼来了”现象。运用和识破这个谋略是谋略家向来重视的问题。
以弱击强还要取得外交上的支援和援助,道理和以少击众是一样的。你取得了大国的支援和邻国的援助,敌人就失掉了这种支援和援助;你若益加强盛了,而敌人即相对地被削弱了。
战争是一种强化自己和弱化敌人的双管齐下的艺术。
八分险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相遇于险阨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敌右山而左水,与我分险相拒,各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之右,急备山之左。险有大水无舟楫者,以天潢济吾三军。已济者亟广吾道,以便战所。以武冲为前后,列其强弩,令行阵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绝之,高置旌旗,是谓‘车城’。”
“凡险战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弩翼吾左右;三千人为屯,必置冲阵,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天潢:浮桥或其他天然浮游器材,如木筏等。
车城:指军中用战车连接起来构成的营寨,以抵御敌人的进攻。
屯:作战时的编制单位。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深入敌国境内,与敌相遇于险阻狭隘之地。我军所处的地形是左靠山右临水;敌军所处之地形是右靠山左临水,各据险要,互相对峙,都想要以防守就能坚固,进攻就获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我军占领山的左侧时,就应当迅速戒备山的右侧;占领山的右侧时,就应当迅速戒备山的左侧。面对险要的大江而又没有船只可资利用,就可以用天然浮物作筏子将我军渡过。已经渡过江的部队应当迅速开辟前进的道路,以便抢占有利的地形。用武冲大战车部署前后,广泛配置弓弩手,以使阵形坚固,阻绝于山口要道,并在阵地上高竖旌旗,这就构成了一座车城。”
“大凡在险处作战,其方法应以武冲大战车为前道,大盾牌为掩护,令材士强弩保障我左右两翼,步兵每3000人为一单位,编成攻击队形,配置在便于进攻作战的地形上。进攻时,左军用于左翼,右军用于右翼,中军用于中央,三军齐头并进,轮番作战、轮番休息,不断猛攻,直到取得胜利为止。”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此篇论述“险战”之法,即敌我双方在分据山水险要、互相对峙的情况下,如何防守与攻战的方略。依姜太公的看法,他认为部队要控制地形地势,开辟新的战场,以利于充分发挥我军的战斗力。
从全文看来,姜太公所谓的“险”,不仅是山水地形之险,更是军队布阵用兵之险,即“车城险战”。山川之险是死的,“车城”之险是活的。这是更高的险,是险中之险。太公反复讲述了“车城险战”的布置之法和运用之方,认为这种“险”才是“以守则固,以战则胜”的根本。
从另一个角度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就是在不被敌人打败的情形下,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而后寻敌可乘之隙,以便战而胜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公元618年,李世民和西秦薛仁杲作战。李世民的军队到达高摭城(今陕西长武县北),薛仁杲派他的大将宗罗喉去抵御。他几次向唐军挑战,将官们都请求应战,李世民始终坚持不出,并说:“我们刚打败仗,士气不高,敌人因为打过胜仗,很骄傲,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所以应该坚守工事等待机会。敌人骄傲,我们奋勉,一战就可击败敌人。”于是给军队下命令。“有敢于请求出战的,一定按军法从事。”两军相持60余天,薛仁杲的粮食吃完了,一部分将士向唐军投降。李世民了解到敌人将士离心,有可胜的机会,于是派他的一位将军梁实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布阵诱敌。宗罗喉果然上当,把他的全部精锐部队向梁实进攻。梁实固守,宗罗喉连攻几天不下,李世民估计敌已疲劳,才下令布阵攻敌,宗罗喉大败。
这一战例正是孙子“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战略的具体体现。“待敌之可胜”并非消极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谋略思想。孙武在此段之后又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就是先有“自保”不败,而后相机破敌,“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克服自己的弱点,要靠主观努力,修道而保法,能为胜败之政。要钻敌人的空子,必须敌人有空子可钻,引诱敌人,必使敌人上当才行。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但可乘敌之可胜。因为,“必可胜”不但在己,也在敌。战争双方都在高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高明的将帅,可以通过种种手段使敌人犯错误。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敌人的弱点和错误,战而胜之。《百战奇法·守战》云:“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待敌之可胜”,在己方来说主要也靠主观能动性,发现可胜的条件。消极等待,不及时发现敌之弱点和错误,胜利是“待”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