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10701800000032

第32章 管理心理学--做一个了解人心的管理者(3)

美国《读者文摘》:一天深夜,一位医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电话,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了!”“他是谁?”医生问。“他是我的丈夫!”医生感到突然,于是礼貌地告诉她:“你打错电话了。”但是,这位妇女好象没听见似的,继续说个不停: “我一天到晚照顾四个小孩,他还以为我在家里享福。有时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却不肯,而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会相信……”尽管这中间医生一再打断她的话,告诉她,他并不认识她,但是她还是坚持把自己的话说完。最后,她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医生说: “您当然不认识我,可是这些话已被我压了多时,现在我终于说了出来,我舒服多了,谢谢您,对不起,打搅您了。”

人的一生中会产生许多意愿、情绪,而最终能实现或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压抑,克制意愿和情绪,会在心理上积蓄能量。虽然它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转移,却不会被直接消灭。人们在压抑、克制阶段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一直找不到宣泄的途径,那就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潜压力。过份压抑会造成人们从心灵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导致精神忧郁、孤独、苦闷和窒息;一旦控制不住,会导致其冲破心理堤坝,使人显现一种变态的行为,甚至导致精神失常。堵塞不如疏导。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以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课题的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的中心是“谈话试验”,专家们用两年多的时间,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们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之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 启示我们:作为领导者,在具体的领导活动中,一定要注重畅通宣泄渠道,努力营造那样一种使人们既生动活泼、又心情舒畅的良好气氛,切莫堵塞言路。当前,面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面对制度不健全带来的某些不公正、不公平、不健康现象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不少群众或不适应,产生失落感;或心理失衡,滋生失望情绪;就是那些在物质生活方面取得成功的人们,也由于竞争压力和人情隔膜而感到生活空虚无聊、苦闷乏味,以至于“端起碗来吃肉,搁下筷子骂娘”。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畅通宣泄渠道,让群众“放气”、“减压”确有必要。

在日本,很多企业都非常注重为员工提供发泄自己情绪的渠道。松下公司就是如此。

在松下,所有分厂里都设有吸烟室,里面摆放着一个极像松下幸之助本人的人体模型,工人可以在这里用竹竿随意抽打“他”,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等他打够了,停手了,喇叭里会自动响起松下幸之助的声音,这是他本人给工人写的诗:“这不是幻觉,我们生在一个国家,心心相通,手挽着手,我们可以一起去求得和平,让日本繁荣幸福。干事情可以有分歧,但记住,日本人只有一个目标:即民族强盛、和睦。从今起,这绝不再是幻觉!”当然,这还不够,松下说:“厂主自己还得努力工作,要使每个职工感觉到:我们的厂主工作真辛苦,我们理应帮助他!”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松下的员工自始至终都能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日本公司的这种做法被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借鉴。在美国的有些企业,有一种叫做HopDay(发泄日)的制度设定。就是在每个月专门划出一天给员工发泄不满。在这天,员工可以对公司同事和上级直抒胸臆,开玩笑、顶撞都是被允许的,领导不许就此迁怒于人。这种形式使下属平时积郁的不满情绪都能得到宣泄,从而大大缓解了他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HopDay提供了一种给所有人更好的沟通机会的形式,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所以,牢骚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效应,只是这种沟通更多是在员工有挫折感时发生而已。

美国威斯康星州格林贝市的儿童保育中心总经理帕特·布普纳,每隔一个月就要请自己手下的22名员工出去吃一次比萨饼。就餐时先用一个小时让员工们彼此随意发发牢骚,也可以就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先发泄牢骚,可能是"你上次从我那借的东西没还",或者是“你一遇到点儿事就慌乱”等等。随后,再用一个小时发表积极的见解,并就新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举行这种“正式的宣泄集会”的费用很低,不过效果却很好。

能将一种消极的发泄变为积极的提供建议,显示了这位美国经理的高人一筹。当然,无论是发泄还是提建议,其本质都是沟通。只要渠道通畅,就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强化“霍桑效应”,必须懂得“冲突的艺术”,抓住冲突的契机、促进与他人角色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创造崭新的生活,卓有成效地发挥其正功能。

1.交流。

让冲突成为增进交流的重要手段,从中获得深层的信息。

2.倾诉。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称心的事情时,不要对情绪采取一味压抑的办法,而是要适度与家人,朋友倾诉和发泄一番。作为家人和朋友,要学会倾听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发泄。

3.预见。

对冲突的后果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使结果不偏离方向。

4.驾驭。

在冲突过程中,必须掌握分寸,不要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有最脆弱的一环,只要你的冲突对方不是你的敌人,就切勿打击对方最脆弱的一面,冲突时只能针对特定的主题或某一件事,勿扯进所有的事情,不可一再揭对方的疮疤。

5.转移。

冲突应应尽可能地朝向那些似乎是无关紧要的环节进行。要善于“转移阵地”,不要老是在某一问题上“打持久战”。争论下去已无技可施时应立即停止。叫停以后如仍不服气,可等较为心平气和的次日加以讨论。

6.幽默。

幽默有时能取得异乎寻常的效果,在许多场合将一场自然的冲突朝着人们的良好愿望转化。幽默可以提醒冲突中的对方,自己是在进行着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活动。幽默可以帮助人们把压抑所造成的情绪,以合法的、文雅的方式宣泄出去。

企业需要员工之间产生彼此的认同、合作与信任。一起工作的人,可以不在同一间办公室中,但必须同心协力,才会形成有效运转的机构。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猜忌、怀疑与冲突,不仅会阻碍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更损害了团体绩效的产生。要避免这些,就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了解他们的需要与情感,并加以有效地疏导和牵引。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心理学课堂:

1.压力大,无所发泄,长时间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

2.倾诉是最好的发泄方式,有压力时,不妨说出来。

马蝇效应--对症下药,投其所好

马蝇效应,是指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受到刺激之后,就会精神抖擞起来,然后奋力向前跑去。马蝇效应,是根据林肯的谈话引出来的,旨在说明要让员工好好工作,就要先在员工的身上放上一只“马蝇”,以此驱使员工向前发展。

1980年,在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的某天,参议员萨蒙·蔡思去总统林肯的办公室办事,办完事情走出来正好被大银行家巴恩瞧见。巴恩平日对萨蒙·蔡思有所耳闻,知道他野心勃勃。于是,就来到总统办公室,对林肯总统说:“总统阁下,您不能将此人收入内阁。”林肯觉得奇怪,问:“为什么?”巴恩回答说:“因为他自负、有野心,而且老觉得自己比您要伟大。”林肯说:“除了他之外,你还知道有谁会认为自己比我伟大的吗?”巴恩说:“那就不知道,您问这做什么?”林肯说:“我要将他们全部收入内阁。”

后来,林肯依言将萨蒙·蔡思收入内阁,也发现了萨蒙·蔡思确实是个有野心和抱负的人,这一点大银行家巴恩一点也没有说错。但林肯觉得人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才能,并且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萨蒙·蔡思确实是个奇才,而且林肯的用人准则是任人唯贤,因此,就任命他为财政部长,还尽量避免和他产生摩擦。

但萨蒙·蔡思却是个嫉妒心强、权利欲重的人,在竞选之前,他梦想着自己能当上总统,但让林肯捷足先登了。后来,又想进军国务卿,谁知林肯早已任命了西华德,于是,他只能坐在别的椅子上了。于是,他对林肯心存怀恨,甚至想打击报复。

后来,《纽约时报》主编亨利·雷蒙特搜集了很多萨蒙·蔡思的不轨资料,于是前去总统府拜访林肯,告诉林肯:“萨蒙·蔡思目前非常狂热地想谋取总统的职位。”林肯听后不以闻然,只对亨利·雷蒙特说:“你是在农村长大的,那你一定知道马蝇这种东西了。”林肯接着说,自己小时候,一次和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他负责吆喝着马,兄弟则扶着犁犁地。可是那匹马却很懒,林肯怎么赶也敢不动。后来,有一段时间居然跑的很快,林肯差点跟不上马的节奏。后来,到了地头,林肯才发现马身上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并将马咬出了血。于是,林肯就将马蝇拍死。兄弟就很生气地说:“为什么要打死马蝇?”林肯说,是不想让马被马蝇咬的那么可怜。兄弟说:“你知道马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吗?”“就是因为马蝇叮咬马,马受到刺激,因为疼痛才跑起来的。”由此,林肯意味深长地说:“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萨蒙·蔡思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萨蒙·蔡思永远跑下去,那我就不想去拍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