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10701800000033

第33章 管理心理学--做一个了解人心的管理者(4)

这个小故事对管理者用人很有启发。越是有能力的员工越不好管理,因为他们有很强烈的占有欲,或既得利益,或权势,或金钱。如果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要么会跳槽,要么会捣乱。要想让他们安心、卖力地工作,就一定要有能激励他的东西。这种激励因素不就是那只“马蝇”吗?

麦当劳是全球最大的连锁快餐企业,以生产汉堡包而闻名六大洲百余个国家。这位快餐界的“大亨”的成功与它的优质管理制度分不开。麦当劳公司明确规定,凡在麦当劳工作的年轻员工,只要积极进取、勤奋努力,谁都会有不断向上晋升的机会,而且表现出色的员工,他在进入麦当劳8—14个月后,就有机会成为经理的一级助理,成为经理的左膀右臂。如果继续努力,表现卓越突出,还有可能晋升为经理。麦当劳的管理以激励制度为主,即在麦当劳工作,只要努力和勤奋了,谁都有机会成为公司的领导人物。

同时,麦当劳为了让优秀的员工能早日得到晋升的机会,还设立了公司机制,即无论管理人员多么有才华,工作多么出色,但如果他没有预先培养自己的接班人,那么他就不将被考虑在晋升的范围之内。麦当劳制定这一规律,主要是为公司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避免将来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

麦当劳的所有员工,在公司制度的明确激励下,都表现得很努力,很卖力,而且大家也尽一切可能培养接班人,并保证为新来的员工提供成长的机会。麦当劳的这种激励管理方法,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马蝇效应。

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如果要想让组织能够发展壮大起来,学会怎么去管理员工,怎么让员工为组织创造最大的利润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组织要怎样才能引导员工更好地从事工作呢?

那就是利用马蝇效应,即用激励的制度方法鼓励员工。要知道通常来说,组织里那些越是有能力、越是有才华的人员工,就越不好管理。因为他们因为自己优秀就都自命清高、自命不凡,同时,他们又都有着很强烈的欲望,或想得到金钱、或想得到权势等等。

对于这样的人物来说,如果企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只要碰到合适的机会他们就会想着跳槽,另谋高就。要不就不能好好给组织干活,甚至会和组织对着干。因此,如果组织想让他们踏实、卖力地去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予他们有效的激励,而这种激励的因素,就是那只叮咬马的“马蝇”。

林肯对待蔡思先生的故事,或许真的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既然我们的经营目标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挑战更高的管理绩效,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马蝇效应”,学习林肯,把那些像蔡思先生一样又“刺头”又有强大能力或特殊资源的人充分利用起来呢?

1.如果在工作中有上佳表现,可以适当地进行褒奖,但一定要注意尺度,否则,你的肯定很可能被其他同事当成一种“言过其实”的褒奖,而他本人,也很容易恃宠而骄,变得越来越骄横。

2.如果你是善于辞令、善手捕捉人心理的管理者,你可以试着找他们谈谈心、做做思想工作。

3.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在巧妙运用你的权利资本时,为这些高傲的家伙树立一个典范,让他们看看一个有权威的人是怎样处理问题、实现团队目标的。

4.这些“刺头”往往好胜自负、进取心强,在委派任务的时候,最好用一句简洁有力、但颇能刺激他神经的话来结束:“这个任务对你来说有困难吗?”在得到了他不服气或略带轻蔑的回答后,便可结束了。如果太多叮嘱和干预,只会引起这种人的反感和烦躁,甚至使他对于任务本身和你这个领导更加不屑一顾。

5.运用你的智慧和鼓动力,在工作时有意对这样的员工进行“冷处理”,让他体会到个人的力量与团队的力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其发挥专长,保全他的面子和自尊。

6.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一开始起就不要有任何错觉给这样的员工,不要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有某些优势,就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这点是长期驾御这些人的关键,一定要坚持下去。

人的欲求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比较理想,可能更看重精神上的东西,比如荣誉,尊重;有的人比较功利,可能更看重物质上的东西,比如金钱。针对不同的人,要对症下药,投其所好,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励他。总之,要让这匹马儿欢快地跑起来。

心理学课堂:

1.作为管理者,要懂得用人所长。

2.不同的员工不同对待,能力越强者,越需要运用“马蝇效应”充公让他的才能展示出来,为己所用。

苛希纳定律--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苛希纳定律是指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2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 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苛希纳定律揭示了管理中的用人规则,是西方管理学中的一条著名定律。它指的是:

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四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三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三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六倍。

苛希纳定律阐明了一个道理:人多必闲,闲必生事;民少官多,最易腐败。由于实际的人员数目比需要的人员数目多,诸多弊端由此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在一个公司中,只有每个部门都真正达到了人员的最佳数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无用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从而达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在19世纪80年代时期,美国有一家组织准备淘汰一批落后的机器设备,以此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益。对于这些落后的机器设备,到底该怎么处理,组织的高层领导人物专门开了一次会议:

董事长说:“这些设备虽然落后,但是不能扔,日后可能还用得上,所以还是找个地方安置吧。”

于是,董事会成员说:“找地方麻烦,就在组织附件建造一间仓库吧。”

董事长说:“建仓库可以,那怎样去防火防盗啊,那些东西是用钱购买回来的。”

于是,董事会成员说:“那要不找个人来看管吧。”

董事长说:“那个人要是玩忽职守该怎么办?”

于是,董事成员说:“那就成立个计划部,一个人负责下达任务,一个人负责制定计划。”

董事长说:“那组织怎样才能了解这些人的工作绩效?”

于是,董事成员又说:“那就再成立一个监督部,一人负责绩效考核,一个人负责写总结。”

董事长说:“既然这些人的工作职务都不一样,那薪金就该区别开来。”

于是,董事成员又说:“那就再成立财务部,一人负责计算工时,一人负责发放工资。”

董事长说:“这些人在工作期间出了岔子谁来负责?”

于是,董事成员说:“那就成立管理部,一人负责计划部工作,一人负责监督部工作,一人负责财务部工作,一人是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会议就此结束,董事会成员举手表决通过。但找来会计人员掐算,用于仓库这笔费用就高达20万美元。这个费用太高了,董事长和懂事成员当然不会通过,于是仓库计划宣布破产。

这个故事讲的是“苛希纳定律”的现象。

苛希纳定律告诉我们:要想铲除这种“人多必闲”的现象,必须精兵简政,寻找最佳的人员规模与组织规模。这样的话才能构建高效精干、成本合理的经营管理团队。

那么,如何精兵简政呢?

沃尔玛前总裁山姆·沃尔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作为全球最大零售企业之一沃尔玛公司的掌舵者,山姆·沃尔顿有句名言:“没有人希望裁掉自己的员工,但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却需要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他深知,企业机构庞杂、人员设置不合理等现象,会使企业官僚之风盛行,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低下。为避免这些在自己的企业内发生,沃尔顿想方设法要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极力减少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

从经营自己的第一家零售店开始,沃尔顿就很注重控制公司的管理费用。在当时,大多数企业都会花费销售额的5%来维持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沃尔玛则不这样做,它力图做到用公司销售额的2%来维持公司经营!这种做法贯穿了沃尔玛发展的始终。在沃尔顿的带领下,沃尔玛的员工经常都是起早贪黑地干,工作卖力尽责。结果,沃尔玛用的员工比竞争对手少,但所做的事却比竞争对手多,企业的生产效率当然就比对手要高。这样,在沃尔玛全体员工的苦干下,公司很快从只拥有一家零售店,发展到了现在的拥有全球2000多家连锁店。公司大了,管理成本也提高了,但沃尔顿却一直不改变过去的做法--将管理成本维持在销售额的2%左右,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

沃尔顿认为,精简的机构和人员是企业良好运作的根本。与大多数企业不同,沃尔玛在遇到麻烦时,不是采取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相反,而是追本溯源,解聘失职人员和精简相关机构。沃尔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构重叠,人员臃肿。

在沃尔顿看来,精简机构和人员与反对官僚作风密切相关。他非常痛恨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重要,而在自己周围安排许多工作人员。他认为,工作人员的惟一职责,就是为顾客服务,而不是为管理者服务。凡是一切与为顾客服务无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多余的,都应该裁撤。他说:只有从小处着想,努力经营,公司才能发展壮大!沃尔玛能有今天的成功,自始至终地坚持低成本运作这一点功不可没。

苛希纳定律再简单不过了,它告诉我们: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就好,有时管理人员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只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人数,管理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不但公司能降低成本,而且每个员工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

在一个越来越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在于用最小的工作成本换取最高效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做到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只有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企业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心理学课堂:

1.要想使你的组织更有效率、更有活力,就必须先给你的组织“瘦身”。

2.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样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让有依赖心理的人彻底无处藏身。

3.只有缩减不必要的管理人员才能减少工作时间和工作成本。而惟有精简才能达到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