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通中国未解之谜
10709000000015

第15章 后宫秘史(2)

6赵飞燕为什么自杀呢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在《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只有少数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

赵飞燕赵飞燕,出身卑微,原来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婢女,平时干些端茶送水,扫庭洒户的杂活,没有什么名气。也许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被阳阿公主选去学歌舞。这赵飞燕天生就是个跳舞的材料,身材袅娜,娇小可爱,和杨贵妃比起来,是个骨感美人,不是有环肥燕瘦的成语吗?赵飞燕走路的姿态尤其撩人,仿佛是天生的猫步,如风拂杨柳,又如燕飞翩跹,有万种风情,故命飞燕。

汉成帝有一次微服出行,来到阳阿公主家。公主召歌伎为成帝助兴。赵飞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倾倒了成帝。汉成帝将她带回宫。赵飞燕使个欲擒故纵之计,一连拒绝成帝三夜召幸,激起成帝征服之心,夜夜临幸,再也离不开她。

赵飞燕的秀丽姿容,轻盈身材和出众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宫嫔妃中如鹤立鸡群。她表演的一种舞步,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令成帝十分着迷。成帝为她举行的舞技表演设在后宫太液池中瀛洲高榭赵飞燕上。成帝以玉环击节拍,冯无方吹笙伴奏。赵飞燕跳起《归风送远曲》。一阵风起,赵飞燕险些跌入池中,多亏冯无方抓住她薄如蝉翼的云水裙,才有惊无险。汉成帝又命宫女手托水晶盘,令飞燕盘上歌舞助兴,赵飞燕的绝妙舞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汉成帝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成帝对她更加迷恋。

赵飞燕不仅漂亮,心思也非常缜密,为紧紧抓住成帝的心,她又把容貌更胜她一筹的妹妹赵合德,推荐给成帝,赵合德的美貌令成帝惊羡不已,合德的柔情更令成帝神魂颠倒,成帝一刻见不到赵氏姐妹,便心神不安。姐妹俩的话,成帝更是言听计从。姐妹设计陷害许皇后,成帝就废掉许后,册立赵飞燕为后,赵合德为昭仪。赵氏姐妹掌握后宫生杀大权,不可一世。

赵氏姐妹虽得专宠,但从未怀孕,她们害怕别的嫔妃怀孕生子,威胁后位,就疯狂地摧残宫人。“生下者辄杀,堕胎无数”。当时,民间就流传着“燕飞来,啄皇孙”的童谣。宫女曹宫生一男孩,竟被逼死,皇子也被扔出门外。许美人生一子,赵合德哭闹不已,逼迫成帝赐死母子。色迷心窍的汉成帝,年已不惑,膝下犹虚。为讨好赵氏姐妹,竟两次杀子,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成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古代版本。

赵飞燕赵氏姐妹何以不孕呢?原来她们为使肤色白皙娇嫩,把一种秘方配置叫做息肌丸的药丸塞入肚脐。这种药丸确实功效显著,用后肤如凝脂,肌香甜蜜,青春不老。撩人的香气更令汉成帝不能自持,不施云雨绝不罢手。可是息肌丸却能破坏子宫,导致不孕。

汉成帝绥和二年春天,在一个暖洋洋的春夜里,因为欢娱过度,一度昏迷。等到早晨起身着衣,忽然一阵天旋地转,两手一松,龙袍落地,一头栽倒在地,竟然停止了呼吸。

成帝驾崩,死得离奇,死得突然,连传唤太医的时间都没有,自然引起许多怀疑及揣测。王太后谕令王莽会同丞相、御史查究皇帝起居发病状况,赵合德方寸大乱,羞愧不已,饮药自杀,算是保全了最后一点尊严。赵飞燕被打入冷宫,寂寞而终。

7史上本没有貂蝉

貂蝉塑像貂蝉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美女,也曾登场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说在她快出生的时候,村里的桃花、杏花一夜之间全部凋谢,等到她降临人间,桃树、杏树便从此不再开花,人们都说是因她的美胜过了桃杏之花,桃杏之花羞于开放了。

在一个月圆之夜,已长成花季少女的貂蝉正对月而拜,本高悬于空中的月亮竟慌忙躲进云中,再不肯出来,她的美令明月都自惭形秽,于是,貂蝉的美名便传开了。

世人对貂蝉的评价很高,觉得她舍身为国,有胆有识,但许多正史中并未提及貂蝉其人。

有人说貂蝉是历史上最早的间谍。个人认为这说法非常错误。其一:貂蝉只是小说家可能为了增添色彩而加进去的,正史并无记载(对当时局势影响这么大的人物,如果真有其人,历史会不记载吗?);其二:小说人物貂蝉从事的活动并不具有“国家性质”,而“间谍”是“国家性质”极强的职业。是帮敌军(或敌国)搜集国家情报的特务人员(新华字典89年版“间谍”的定义)。貂蝉只能说是个“卧底”,而并非“间谍”。据此,认为貂蝉是“间谍”的说法非常错误。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义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从此以後,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演义》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白门楼上的殒命。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等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已无从考证。

8皇后为何称“梓童”

皇后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正妻,位居六宫之首,称为国母,有相当显赫的地位,但是皇后有一个奇怪的称号,常常被皇帝称为或自称为“梓童”。

那么,古代君王为什么称皇后是梓童呢?一种说法源自于《汉武故事》,其中曾讲到卫子夫入宫,岁余不得见,涕泣请出。武帝则因夜梦“梓树”而幸卫子夫,从而得子,并立子夫为皇后。这或许就是帝称后为“梓童”的开始。

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的印章以玉雕成,称做「玉玺」;皇后的印章以梓木雕成,因此皇帝以「梓童」来称呼皇后。

多年以来,许多专家都在推测“梓童”二字为何意。

据有的专家考证,“梓童”一词最早见于《全相平话五种》,原作“子童”,原文为:

“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武王伐纣平话》)

“吕后:‘子童领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下,斩讫韩信也。”’(《前汉书平话》)

“高祖圣旨言:‘……寡人去游云梦,交子童权为皇帝,把三人赚入宫中,害其性命。”’ (《三国志平话》)

“子童”逐渐被“梓童”所替代,是在明代小说中用于称呼皇后。例如《西游记》中“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秃,他连忙爬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西游记》第八十四回)

又有研究者认为,最早出现“子童”名称的《全相平话五种》,成书于南宋之中或至元之初。通俗文字的蓬勃发展便在此时,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出现了大批新词,“子童”当是其中之一。

也有学者认为“子童”这个词汇事实上有根可寻,“小童”衍化而来便是“子童”。《论语·季氏》中说:“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日寡小君。”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的正配夫人自称为“小童”。

君夫人是诸侯正配夫人,与母仪天下的皇后相比又不是一个等级了。秦始皇灭六国后,就不再称王,而称皇帝,以表示比诸侯王要尊贵。以此类推,皇后也不能再沿称过去君夫人的各种称谓,但是事实表明,后来的皇后仍然沿袭前称,是对皇后的一种谦称。

那么到宋元时期,“小童”又为何变成了“子童”呢?有人考证,其中原因是受当时文化心理的影响。南宋至元,朱熹等人提倡的程朱理学、所谓的三纲五常被封建统治奉为永恒真理。压抑的政治因素,必然使话本作者及其使用者十分谨慎,即使“小童”有理可依,但为了避免有不敬之嫌也不用“小”来称皇后,于是用“子”代替“小”,以示尊敬之意。

但“梓童”的称呼也是从“小童”衍化而来,“子”与“梓”在古时候是声韵相同的两个字,具有同音通假的条件,且“梓”有以下几个训释:《尚书大传》引商子曰:“梓者,子道也。”

木之贵者为梓,而且梓在古人眼中是象征着有子。皇帝立皇后,不仅是为了母仪天下,更重要的是为了有子嗣,使皇位后继有人,以延续和维持王朝的长久统治。子嗣之事历代帝王都视为极重大之事,所以用“梓童”来称呼皇后,正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心理。

9探秘中国唯一女皇帝的后宫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人们说到皇帝,常常会首先想到“三宫六院”、“佳丽三千”。那么作为女皇帝是否也需要“三宫六院”、“俊男三千”呢?

据资料记载,武则天称皇帝后,后宫养了很多面首,面首就是供武则天享乐用的漂亮男人。其中武则天较为宠幸的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及沈南谬、薛怀义等。但风流的武则天是不可能只拥有几位面首就满足的。她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搜罗面首,那么武则天究竟有多少面首呢?

史书称武则天有面首三千,可与男性皇帝匹敌。但这种说法的传说成分较多,不可轻信。不过,我们可以从武则天通过种种手段来搜罗面首的有关记载中来推断武则天究竟拥有多少面首。

武氏大权在握,至高无上,文武百宫无一敢抗命。一些朝廷大臣为讨好女皇,自荐为武氏广择“美男”,如挑选美女一样,挑选貌美体健的男子,结果被选入宫中的,个个貌比潘安。然而选嫔妃有姿色就够了,但作为面首,光有英俊的外表是不够的。武后虽年过花甲,但养生有道,再加脂粉钗环,真是姿色不减当年,但人的生理变化是不能够改变的。

武则天面首的来源有很多渠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平公主所献。作为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独具慧眼,一眼看穿母后的苦楚,于是亲自出马,以身试验,终于物色到难得的“宝物”,送于母后,真是雪中送炭,大解武后之饥渴,真是知母莫若女。张易之、张昌宗、沈南谬、僧惠范这些以“阳道壮伟”而受武则天宠爱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经过太平公主亲自体验、细心挑选的。唐朝享乐事件中,母女共用一男,大家共享,也成为时尚。

还有就是那些自我感觉很好的男子向女皇“毛遂自荐”。据引日唐书》载,柳良宾是由自己的父亲推荐的,同时被荐的有侯祥云,“柳良宾洁白美须;左监门卫长吏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奉宸内供奉”。

除了自己的女儿推荐、官僚推荐、男宠自荐,武则天还经常密派宫廷内的官员到民间秘密搜罗。据说女才人上官婉儿就曾接受过这样的任务。经过这众多途径,武则天的后宫自然“面首三千”了。

为了对这些面首加以管理,公元698年,则天女皇成立了控鹤监。控鹤监是则天朝所独设的一种机构,后又将控鹤监改为奉震府,由张易之、昌宗二兄弟管理。由上可见,说武则天“面首三千”虽无实据,但她的面首肯定很多是不会错的。

10太平公主在寺庙淫乱之谜

唐朝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与其母武则天一样,太平公主也是风流成性,对于男女之情贪餍不足。

但是,武则天可以设置一个用来供养情人的“控鹤监”,太平公主就不能像她母后那样设置这么一个面首机构。不过,她可以畅通无阻地出入。所以从母后那里“讨些佳肴”也是家常便饭。在这方面,武后母女从不因为同吃一饭而争风吃醋。武后最钟爱的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面首,在不辞辛苦地为武后提供性服务的闲暇之余,对太平公主的“服侍”也是无微不至。

太平公主对此并不满足,在她的“驸马府”中,也别有一番天地。此外,她还借佛场道院播云兴雨。这要从她对惠范和尚的钟情开始。

在太平公主众多面首中,最让公主满意和最讨公主欢心的,要数浮屠惠范。这惠范和尚自称朝拜过天下的所有寺院,并且亲自拜访过得道成仙的活佛,所以修练了一身极高的佛法,如今已200多岁,可是看上去容貌、体态如20多岁的少年郎君。这和尚修炼于本愿寺中,顿时引起京城妇女的一阵骚动。一开始前往朝拜的是几个黎民百姓,后来竟然引得那些高官家眷轰动,纷纷筹备香烛厚礼,前去瞻拜活佛。有的女子拜惠范做了师傅,有的拜惠范做了干爹。这些女子都施展自己的手艺为和尚刺绣袈裟和帐幔,并心甘情愿地照顾和尚的起居,把个和尚的卧房打扮得好似富贵小姐的绣房一般花花绿绿。

惠范和尚也是个好色之徒,每有女人来朝拜,便要她跪在面前,用手摸摸睑蛋或揉揉发鬓,说是赐福。这些被摸过的女人便以此为荣,到处宣扬自己被活佛赐福了。

太平公主是何等聪明之人,闻听此事,心里暗想天下还有这样的活佛,肯定是骗取钱财的好色之徒;但又想既然有那么多女人都竟相朝拜,可见这流氓骗子一定长得讨女人喜欢。于是,太平公主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这活佛究竟是何等人物,有这等魔力?如只是个相貌平平的人,便给他立个罪名,结果算了,免得女人想入非非。如果真的是得道高僧“佛法无边”,那太平公主不免要以身敬“佛”,也不枉走这一遭。

得知太平公主驾临,顿时,那些想要和尚“赐福”的女人们都躲避得无影无踪。本愿寺周围布满了士兵,任何人都不能入寺,寺内戒备森严。太平公主只带了贴身侍女去会惠范。想不到公主竟然“朝拜”了整整一天。这是何等的“赐福”,真让那些女人们好生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