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成败
10717100000044

第44章 细节中的细节(15)

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在向董事会汇报工作时,提到了他打算更换秘书的原因。他说:“这位女士工作经验丰富,处理问题也十分老练。但她说话的速度快得让人跟不上。几年前我还不怎么在乎,可是随着业务负担和压力的加重,她的说话速度对我的刺激越来越大。我实在不愿意辞退她,但如果她还是不能放慢讲话速度,我就不得不考虑更换秘书了。”

其实,这位女士也有难处。她整天总是忙个不停,各项文书工作、各界人士来访洽谈、紧急事务的处理……把她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渐渐地她说话的速度就与一天工作的节奏同步了起来。

说话速度太快会使对方听起来很吃力,因为他必须追着你的话,还来不及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你就已经把第三句话说完了。所以我们要记住说话速度没有必要急如风雨,也不要拖泥带水;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重要的是让语言流畅自如,使听者不会感到过分吃力为好。

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球赛转播的学生,便问:“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还是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64控制好说话的音量

打雷般的说话方式,会造成听众情绪及听力上的负担,形成疲劳轰炸。接听电话时,如果听筒传来的声音太大,我们通常会将听筒拿远一点儿。同样,如果你说话音量太大,也会令人刻意与你保持距离。而且,大声说话也容易产生误解。

有位邻居天生就是“大嗓门”,说话声大得叫人难以忍受。记得刚与之为邻时,有天晚上突然听见门外有人大声嚷嚷,心想是不是起了什么争执,事后才知原来是“大嗓门”的邻居在和朋友谈天。

说话音量过大,虽然没有敌意,有时却会让人误以为你在生气或是想吵架,这岂不是挺冤枉。所以说话声音不宜太大,对方能清楚听见即可;反之,说话音量太小也不恰当。有些人声细如蚊子,只有自己听得见,即使别人竖起耳朵听也听不清楚。而上台说话更是忌讳音量太小,因为台下的人如果无法听清楚你所说的内容,一般会索性不听,甚至在台下聊天或休息。说话的目的就是与人交谈、沟通,如果无法让对方听清楚,你的话就不具有意义,只能算是自言自语而已。

65说“是”,不说“好”

人们常常忽略在和上司应对时的礼仪细节。例如,上司交待你去办一件事或者对你训话时,一般人的回答是“好”、“可以啊”,然而,这些都不是身为下属所应说的答语,正确的说法应是,“是”、“知道”。因为“好”、“可以”在语言含义上带有批准、首肯的意味,常是在上级通过对下属的审核意见时所说的。而“是”、“知道”表示“承受命令”的意味,是下属承领上级的命令时所说的。

现代人虽然极少注意到这细微的礼节,但你的上司至少有一定的年纪,难保他会极看重这些细枝末节。如果人们对此能加以注意,必能轻松过关,在上司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66把“我的”变为“我们的”

说服他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对方着想。如果你注意到称呼上的细微差别,说服别人就会变得很容易。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忘掉这个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当你准备说服某人时,必须明白并确定这究竟是为了谁。成功的劝说,是建立在为对方利益着想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万万不可忘记。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演讲者多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这种表达方式。事实上,这样说话往往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人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但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之心、亲近之情。如演讲时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增加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得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达到共鸣的效果。因此,若想说服别人,不妨多使用“我们”的表达方式。

67面试时别说这些话

语言是求职者在求职面试中与招聘人员沟通情况、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更是求职者展示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的一条渠道。恰当得体的谈吐无疑会增强你的竞争力,并助你赢得成功;反之,不适宜、不恰当、不得体的语言就会损害你的形象,削弱你的竞争力,甚至导致求职谈判的失败。

下面这些“忌语”应该成为你求职面试中的禁忌。

禁忌一:缺乏自信的求问

比如:“你们要几个?”这种问法显示出求职者信心不足。对用人单位来说,招一个是招,招十个也是招,问题不在于招几个,而是你有没有竞争实力。

再比如:“你们要不要女性?”这首先就给自己“打了折”,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你这样问人家,人家多半会顺水推舟,礼貌地回绝的。

如果你来一番非同凡响的陈词或巧妙的介绍,那说不定对方还会“考虑考虑”。

这样的求问在应聘时我们还能听到很多:“中专学历的你们招吗?”(招聘单位招的其实是人才)、“外地人你们要不要?”、“下岗工人你们招不招?”……

禁忌二:极度关心待遇

关心自己的待遇并没有错,但不能一上来就问有什么待遇,这样心急是吃不到“热豆腐”的。

如果你很唐突地问招聘者:“你们的待遇怎么样?”

对方很可能会抢白你:“工作还没干就先提条件了,何况我们还没说要不要你呢!”

因此,谈论报酬要看准时机,一般要在双方已有初步意向时再委婉地提出。

禁忌三:不合逻辑的答问

“我可以胜任一切工作。”“我没有失败过。”诸如此类的答问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往往会给人一种搪塞的感觉。这对你求职成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为你首先就给人一种虚伪、不诚实的感觉。

禁忌四:不恰当的反问

如果招聘人员问你:“关于薪金,你的期望值是多少?”而你反问道:“你们打算出多少?”这样反问就有点儿像是在市场上买东西时讨价还价,显得很不礼貌,容易引起招聘者的不快,进而影响你的求职成败。

禁忌五:拉近乎、报熟人

“某某经理是我的老同学”、“我认识你们单位的某某某”……诸如此类的报熟人、套近乎的话也会引起主考官的反感。如果主考官与你所说的“某某”本来就有矛盾,那你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禁忌六:不切实际的洋腔洋调

不适宜、不切实际的洋腔洋调,会给人一种卖弄、做作的感觉,给人留下你是“半瓶水”的不良印象。如果招聘人员对外语不甚精通,那效果可能更无法想像了。

禁忌七:本末倒置的话语

如果面试结柬前,主考官问求职者:“请问你有什么问题要向我们提吗?”

求职者问道:“请问你们的投资规模有多大?你们董事会成员中外方各有几位?你们的福利都有哪些?……”

这显然是不适宜的。要记住你是一个求职者,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所问的问题千万不要超出应当提问的范围。

68把握和领导谈话的细节

谈话是加强沟通、联系上下级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因此,作为下级的你一定要重视和领导的谈话,把握住自己的分寸。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不妨主动些

作为下属,可以积极主动地与领导交谈,渐渐地消除彼此间可能存在的隔阂,使上级下级关系相处得正常、融洽。当然,.这与“巴结”领导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工作上的讨论及打招呼是不可缺少的,这不但能祛除对领导的恐惧感,而且也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圆满,工作顺利。

在态度上,必须不卑不亢

对领导应当尊重,你应该承认,领导一般有强过你的地方,或者才干超群,或是经验丰富,所以,对领导要做到有礼貌、谦逊。但是,绝不要采取“低三下四”的态度。绝大多数有见识的领导,对那种一味奉承、随声附和的人,是不会予以重视的。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你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必要的场合,你也不必害怕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只要你是从工作出发,摆事实、讲道理,领导一般是会予以考虑的。

选择适当的时机

领导一天到晚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你应当根据自己问题的重要与否,选择适当时机去反映。假如你是为个人琐事,就不要在他正埋头处理事务时去打扰他。如果你不知领导何时有空,不妨先给他写张纸条,写上问题的要点,然后请求与他交谈。或写上你要求面谈的时间、地点,请他先约定,这样,领导便可以安排时间了。

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谈话时,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说的话的要点,简练、扼要、明确地向领导拒报。如果有些问题是需要请示的,自己心中应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而且能向上级分析各方案的利弊,这样有利于领导做决断。为此,事先应当周密准备,弄清每个细节,随时可以回答,如果领导同意某一方案,你应尽快将其整理成文字再呈上,以免日后领导又改了主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要先替领导考虑提出问题的可行性。有些人明知客观上不存在解决问题的条件,却一定要去找领导,结果造成了不欢而散的结局。

向领导报告一定要有根有据

美国广告大王布鲁贝克在他年轻时,他所在公司的经理问他:“印刷厂把纸送来没有?”他回答:“送过来了,共有500旧令。”经理问:“你数了吗?”他说:“没有,是看到单上这样写的。”经理冷冷地说:“你不能在此工作了,本公司不能要一个连自己也不能替自己作证明的人来工作。”从此,布鲁贝克得出一个教训:对领导,不要说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

69拒绝的借口也有细微的差别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拒绝之中度过的,就像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而螺旋上升一样。但就拒绝行为的双方来说,主动采取拒绝行为的人是站在有利的立场上的,但如果拒绝时未抓住问题的细微差别,就容易造成对对方的伤害,引发怨恨和不满,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甚至引起各种难解的纠纷,让自己陷人非常被动的麻烦境地中。即使不至于闹到很严重的地步,因拒绝而引起的疙瘩也将使对方不愉快而长时间耿耿于怀,不能忘记。不管怎么说,满怀希望去求别人,却遭受无情的拒绝,的确会令人十分难堪;自信十足地去说服别人,却遭到严厉的拒绝,更令人无法承受,而造成心理上无法治愈的伤痕。

“这件事恕我难以照办”、“我实在没有钱借给你,否则,我就不必如此地卖命了”、“我们每天都做一样的工作,凭什么要我帮你的忙”……在遭受这样的拒绝后,你会有怎样的反应,会很高兴很客气地说“既然如此,那我就不打扰你了,对不起”吗?恐怕不会吧。你一定会恼羞成怒,用犀利的言语回击对方:“你这个人讲话怎么如此无礼呀!,难道你一辈子就没求过人吗?”然后拂袖而去,于是你便对这个屈辱记恨于心,伺机报复。

有时,对方与我们反目成仇,并非完全是由于我们拒绝了他,而更多的是我们拒绝的语言和方式伤害了他。人活一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别人施以援手,所以,多一个敌人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我们避免不了拒绝的发生,却可以在拒绝时从小处着眼,采取适当的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拒绝而树敌。

以“制度”为借口

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职员鼓着勇气走进经理办公室说:“对不起,我想该给我涨工资了……”

经理回答道:“你确实应该了,但是……”经理指着玻璃板下的一张印刷卡片不慌不忙地说,“根据本公司职务工资制度,你的工资已经是你这一档中最高的了。”

职员泄气了:“哎,我忘记我的工资级别了!”

他退了出来。几条打印出的制度使他放弃了自己本应得到的东西。他也许在想:“我怎么能够推翻那张压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这也许正是经理希望他讲的话。

以“他人”为借口

小李在电器商场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买DVD。看遍了店里陈列的样品,他还没有找到令自己十分满意的那种。最后,他要求小李领他到仓库里去看看。小李面对朋友,“不”字出不了口,于是,他笑着说:“前几天我们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

尽管小李的朋友心中不悦,但毕竟比直接听到“不行”的回答要好多了。

以对方的“言语”为借口

吴佩孚的势力日渐强大,成为权倾一方的实力人物。一天,他的一位同乡前来投靠他,想在他那儿谋个差事儿做。吴佩孚知道那位同乡才能平平,但碍于情面,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不久那位同乡便嫌弃官微职小,再次请求想当个县长,要求派往河南。吴佩孚听了,便在他的申请书上批了“豫民何事”四个大字,断绝了他的念头。谁知过了些时间,那人又请求调任旅长,并在申请书上说:“我愿率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班师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看到同乡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吴佩孚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笔批了“先种树再说”五个大字。

以“外交辞令”为借口

外交官们在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无可奉告。”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说“是”与“不是”时,也可用这句话。另外,你还可以用“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说”等搪塞过去。

70用请求的语气分派工作

任何人都喜欢被他人看成重要的人物。作为上司的你,用命令的语气说话,等于把对方的身份贬低,甚至是践踏了他的尊严;反之,如果用“请求”的语气给下屑分派工作,无形中是抬高了对方的地位。

一位低薪员工说:“领导有次对我说,‘这些都需在下午之前装进盒子里,打上标签,装进货箱后运到车库。等你做完了,还有些别的事需要你帮忙。’然后就走开了。这让我感到自己是程序中重要的一环,既然领导相信我能做好,我就要证明自己能做好,不让他失望。”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对待朋友、同事及陌生人都很注意自己处世的细节,但又很遗憾地忽略了在上、下级之间同样需要客气。有人认为,最佳上司的一个条件是尊重下属的劳动,哪怕是倒一杯水、打印文件之类的小事,最好都要致谢。

韩明是酒庄的大堂经理,但他常对服务生说“辛苦你了”、“谢谢你”、“麻烦帮我换张床单”等客气话,使服务生们觉得自己很受尊重,所以工作热情很高。

“只有先把自己放在别人脚下的人,别人才会把你捧在头上”,睿智的人懂得这个道理,说话时会先替对方着想;愚昧的人为了炫耀自己比对方了不起,才会以在言语上贬损他人为乐。

当你所处的地位比对方高时,要格外留意说话的口气。如果校长能亲切地向工友说“你们的身体真棒啊”,经理能体恤员工说声“大家辛苦了”,客人能向服务生说声“麻烦你了”,岂不令听者心情为之振奋。

对领导而言,一句客气话不费吹灰之力,却能达到百利无一害的结果,你何不为之?即使对方为你服务是应尽的义务,然而一句客气话却能使他对你更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