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产孕妇保养与保健
10725700000041

第41章 产后与饮食保健(4)

在明白颈背酸痛的原因后,即可找出预防此痛的措施。如及时纠正自己哺乳时的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哺乳;在给小孩喂奶的过程中,可以间断性地做头往后仰、颈向左右转动的动作,夜间不要习惯于单侧睡觉和哺乳,以减少颈背肌肉、韧带的紧张与疲劳,平时注意适当的锻炼或活动。另外,要防止乳头内陷、颈椎病等疾患,消除诱因。最后,要注意颈背部的保暖,夏天避免电风扇直接吹头颈部。同时,要加强营养,必要时,可进行自我按摩,以改善颈背部血液循环。

(9)防中暑。一些产妇在酷暑盛夏时,关门窗,睡火坑,盖棉被,加之室内温度很高,空气不流通,通风不良,以致产妇体内热量积蓄,体格虚弱,不能很好散发热量而造成中暑。发病初期,表现疲乏、头痛、口渴、胸闷、恶心;严重时,神志不清,狂躁不安或昏迷,甚或抽搐致死。主要预防措施是,产妇宜多喝开水,不要盖得过多;衣服勤换洗,还可用温水擦身,以协助体内热量散发;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避开“风口”,室内气温高时,可在地上洒水降温。

(10)产后便秘谨防痔疮。原因是妇女产后由于子宫收缩,直肠承受胎儿的压迫突然消失,使肠腔舒张扩大,粪便在直肠滞留的时间较长,容易形成便秘,加之在分娩过程中撕裂会阴,造成肛门水肿疼痛等,而易患痔疮。因此,妇女产后注意肛门保健和防止便秘是防止痔疮发生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勤饮水,早活动。由于产后失血、肠道津液水分不足,以致造成便秘;而勤饮水,早活动,可增加肠道水分,增强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第二,少食辛辣、精细食物。多食粗纤维食物。一些妇女产后怕受寒,不论吃什么都加胡椒,这样很容易发生痔疮。同样,过多吃鸡蛋等精细食物,可引起大便干结而量少,使粪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较长,不但能引起痔疮病,而且对人体健康也不利。因此,产妇的食物一定要搭配芹菜、白菜等纤维素较多的食品,这样消化后的残渣较多,形成的粪软,大便时易排出。

第三,勤换内裤,勤洗浴,不但保持了肛门清洁,避免恶露刺激,还能促进该部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预防外痔。

第四,早排便,早用开塞露。产后应尽快恢复产前的排便习惯。一般3日内一定要排1次大便,防止便秘。产后妇女,不论大便是否干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开塞露润滑粪便,以免撕伤肛管而发生肛裂。

(11)产后骨盆疼痛的防治。骨盆疼痛的原因是产妇分娩时产程过长,胎儿过大,产时用力不当,姿势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或者骨盆某个关节有异常病变,均可造成耻骨联合分离或骶髂关节错位而发生疼痛。此外,在韧带未恢复时,由于外力作用如怀孕下蹲或睡醒起坐过猛,过早做剧烈运动,负重远行等,均易发生耻骨联合分离,表现在阴阜处或下腰部疼痛,并可放射到腹股沟内侧或大腿内侧,也可向臂部或腿后放射。

一般来说,此病过一段时间(几个月甚至一年左右),疼痛会自然缓解,如果长期不愈可用推拿方法治疗,并可服消炎止痛药,既可减轻疼痛,又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那么,本病又如何预防呢?

第一,患有关节结核、风湿症、骨软化症的妇女应在怀孕前治愈这些疾病,然后再考虑妊娠。

第二,怀孕后,多休息,少活动,但不能绝对静止不动,不要做过分剧烈的劳动或体育锻炼,但可适当做一些伸屈大腿的练习。尽量避免腰部、臀部大幅度地运动或急剧的动作。

第三产后避免过早下床或在床上扭动腰或臀部。

(12)要预防产后腰腿痛。此病是因骶髂韧带劳损或骶髂关节损伤所致,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产后休息不当,过早地持久站立和端坐,致使产妇妊娠时松弛了的骶髂韧带不能恢复,造成劳损。

第二,产妇分娩过程中引起骨盆各种韧带损伤,再加上产后过早劳动和负重,增加了骶髂关节的损伤机会,引起关节囊周围组织黏连,妨碍了骶髂关节的正常运动。

第三,产后起居不慎,闪挫腰肾,以及腰骶部先天性疾病,如隐性椎弓裂,骶椎裂、腰椎骶化等诱发腰腿痛,经产后更剧。

产后腰腿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多以腰、臀和腰骶都酸痛日夜缠绵为主,部分患者伴有一侧腿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肢内侧或外侧。有的可伴有双下肢沉重、酸软等症。

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妇女在产期要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匆过早久站、端坐、负重或劳动;避风寒,慎起居,每天坚持做产后操,可有效地预防产后腰腿痛。

(13)缓解产后尿潴留。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是因为分娩过程中子宫压迫膀胱及盆腔神经丛,使膀胱肌麻痹,运动迟缓无力;产后盆腔内压力突然下降,引起盆腔内淤血;加上产程过长引起体力的大量消耗,而导致排尿困难,给产妇带来痛苦。需要采取的方法如下:

第一,产后4小时即应主动排尿。如果排尿很困难也应每3~4小时做一次排尿的动作,这样,有利于锻炼膀胱逼尿肌和腹肌的收缩力。

第二,常用温开水冲洗外阴、尿道,做排尿动作时可听一些流水声音(或用录音机放送)刺激大脑皮层,可起疏导排尿作用。

第三,每日做3~4次仰卧起坐,每次重复做10~20次,可加强血液循环,解除盆腔瘀血,改善膀胱和腹肌的功能。

第四,用热水袋敷小腹部,可刺激膀胱收缩并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

第五,在有尿意而不能排出时,可用拇指按压关元穴,持续1分钟便可排尿。

第六,用针灸治疗,取会阳、中臂俞、秩边、次家髎及中极、关元、油骨等穴,再加以电针,通至1~2次,即可有效。

(14)要预防阴道松弛。在未生育时,两性交合很紧贴,阴茎进入阴道时有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但生育后就完全不同了,阴道显得很宽松,夫妇双方都会产生一种交合不够紧贴的感受。这种情形可能影响性生活的和谐,造成丈夫的不满足及妻子的性压抑,甚至可能使夫妻关系破裂。

医学研究证实,产后阴道松弛的关键是耻骨、尾骨肌功能的下降。耻骨、尾骨肌是提肛肌群中作用范围最广的肌肉之一,它能托起盆腔内脏,保持盆尾阴部软组织张力,它和近端尿道壁括约肌相互交错,还伸延进阴道括约肌的1/3,因此,它能收缩直肠下端和阴道,完善排便动作及阴道“紧握”功能。当两性交合时,耻骨、尾骨肌开始“工作”,阴道收缩,“紧握”阴茎,使两性结合更加完全、幸福。由此可见,防治产后阴道松弛,是要注意锻炼耻骨、尾骨肌的功能。方法如下:

第一,常做“提肛功”。即吸气时用力使肛门收缩,呼气时放松,反复20~30次,隔1~2分钟再进行一次,每天清晨锻炼5~6次,日间锻炼2~3次,锻炼时可采用慢速收缩、快速收缩或两者交替进行。

第二,可练国外的“盖格尔操”。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是“开关水龙头”。患者坐在马桶上,两腿分开,开始排尿,中途有意识地收缩阴部肌肉,使尿流中断,此时感到在收缩的肌肉就是PC肌。如此反复排尿、止尿,排尿、止尿,就像反复开关水龙头一样。

其次是波浪状操练与收缩。即坐在椅子上,由后向前缓慢地收缩PC肌,在收缩状态下,从1数到10,然后,由前至后逐渐放松。此时,脑子里可以想像海边的潮水,渐渐涨潮又渐渐退潮,反复操练,反复体验。

再有是结合垫上或床上运动锻炼腰腹、臀腿肌肉。即仰卧床上,以头部和双脚为支点,抬高臀部,同时收缩PC肌,放下臀部,同时放松PC肌。反复数次。这样做,可使腰腹臀腿肌与PC肌都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PC肌的活力。

(15)产后血晕。此指产妇分娩以后,头晕眼花,难以起坐,昏倒榻下,或者心下满问,恶心呕吐,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

本病的发生是由手产后失血过多,营阴下夺心神失养,所致不省人事。此外,产后恶露不下,瘀血上攻扰乱心神亦可致头晕。

在治疗上,若属于血虚气脱型,证见产后失血过多、质稀,晕眩,心悸,烦闷不适,昏不知人,手凉肢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治宜益气固脱,用独参汤,即人参15~30克煎汤,温服,一日二次。

若产后血晕属血瘀气闭型,证见产后恶露不下或量少,小腹阵痛拒按,心下气满,神昏口噤,牙关紧闭,双手握拳,面色紫暗,舌暗苔少,脉涩,治宜行血逐瘀,可用夺命散,药用没药3克、血竭3克,煎汤温服,一日二次。

(16)产后痉症。此指产后发生四肢抽搐,颈背强直,甚则口噤,角弓反张者。

本病发生原因主要是阴血亏虚,即产后失血、失津、营阴耗损,津液虚竭,筋脉失养,而致筋急抽搐。此外,感染邪毒后亦可致筋脉拘急发痉。

若产后症状属阴血亏虚型,证见骤然发痉,头项强直,牙关紧闭,手足抽搐,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无苔,脉虚细。治宜滋阴养血,柔肝熄风,可用三甲复脉汤:白芍15克,阿胶10克,龟板15克,鳖甲15克,牡蛎(先煎)30克,麦冬15克,干地黄15克,火麻仁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

若属感染邪毒,证见肌肉痉挛,头项强痛,牙关紧闭,身热恶寒,甚则角弓反张,面呈苦笑,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治宜解毒镇痉,理血祛风,宜用摄风散,药有:赤脚蜈蚣半条,钩藤7.5克,朱砂、僵蛋(焙)、蝎尾各3克,麝香0.25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25克,用竹沥调服。

(17)产后发热。此指在产褥期间,产妇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主要病因如下:

一是感染邪毒。由于产妇生产时,接生用具消毒不严或产褥不洁,邪毒乘血气正开而入,正邪相争而致发热。

二是外感。由于产后失血伤气,血脉空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而致风、寒、暑、热之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而发热。

三是血瘀。产后恶露不畅,瘀血阻滞,气机受碍,郁而发热。

四是血虚。产后失血,阴血暴虚,阴无所附而浮于外而发热。

五是食滞。即产后脾胃虚弱,饮食失节,脾胃运化无力,食滞申焦,郁而发热。

若属感染邪毒,证见产后寒战高热,小腹疼痛拒按,恶器量多或少,色紫暗秽臭如败酱,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数有力。宜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用解毒活血汤,药用:连翘6克,葛根6克,柴胡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桃仁24克,红花15克,枳壳3克,甘草6克;水煎,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若属外感所致发热;又要分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热三种:

一是外感风寒。证见产妇恶寒发热,头痛,腰背酸痛,流涕无汗,鼻塞声重,痰稀而白,舌苔薄白,脉浮等。宜养血祛风解毒。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药有:荆芥6~9克,防风3~6克,川芎3~6克,当归9克,白芍9克,地黄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二是外感风热。证见产后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痰黄,咽痛,口干而渴,微汗出,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加减,药有: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荆芥12克,淡豆豉15克,薄荷18克,淡竹叶12克,牛蒡子18克,苦桔梗30克,生甘草15克,煎汤时加鲜芦根30克;一日一剂,水煎服,分二次服。

三是外感暑热。证见由于产褥正值盛夏之时,发热口渴,心烦汗多,头目不清,胸闷恶心,体倦乏力,舌淡,脉虚数。宜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治法,用清暑益气汤。药有: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一日一剂,水煎服,分二次服。

若属血瘀所致发热,证见产妇寒热时作,小腹疼痛拒按,恶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挟块,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宜用活血化瘀法,用生化汤加丹皮、丹参、益母草,药有: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9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以黄酒服药。

若属血虚所致发热,证见产后失血较多,低热缠绵,自汗,恶露量少色淡、质稀,腹痛隐隐,头晕眼花,心悸少寐,舌淡红、苔薄,脉虚微数。宜用养血益阴、清解虚热之治法,用八珍汤,药有:人参6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9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3克,大枣3枚;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若属食滞所致发热,证见产后身热,时发时止,不思饮食,食人不舒,吞酸暖腐,脘腹胀满,呕恶呕泻,舌厚苔腻,脉濡滑。宜用健肝和胃、消导化滞之治法,方用保和丸,药有: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90克,茯苓90克,陈皮30克,连翘30克,菜菔子30克;共为未,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水送下冰煎量为十分之一。

(18)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产后恶露不绝。主要病因如下:

一是气虚。素体虚弱,因产失血耗气,或产后操劳伤脾,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则恶露不绝。

二是血热。素体阴虚,产时又耗血失血,或又因产后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肝气不舒,郁久化热以致热伏冲任,迫血妄行。

三是血瘀。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入胞,与血相搏成瘀,或胞衣残留,影响冲任,恶血不去,新血难安,血不循径则恶露不绝。

若是气虚所致恶露不绝,证见产后恶露量多不止,色淡质稀,无臭气,小腹空坠,神疲肢倦,短气懒言,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脉缓弱。宜用补气摄血之治法,方用补中益气汤,药有:黄芪15~20克,炙甘草5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0克;一日一剂,分二次服,水煎服。

若是血热所致恶露不绝,证见恶露过期不止,血量多,色深红,质黏稠,有臭秽气,口燥咽干,大便燥结,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脉虚细而数。宜用养阴清热止血之治法,方用保阴煎,药有:生地、熟地、白芍各6~9克,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4.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若是血瘀所致恶露不绝,证见产后恶露淋漓,涩滞不爽屋时多时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边有紫点,脉弦涩。宜用活血化瘀止血之治法,可用生化汤,药有: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9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水煎后黄酒送服。

(19)产后恶露不下。此指产妇胎儿娩出后,恶露停留不下或下之甚少者。症因如下:

一是血虚。即产妇素体脾虚化源不足,复因产时失血过多,无余可下。

二是食滞。即产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机不畅,血行受碍,滞于胞中。

三是血瘀。即临产受寒,寒邪入侵,与血相凝而致恶露不下,或分娩时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遂为瘀血,结于胞中。

若是血虚所致的恶露不下,证见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神疲,面色苍白,舌淡白,脉虚细。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圣愈汤,药有:生地、熟地、川芎、人参各9克,当归身、黄茂各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若是气滞所致的恶露不下,证见精神抑郁,食欲不振,胸胁胀满,小腹胀甚于痛,排血时下时止、色正常。宜用行气解郁,方用逍遥散,药有: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白茯芩各30克,炙甘草15克;共研细末,每服6~15克,煨姜3片,薄荷少许,煎汤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