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上农民新居”建设中,根据建设项目和各村庄的实际,房屋建设资金主要由农户自筹,基础设施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合理整合各部门投入农村的资金,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村庄绿化美化工程、乡村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及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支撑作用。
尊重农民意愿,调动积极性
在“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工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户型设计、院落布置等环节上,广泛征求农户的意见、建议,尊重农民的意愿,依民愿行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使他们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中。
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在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工程时,选择了靠近交通主干道,原住宅布局相对合理,院落整齐,基础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潮湖村中庄子作为示范点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农民新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一些未列入试点的村队,在看到建设、整治后的巨大变化,也积极申请进行改造和建设,为“塞上农民新居”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
在“塞上农民新居”工程新建和改造的同时,深入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重点对村庄巷道、居民庭院、农村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整顿,集中解决农村乱堆、乱放、乱建等问题,使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改观,切实改善了农村面貌,使“塞上农民新居”建设的效果更加明显。
新农村建设
石嘴山市辖两区一县有19个乡镇,3个涉农办事处,195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73万,其中农业人口30.1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2%。
跨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同全国一样,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也在发生重大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手工业为主,向机械化作业、高新技术广泛应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转变;农业劳动力就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就业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农业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这些变化既是新时期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粗放型传统农业向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因势利导、科学谋划,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用工业化谋划农业用城市化繁荣农村用产业化富裕农民,经受住了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情的考验,积极应对冰雹、洪水、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大胆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新思路、新途径,团结和带领全市回汉农民群众务实苦干、拼搏进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9.32亿元比2001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7元比2001年增加1029元。
——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成果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5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建设山水园林特色城市为目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生态林业建设,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农田、水利、林业重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农田建设方面,深入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机深松耕、“上农下渔”等项目共改造中低产田62万亩机深松耕项目48万亩,开发荒地近11万亩,建设“上农下渔”示范区7300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万亩;在水利建设方面坚持“东治河、中治碱、西治洪”的方针,每年大搞春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清挖支斗农沟渠1.18万条,新建桥、涵、闸、槽等配套建筑物1.96万座,整修农路1.29条,改善排灌面积86万亩。抗旱打井1639眼。实施了以渠道砌护、畦田建设、水稻控灌为主的节水示范工程完成了三二支沟、五排等加固工程贺兰山东麓山洪沟整治工程,惠农区农业回归水项目等11项工程。在林业方面,大力实施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林工程、黄河护岸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重点实施了农田林网、绿色通道、治沙造林、环村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全市5年来共栽植各类树木1539万株,完成人工造林38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退耕还林5000亩。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抢抓国家实施农村道路“村村通”和“通达”工程建设的机遇,通过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区农民投劳投力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乡、村公路通达里程达到1566公里(其中平罗县906公里,惠农区490公里,大武口区170公里),县道107公里,乡道762公里,村道589公里。
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
5年来,先后实施了“三个十”工程、“龙头企业振兴工程”等工程,培育了夏绿脱水菜集团、绿宝工贸公司、富民蔬菜脱水集团等5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808家,具备100万元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848家,是2001年的2.3倍。20家企业经过了国际质量认证、卫生注册认证等。建设了平罗县蔬菜种子博览城、惠农区枸杞批发市场等4个县级农贸专业市场,9个乡(镇)级农贸综合市场。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33个,是2001年的3倍。企业自建基地达到8000多亩,农业订单面积占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85%以上。产地认证和品牌创建初见成效。截至2006年年底,已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个,农产品认证103个,培育出了中南、夏绿、绿宝、富民脱水菜、伊思来清真牛羊肉、大杞园系列枸杞果酒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牛羊、蔬菜、水产、枸杞、制种五大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带基本形成。沿黄河一带,形成了以牛羊综合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带,全市羊只饲养量达到22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17万头;全市脱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设施蔬菜1.3万亩,马铃薯达到10万亩,沿109国道两侧,形成了脱水蔬菜、设施蔬菜和马铃薯产业带;沿高速公路两侧,形成了以水产、枸杞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带,全市“四水”产业开发面积达到6.3万亩,枸杞种植发展到5.2万亩;以黄河以东地区为主,形成了近3万亩的特色农作物制种产业带。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不断健全和完善五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了农业服务和保障功能。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为根本,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近3年来,全市农牧部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成立了石嘴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6个。以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为基础,建立了重大疫病等自然灾害的防治应急机制。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充实了应急指挥系统,全市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疫情防控网络和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以构建现代信息网络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农牧信息服务体系。相继开通了石嘴山市农牧网、沙湖农网、平罗县、惠农区农业信息网,安装电子大屏幕一块,专门用于定期发布农牧信息,信息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自治区农牧厅“五个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求,高标准完成了两个县级、24个乡镇级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配备信息员147名,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区市县乡“四位一体”的综合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不断强化农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大中专毕业生支持农村志愿者活动,全面激发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创业活力,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技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成为引领农业科技的主力军。围绕全市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及示范力度,组织区、市、县(区)农技科研人员联合开展了脱水蔬菜、肉羊杂交、黄牛冷配等一系列新技术推广和示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加强农业执法为重点,建立健全了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强化农业执法职能,市农牧局在全区率先组建了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深入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对假农资、假农药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依法整顿和规范了全市农资市场秩序。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和“诚信农资企业”创建活动,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企业的诚信意识不断提高。
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5年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成立了全市发展劳务产业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劳务产业工作服务网络,在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村上配备了劳务信息员。通过制定扶持劳务产业政策、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强化劳动技能培训、组建劳务中介组织等多种有效措施,促进了劳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共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6.6万人,劳务总收入达8亿元,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4000多场次,教育农民近15万人举办劳动技能培训956期,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农民达1.5万人。劳务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农村民主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积极推进农村民主进程、创建“五好”村党支部活动、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等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法制观念明显提高;农村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自2002年以来,共进行了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委会班子在文化、年龄等方面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年富力强、群众威望高、热心为村民办实事的人被选进了村委会班子。目前全市195个村委会全部进行了换届选举,选民参选率达到93%以上。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对村财务收支、集体经济收入、村干部报酬等涉及村民的重大事项定期公开,并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进行监督,有效保障了广大农民的知情权。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得到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都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充分发扬农民的民主权利。积极推进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议事规则等,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深入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普法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抓不懈,干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提高。以创建各类“文明户”、“文明社区”、“致富能手”、“六百工程”、“优秀党员”等为内容,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全市19个乡镇全部配备了文化体育站,配备了专干和活动器材。173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坚持常年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9月率先在平罗县开展试点,目前该项制度在全市已全面推行。
——新农村建设五年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富民工程实施阶段(2001年~2003年)
2001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实施“富民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项目入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干部服务为手段,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地组织实施“富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项目入户目标任务圆满完成3年来,石嘴山市从落实一家一户增收措施入手,把关系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生产项目通过项目入户形式落实到农户。全市“富民工程”项目入户累计达5.4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2%。其中新增项目户3.09万户,占累计入户数的56.6%。市委、市政府当初确定的经过3年“富民工程”建设,使全市80%的农户有1个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增收项目的任务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同时也为今后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各县、区,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全面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始终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选择“富民工程”入户项目的基本前提。在种植业方面,按照“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大力增加蔬菜,巩固提高枸杞,积极发展牧草”的调整思路,调减了粮食等作物,增加了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到2002年,全市粮食作物97.4万亩,比上年减少4.75万亩,减少4.7%。经济及其他作物36.5万亩,比上年增加2.83万亩,增长8%。增加幅度较大的作物主要是:蔬菜面积增加3.33万亩,饲草作物增加5.27万亩,枸杞面积增加4.73万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种植作物种植比例调整到67∶25∶8。在畜牧业方面,强化了以养羊为重点的畜牧养殖结构。到2002年末,全市羊只饲养量达到130万只,增长18%;生猪饲养量30万头,增长6%;牛饲养量13万头,增长14%;家禽饲养量800万只,增长6.7%。以脱水蔬菜、设施蔬菜、地膜土豆为主的种植业,以养羊为主的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养羊和种菜两大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