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91

第91章

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实施平原绿化、黄河护岸林、贺兰山生态防护林、201省道宽幅林带、治沙造林和城乡环境绿化六大工程,到2003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2.5万亩,封滩封山育林9万亩,退耕还林5000亩。全市生态环境面貌大幅度改观,农业生产条件、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各级党政领导树立减负就是增收的思想,按照自治区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稳妥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效果明显。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的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和公益事业筹资为44.22元,比改革前人均减少55.73元,减幅为55.4%。减轻农民负担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全面推行了涉农税收、价格收费公示制度,村级报刊订阅限额制度和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个别县乡还推行了村级招待费用“零支出”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实施“富民工程”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一是抓项目入户,找到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家庭经营的结合点。在实施“富民工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项目入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把入户项目与全市各县、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有效地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抓项目入户,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通过开展“富民工程”做到了各家各户。二是抓农业示范园区,找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突破点。各县、区在实施“富民工程”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园区,使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实现了相对集中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3年全市共建设各类示范园区455个。累计建设标准化圈舍7800多座,节能日光温室1900多座。新增养殖业设施生产面积73万平方米,种植业设施生产面积1000多亩。三是抓科技管理,找到了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切入点。农产品的竞争力在于质量。这几年,在调整农业结构过程中特别重视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狠抓了种植、养殖业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对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品的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和改良,先后引进小尾寒羊2万多只,国外优质肉用种公羊60多只,发展小尾寒羊基础母羊群16万只,改良优质肉羊1万多只。“富民工程”入户项目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大幅度提高。四是抓“信用工程”,找到了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投入增长点。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农村绿色信用贷款制度,开展了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共为4.65万户农户发放了绿色信用贷款证,办证农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0%。采取“五户联保”、信用贷款相结合的办法,3年共为农户发放“富民工程”贷款5亿多元,占同期“富民工程”入户项目建设投入的68.5%。建立首批信用村10个,确定农村信用户9496户。3年来,全市“富民工程”总计投入资金7.3亿元,其中区、市、县三级政府投入1261万元,各级部门投入424万元,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发放贷款5.37亿元,农民群众自筹资金1.7亿元。初步形成了区市县财政、乡村组织、机关干部、金融单位和农民群众五级筹资的良好机制。五是抓联农促富,找到了转变部门职能和改进干部作风的转折点。开展了以“一帮一、一帮二、一帮三”为主要形式的联农促富活动。帮助农民群众落实增收项目,各级干部出钱、出物、出力,极大地促进了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人人有指标、有责任,部门的服务职能和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2004年~2005年)

两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特别是把市委提出的实施“三大工程”战略和农村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民增收,主攻羊、菜两大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有效克服了禽流感和低温冻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发展态势良好,为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各项支农助农政策及时落实到位2005年,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全市组织市、县、乡共1500多名干部,深入乡、村和农户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使“五补一免”政策家喻户晓,并在5月份以前已经全部落实到位。全市共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017.6万元,化肥补贴资金79.5万元,农药和种子补贴资金78万元,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105万元,做到了应补尽补,到位率100%。全市免征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821.7万元。

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继续壮大两年来,受国家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业结构又有新变化。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0.18万亩,夏粮生产受到干旱和干热风的不利因素影响后,通过调整结构,及时以秋补夏,基本保持了粮食总产稳定。粮食总产量达到33.95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其中:脱水蔬菜种植面积9.91万亩,设施蔬菜1.1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6.9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枸杞3.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0.75万亩。种植业中粮食、经济作物、饲料种植比例调整到54∶36∶10。畜牧业生产经历了重大疫病、疫情的严峻考验,在各级组织精心部署下,科学防治,严防死守,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2005年年底,全市羊只饲养量达到190万只,羊只存栏85万只,牛饲养量16万头,生猪饲养量37万头,禽饲养量800万只。

强化支持力度,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了《石嘴山市农业产业化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调整了支持重点。两年来,市财政共划拨41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各加工生产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或租赁农户的责任田,积极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到2005年年底,全市企业和农户签订订单达到13.7万亩,增长8.7%;企业租赁土地自建生产基地5200亩,增长26.8%。三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成功引进了金福来羊产业公司、宁夏大杞园生物产业公司、登海公司的种子博览城项目等一批不同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其中,金福来羊产业公司的清真牛羊肉加工项目正式投入生产,落户惠农区的大杞园生物产业公司开发出了枸杞果酒等系列产品。

实施优势品牌创建战略,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出台了《石嘴山市优势农产品品牌评定暨奖励暂行办法》,各县、区对培育农产品品牌工作进行了相应的动员和部署,有关部门及时开展了优势农产品品牌评定工作,并深入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两年来,各县、区围绕羊、菜主导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报批产地认证5个,认证产品56个,累计完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7个,认证产品67个。成立了检测中心,推行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

加大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农业科技带动力逐步增强两年来,按照自治区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的总体部署,利用农闲时节,积极举办了种植、养殖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增强。一是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市、县(区)、乡(镇)两年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560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8.6万人次。二是深入开展了科技入户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将农村科技推广和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促进了科技与项目的结合。两年来,全市共有27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村经营大户中,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26项,推广新技术133项,引进新品种205个,创建利益共同体72个,形成加工龙头企业30多家。三是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市、县(区)农技、农机推广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引进了脱水蔬菜、早晚熟马铃薯、甜椒、国外优质种公羊等新品种,开展了脱水甜椒和尖辣椒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小拱棚瓜菜栽培技术、盐碱地温室蔬菜栽培种植技术以及马铃薯、玉米、苜蓿等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提高。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有计划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基本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好市内外两个市场,在做好农村劳动力到本市工业园区就近就业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到市外打工工作,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劳务收入的贡献份额明显增加。两年来,全市共组织了255期农民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2.36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1.5%,带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81亿元。

狠抓农业基础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上农下渔”等项目取得新进展两年来,石嘴山市将实施“沃土工程”与改造中低产田有机结合起来,走综合改造开发的路子。一是制订了《石嘴山市中低产田改造开发实施意见》,系统安排和规划了全市今后几年的开发改造工作。制订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市财政安排的5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扶持中低产田改造。两年来,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0.68万亩,机深松耕项目22.9万亩,发展养殖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105个。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春秋两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改善灌排水条件,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全市改善农田25万亩,新增节水面积15.53万亩;新建各类水利配套建筑物7513座,完成农村人饮工程6处。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力度,坚持将农田水利建设、国土治理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相结合,共改造治理面积5.1万亩。四是深入实施“上农下渔”项目。2005年完成了平罗县渠口乡1050亩的“上农下渔”项目区开发并投产经营,同时还启动了宝丰镇1700余亩的“上农下渔”项目示范区。2005年年底,全市共建成“上农下渔”项目区3个,开发改造盐碱荒地3100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加强农村造林绿化工作,重点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第四期项目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黄河护岸林工程,德援、日援、韩援等外援项目建设,2005年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7.23万亩。

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继续稳步推进两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实施“六小工程”的机遇,积极组织实施农村生态富民计划,大力推行“沼气入户工程”,农村使用沼气农户达到3284户。加快农村“通达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乡村道路建设104公里,使农村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建设项目,全年共投入资金697万元,新打机井4个,解决了1.92万人的饮水问题。大力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工程”,规划建设示范点12个,实际完成14个,其中新建成4个,改造建设10个。农村义务教育和两基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试点,全市农村居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达到了39%。通过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文化先进乡镇、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阶段(2006年)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石嘴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结合石嘴山市的实际,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细化为14项、33个具体工作项目,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使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呈现新的变化。

坚持规划和调研先行,明确新农村建设目标和重点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和调研先行,明确发展思路,引领发展方向,提出发展举措,指导工作实践。2006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立足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制订了《石嘴山市2006年~2010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石嘴山市2006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意见》和《石嘴山市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3个重要文件,对2006年和今后5年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村企合作等创新性的工作举措,得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农村要情》向全国印发。建立了市级领导抓重点工作机制,成立了15个专项工作组,由市级领导担任各组长。各工作组对14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形成了15篇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调研报告,为各重点工作的实施理清了思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