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92

第92章

坚持以生产发展为重点,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和发展目标,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突出发展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水产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2006年,粮食生产在遭受暴雨严重灾害情况下,夏粮总产量仍达到13.3万吨,比上年增长1.5%。二是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扩大。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马铃薯、脱水蔬菜、蔬菜制种和设施蔬菜,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18万亩,比上年增长6.6%;新建移动式和高标准节能温室1276座,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34万亩。坚持把牛羊改良繁育作为推进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引进优质种公羊246只,建设改良站点122个,改良羊只5.29万只,繁育羔羊10.21万只。充分利用三排水沟、石中高速公路两侧的宜农荒地资源,把发展枸杞产业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枸杞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新定植枸杞9336亩,累计面积达到6.23万亩。以星海湖、明水湖、西大滩平原水库建设为重点工程,大力实施湖泊湿地开发和“上农下渔”项目,全市新增水产种养面积1.17万亩,实施“上农下渔”和“上禽下渔”项目,面积达到4300亩;全市水产基地面积累计达6.32万亩,同比增长22%。三是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加强农民工务工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全市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222期,完成技能培训1.33万人,技能鉴定2300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约6.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

培育龙头企业,完善扶持机制,农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夏绿脱水菜集团完成资产重组,生产经营已走上正轨。脱水菜行业以礼和食品公司、绿宝工贸公司、远华工贸公司、富民蔬菜脱水集团公司和马莲商贸公司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中小加工企业为骨干,组建了5个联合经营体,参与联合体企业46家,走出了联合组团、共谋发展的新路子。金福来羊产业公司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大杞园生物有限公司完成搬迁扩建,平罗县蔬菜种子博览城、蔬菜批发市场、惠农区枸杞批发市场等市场建设项目基本建成,全市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税1.3亿元,同比增长12.3%。进一步完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机制,在产业化专项资金中重点加大对加工流通龙头的扶持力度,组织开展了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和优势农产品品牌评审工作,有20家企业进行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HACCP认证、GMP和SSOP卫生注册认证;新评选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优势农产品品牌11个。支持脱水蔬菜企业租赁农民土地自建原料基地,有23家企业自建基地8000多亩,成为扩大脱水蔬菜基地的新动力。在巩固原有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围绕蔬菜、枸杞、水产、奶牛等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机服务、土地规模经营,新培育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57个。各类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面积22.59万亩,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并使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

落实支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了重点工作落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区“五补一免”政策,全市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柴油化肥综合补贴等共计2753万元,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得到了实惠。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投入原则和要求,在保持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新增了“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建设扶持资金,市财政投入各类扶持资金700万元,对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改扩建、自建基地、订单农业、农田水利建设、机深松耕、农民新居示范点进行了补助,调动了各县区、乡镇和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坚持规划先行,以“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巷道硬化、村庄绿化、生产生活区分离、户用沼气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市已全面完成村庄布局调整规划、公益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和村庄远期建设初步规划,完成了56%的村庄建设规划,新建“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16个,新建农宅1400户;改造示范点26个,改造农宅2152户,完成年初计划的141.6%和118%。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脏、乱、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把发展农村户用沼气作为降低农民生活支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善农村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的有效抓手,积极争取农业部国债项目资金支持,推行“一池三改”和“畜沼菜”等生态家园模式,新建户用沼气池2107座。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全市水系改造规划,组织实施了河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整治项目和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示范点81个,改造中低产田25.2万亩,完成机深松耕10.75万亩。实施以渠道砌护、灌水管理、畦田建设、水稻控灌为主的节水示范工程,砌护支斗渠233条,长151.7公里,建设畦田23.5万亩,新建维修各类水利配套建筑物5552座。编制完成灌排水系工程项目规划和灌排水系项目实施方案,确定和向自治区上报灌溉、排水和防洪、水源等项目34个,实施并完成了三二支沟加固工程、110国道两侧山洪沟整治工程、惠农区农业回归水项目等11项工程。二是大力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主干道路建设,重点实施了平罗县头石公路(头闸镇至石炭井路)、惠农区红园公路(惠农区红果子镇至西河桥村)、吴礼公路(吴家桥头至礼和乡防洪堤)、隆湖开发区九号地至马拉机四级公路,配合自治区交通厅实施羊刺沟口至白芨滩、石炭井至宁蒙省界公路建设,建设道路总长58公里。结合村庄规划建设,硬化乡村道路15条、62.9公里,硬化巷道40条、40多公里。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农田林网、绿色通道、黄河护岸林、治沙造林、环村绿化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全市农村完成造林4.24万亩,植树458.33万株,完成年度计划的103.4%,绿化庄点83个。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学生负担明显减轻。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标扩面,平罗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便民征缴、就医和结算机制,全县17.98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3.7%。医疗补偿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5%,补贴标准由原来的4000元提高到1万元,特困人群门诊治疗提高到40元,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惠农区、大武口区积极与自治区、石嘴山市相关部门协调,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经启动,农民缴费和基金配套正在积极筹办。

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按照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全面完成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各阶段的工作,健全完善了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实行了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在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市、县、区安排配套资金225.9万元,建设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7个。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通过城乡党组织、城乡党员相互联系、结对帮扶等形式,帮助各村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选择了13个队开展乡风文明和民主法制试点工作,为推进和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制定了乡规民约,广泛推行村务、政务、厂务、校务公开,建立健全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理财的农村民主政治机制,有效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各项创新性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村企合作工作成效明显。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村企合作建设新农村的意见》,动员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与195个村结成合作对子,通过生产支持、项目对接、用工协作、土地开发、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援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有97家企业与86个村达成合作意向,已开正式投入运营项目38个,在建项目21个,预计投资2.9亿元,已完成投资9188万元。平罗县率先在全市开展“村队企业化试点工作”,较好地形成了来料加工型、辅业转移型、商贸流通型、资源开发型、产销对接型、综合配套型六种发展模式,宝马化工、沙湖纸业、大地铁合金等企业的村企合作项目示范性强,为全市村、企合作的实施作出了表率。二是农村土地信用社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平罗县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试点工作,在11个乡镇14个村成立土地信用社15个,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盘活存地,使闲置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目前,已注册土地面积1.48万亩,注册土地价值927.4万元。存入土地农户605户,面积5260.1亩,集体存入土地48亩,存入荒地1.33万亩,贷出土地37笔、1.32万亩。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创出了新路子。

农村贫困户帮扶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石嘴山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有一些经济薄弱村和部分贫困农民需要帮扶。近几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恪守为民之责,心系农村困难家庭的冷暖,加速农村反贫困的步伐,通过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施移民工程、科技扶贫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手段,贫困村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积极实施社会救助

石嘴山市自1999年在全市全面推行了农村灾民最低生活救助制度后,到2001年的3年中,共对农村3.56万人进行了救助,投入救助资金887.6万元。在救助资金发放上,全部通过储蓄卡的形式直接发放到人头,实现了农村救助资金发放的社会化。2003年,平罗县率先实行了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当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的农民就达到4.2万人,享受大病医疗补助的农民有198人。2005年,市委、市政府适时决定在全市农村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调查摸底和科学测算,本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困难群众,可享受35元/月的补差,当年享受到低保的农户3054户、8341人,其中大武口区1381户、3813人,惠农区1399户、4510人。

除农村低保制度外,对处于低保边缘的农村贫困户实施社会临时救助制度。2005年11月,黄河陶乐高仁镇段突然改道,市政府紧急拨款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救灾,并调集驻石解放军,武警官兵和预备役部队600人次参加抗灾,共抢救财物490万元,装运沙石3000多方。2005年6月26日,平罗县、惠农区出现强降水过程,12个村遭受冰雹袭击,致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受到严重损失,经过对灾情进行调查,作物受灾面积达3.33万亩平罗县1.93万亩、惠农区1.4万亩。灾情发生后,市县区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指示各县、区成立抗灾、救灾工作组,10日内共调运玉米种4.9万斤、化肥2000吨、农药108万元,确保了救灾工作需要。同时全市2005年用于农村社会临时救助资金1325万元。在就学救助方面主要采取政府出资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考入高校的贫困家庭的学生给予2000元~4000元的救助。2006年,全市各部门、各县、区积极与各类救助基金和企业及有善举的个人联系,为贫困大学生募集助学捐款197.2万元,共争取22个救助大学生项目,救助646个贫困家庭子女。至2006年已初步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自然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贫病医疗救助等内容的全方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确保社会救助措施落实到位的可靠保证。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扶贫帮困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的各项相关条例、制度的同时还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作好农村扶贫帮困工作的意见》《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财政转移支付的通知》《石嘴山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意见》《关于石嘴山市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石嘴山市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分别对农村扶贫帮困工作的目标和优惠政策予以规范,明确了职责,有效地协调了各个相关部门的工作,为农村扶贫帮困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农村贫困人口保障标准的确定是按照“量力而行,积极稳妥,低标准起步,低水平保障”的原则。各县、区结合实际都建立了公开、透明的审核、审批程序,保障对象的确定严格实行三级审核、三级公布,对涉及农村特困户保障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建立了表册档案,对申请表、申报表、审批表、登记册、救助统计册等各类表格资料分类整理,装订成册,汇总备案,切实做到有案可查,管理规范。在具体的申报过程中,采取个人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村民委员会申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区民政局审批的办法,严格把关,层层报批。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核定一次,做到人员有进出,补助水平有升降。坚决贯彻“实事求是,公平公开”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特困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使农村低保工作真正做到不遗漏、无差错,确保各项救助措施落到实处。2002年前,对于确定的农村最低生活救助对象,按照年人均不超过200元的标准执行。实践证明这种“小步快跑”的做法是符合各县(区)实际的,也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