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姆面具艺术
羌姆系藏语,跳神之义。西藏佛教密宗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跳神时,演员都要穿起神衣,戴上假面具,在乐器的伴奏下,按照密宗教义,表演各种动作,以期达到敬神和为众生消灾驱邪的双重目的。
西藏跳神不是一般俗人所理解的舞蹈娱乐活动,而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仪式。其目的是宣传佛教教义,“驱魔逐鬼,祓除不祥”。西藏佛教密宗最早的跳神活动,只限于寺内喇嘛观看,俗家是不能看的;有的跳神活动(如时轮经院的铜面具跳神),寺内的普通喇嘛都不允许观看。跳神面具本身带有严肃的宗教含意,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密宗中不同的佛、菩萨、本尊、护法等。即使是同一个节目,同一个神灵,不同地区、不同教派的跳神面具形式也不一样。这就是西藏(包括青海、云南、甘肃、四川的藏传佛教)跳神面具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
参加跳神表演的演员,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喇嘛,表演时,演员要怀抱虔诚的心去做各种代表神暗示给人的动作。此时此刻表演者就是神的化身,观看跳神的喇嘛也视其为神的附体或神的替身。所以在跳神会上,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带有强烈的、特殊的宗教感情。同在驱逐不净,绝非普通意义上的轻松的娱乐。这里当然要排除一般的观光客。
在较大的藏传佛寺内都设有专门的跳神院,跳神院内的喇嘛,除学习佛教经典和戒律,还要专门练习跳神舞步和唱腔。唱腔和舞步的设计者是寺院的堪布(主持)。如著名的格鲁派(即黄教)开创大师宗喀巴(1357—1419年)不仅认真学习过唱腔和跳神表演,还亲自为大愿法会设计了唱腔和跳神表演动作,供跳神院学习表演之用【94】。唱腔和舞步都是按照密宗教义设计的,程式非常严格,一招一式都表达一定的含意,演员不能随便表演,绝不允许演员当场自由发挥,否则便被视为亵渎神灵,要受到教规惩罚。
今天看跳神的人,大多数已不是佛教徒,看跳神表演的目的主要是为娱乐或出于好奇(当地藏民除外),特别是中外的观光客。但我们需要了解西藏跳神活动的特殊性,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把握它的本质。
初看西藏跳神表演的人,在心中产生的第一个疑问便是为什么这些面具形象大多狰狞恐怖?佛教是劝人行善的,出现这样的面具形象,岂不自相矛盾?这需要从密宗本身的特点(与佛教显宗对比而言)和跳神的目的两方面加以说明。西藏佛教密宗与汉地流行的佛教显宗,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是:第一,二者尊奉的教主不同,显教崇奉释迦牟尼,为佛的应身【95】;密宗崇奉大日如来(或曰摩诃毗卢遮那),为佛的法身【96】。第二,二者的传教方式不同,显教为哲学的、神学的,可向任何人传布,同任何人辩论。一般人称道的佛学或佛教哲学,即指显教而言。密教非教外人所得而习,必须经轨范师的授记,始得口传,秘密进行。第三,显宗艺术形象多为善静形,亲切易懂;密宗艺术形象多怪诞难晓,狰狞可怖。第四,显宗艺术形象对佛徒的教化是诱导式的、启发式的;密教艺术形象对佛徒的教化是威慑性的、指示性的,象征意味颇浓。
藏传佛教寺庙跳神的目的主要是为显示佛法的威力。跳神时出场的法王和马首金刚等护法神,皆呈愤怒狰狞之态,做出各种降妖的舞姿,表示以武力消除佛教徒们修习正法时的种种邪见逆缘,降伏一切危害佛教的邪魔外道,“守护正法的诸护法神将对不信正法的诸有情(众生)产生憎恨,显示往昔誓愿的威力,而诛灭彼等”【97】。魔有内外之别,敌对势力、鬼怪、行为不善者,可视为外魔;心存不轨、凡心未净、体内生病,可视为内魔。护法神对内外魔均有镇慑作用。跳神面具那种恐怖的外形,给人心灵以震动,给品行不端者以警告,给体内生病者以刺激,同时唤起相关的愤怒,以战胜疾病。佛教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净化人的心灵为终极目的,降魔除妖,摧毁敌人,仅能理解为理念的、人格的、不必有其实体。《别解脱戒》说得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心调柔,此即佛教。”【98】
西藏的跳神活动和“羌姆”面具,始于公元八世纪中,印度莲花生和寂护大师来西藏传播佛教并创建桑耶寺的时候,举行过跳神活动,并在寺內悬挂面具。【99】此后西藏历代密教跳神活动中和寺庙内雕塑作品中,都有各式各样的面具形象出现。【100】
羌姆面具大多数为立体雕塑造型,平面者极少,品种有皮、木、铜、泥、漆布等,其中泥、漆布面具最为普遍。这些面具和神衣,平时陈放在跳神院。画具的内容除了表现佛、菩萨、历代高僧、圣人外,主要是表现各类护法神。护法神中有一小部分为善静形,绝大多数形象面目狰狞,表情严厉,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它们头戴人头骨冠,牛头马面,青面獠牙,手执人骨制成的法器,腰挂入骨串珠,或身绕毒蛇,表示对妖魔的镇压。《汉藏史集》对此有生动的描述:
用显现智慧制服邪见之敌,
用威猛绢索勒死凶恶盗匪,
用化身打开清净法界之门,
向你——忿怒明王、不动怙主顶礼!
这几句诗内涵丰富,总括了护法神的作用,它们集中了文殊菩萨的智德、观世音菩萨的理德。金刚手菩萨的摧伏魔怪的威力,实现扶正压邪,弘扬佛法的大德。邪见之敌、凶恶盗匪之类,不过是对人的欲念的比喻而已,不必理解为实体。因为形象不过是一种象征,是理念的象征符号。佛教认为世间最大的敌人是人心里的贪、瞋、痴三毒。【101】为了便于一般信徒理解,所以画或塑出各种形象,但真实意图绝不是要表现形象本身,而是掩藏在形象背后的暗寓之义。上面引诗中所讲的忿怒明王为菩萨所显化,忿怒相表达压邪的威力。怙主也是菩萨的化身,以理智调理众生,“打开清净法界之门”,引导人们脱离欲界浊世,进入“清净法界”——即无生死、无烦恼的涅槃境界。
因欲界的魔怪各式各样,所以制伏魔怪的护法神也各式各样。根据《噶当书》所载,跳神共有三百六十种,其形象之多可想而知。【102】佛教形象的分类是非逻辑的,我们难以也没有必要对佛教形象加以仔细的分类。护法神数目不下三千种,但总括而言“一切护法神,总归男女二宗,男宗以大黑神(即大威德或能怖金刚)为首,女宗以福女天(功德天或吉祥天女)为首。”“一切忿怒像,谓忿怒明王及恶相护法神,乃以慈力为降伏世间纯阴毒种,特变猛烈之相也。上品谓之明王(如十大明王),列于众者即为护法(如大黑神等)。内中虽少分别??须得蓄威蕴怒,山临岳发之势为妙。面形,男方女圆;三目大睁,红且圆;颦蹙两眉,头发竖,发鬓髭胡皆赤黄色,炽然作火焰之状。张口龇牙卷舌,五骷髅为冠”【103】。按造像量度经解释,护法神共八十名(即八大天、八大龙、八大曜、二十八宿、四大天王、九大怖畏、十五镇方神、八大守土神)。但因密教传入西藏以后,与当地苯教相融合,许多民间神如山妖、水怪、病魔等也被列入护法神名下,因此藏传佛教护法神就特别多,而且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藏传佛教寺庙内每年举行的跳神活动次数和内容,因派别不同小有差别,面具式样也不尽相同,但每年有四个节日的跳神活动普遍受到重视。正月十四、十五,四月十四、十五,六月初七、初八,九月二十三,按照传统习惯每次法会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跳神时经常出现的护法神主要有如下数种:
一、荡金却嘉
“荡金却嘉”系藏文音译,汉文“法王”之义。在跳神活动中,却嘉充当本尊,所谓本尊就是在同类神祇中以它为首,级别最高,其他神祇均为臣属。却嘉为文殊菩萨所显化的阎王形象,牛头,蓝色,长有三眼,头戴五骷髅冠,身披人骨珠和人头念珠,它的外貌很像怖畏金刚(又称大威德),但怖畏金刚既作为本尊,也作为护法,法王只作为护法来服务。在密宗道场中大威德的级别比却嘉要高。在跳神活动中,如同场出现两位面具相同的却嘉,则先出场者为大威德,随后者为却嘉,如果仅出现一位蓝面牛头法王,则应视为却嘉。另外,二者所执法器也有区别,大威德左手执人头骨,右手执刀;却嘉右手执人骨杖,左手执绢索。格鲁派大师宗喀巴视却嘉为贴身护法,“荡金却嘉听从大师的命令,如仆人般地经常变现人与非人之身像,一刻也不懈怠地完成事业”【104】。全身的却嘉形象非常复杂,他有九个头,每头三只眼,身上长有三十四只胳膊,十六条腿,身体蓝色,拥抱明妃。中间前面的头呈蓝色,上有水牛头的角,模仿阎王,暗寓降伏阎王;两角代表两种真理,即空的真理和实体的真理。其手所持法器和脚所踏之物,都有特定的含意。面具却嘉形象,取其正面,蓝色,水牛头,二角竖立,三眼圆睁,张口龇牙卷舌,面目狰狞。蓝色表阴,以示忿怒。其整个形象代表阎王,表演为了降伏阎王。
二、旦正
“旦正”是马头金刚的藏语称谓。作为护法神,在密宗寺庙中,马头金刚出现得更早,与荡金却嘉处在同等地位。作为护法的本尊神,它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马头金刚曾协助莲花生大师降伏了恶魔马茹札。相传集域边国王子塔巴那保迷恋五欲,无意修佛念经,后来投胎罗刹国名娼楞伽布尔那怀中,由妖魔仙三种精血造成,落生为三头六臂四条腿的怪物,每头三只眼,身侧生双翅(有双翅是早期宁玛派马头金刚的特征),性情凶残无比,被称为罗刹国马丈茹札,天界地界没有谁能降伏它。如来佛命度母和观世音变作猪面、马面二本尊去收服茹札。二本尊降落在喜马拉雅山顶峰,显示出九种舞蹈姿势(按:这是马面金刚舞蹈动作的依据)。茹札根本不把二本尊放在眼里,傲慢地对二本尊说:“马面、猪面二小子,你们一边歇着去吧,从前谁也没能制伏我。”说完去摸自己的头,马面本尊已经钻入它的体内,正从茹札头顶探出马面来,马面本尊在茹札体内又伸胳膊又伸腿,做出欢乐相。与此同时,猪面本尊钻进了茹札妻子的体内,猪面也正从茹札妻子头顶探出头来。马面被茹札的油熬成绿色,猪面被茹札妻子的油熬成黑色,在如来佛的帮助下,马面、猪面二本尊降伏了茹札夫妻。茹札改恶从善,皈依佛门,被收进金刚乘内,作了护法,密号叫做“摩诃嘎拉神”【105】。
马头金刚的形象极好辨认,头戴五骷髅冠,顶上有一个(或三个)绿色马头。马头金刚面做人面形,暗红色。张口龇牙卷舌,唇舌鲜红,三目圆睁,眼白血红,浓眉倒竖,方颐连腮胡。马面形象式样大体有三种,八头的、六头的,长双翅的。格鲁派(黄教)崇奉前两种,有翅膀的为早期宁玛派所崇奉。因为马头金刚是观世音的化身,故有时被视为菩萨,有时被视为护法,甚至被视为佛。它属于神佛中莲花类愤怒神。全身的马头金刚分三种颜色,红、白、蓝。红色象征幸福,白色是获得安静的记号,蓝色代表忿怒。面具马头金刚只取一面,暗红色,三目圆睁,忿怒的表情与绿色马头相配,象征把幸福与震慑的双重含意合二为一。
马头金刚在藏民心目中,不仅是驱除妖魔的护法神,它还是专治怪病的尊神,人中了魔,或因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了他人财产而受到惊吓,以至由于内疚变得神情恍惚,忧闷成疾,便要祈求马头金刚护佑。“我马头观自在菩萨有破毒真言,世间虎狼蛇蝎蜇害有情,至得迦叉龙奇毒无比,若为所吃,一切真言不能救护,惟诵此马头明王真言,彼大恶毒者必至破坏。命得复全。”【106】
按,佛教密宗有“四种眼”和“三种忿怒相”之说。“四种眼”指:一法眼,表敬爱;二炽盛眼,表勾召;三忿怒眼,表降伏,消除烦恼;四慈眼,表除毒息冤。“三种忿怒相”指:一不动尊佛部忿怒,二忿怒勾莲花部忿怒,三曼荼罗金刚部忿怒。却嘉和马头金刚的眼神和表情属于慈眼和曼荼罗金刚部忿怒。
藏传佛教密宗护法神,除却嘉、马头金刚两本尊外,经常在法会跳神活动中出现的还有贡布、姜色、巴吾巴嫫、鹿神、牛神、森格、却胜、尸陀林主(骷髅神)、魔主以及历史上实有其人的赤松德赞、莲花生、阿扎尔、怙主婆罗门等,这些护法级别较低。
三、贡布
又译作“贡波”,大护法神,即依怙主或称救主。拉萨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甘南拉卜楞等都有它的形象。贡布面具像的特点为蓝面,三目圆睁,血口大张,龇牙卷舌,忿怒相,头戴五骷髅冠,有的在骷髅间绕蛇,蛇亦为蓝色。样子严厉而威猛。按,“三目”寓意眼光远大,照顾众生;“五骷髅”表超脱轮回,威武严厉,使妖魔惧怕(此说为青海塔尔寺寺管会主任却西活佛面教)。据元布顿大师《佛教史》云:“贡波护法手捧颅器中有人心和血合在一起,贡波用人的肋骨作羹匙而进食。”
又译作“江生”,称为“大司命主”。其形象特点为红面,三目圆睁,血口大张,龇牙卷舌,獠牙外露。头戴五骷髅冠,眉须胡及冠上骷髅均为金色。藏传佛寺内尤其是黄教寺庙内,都有姜色形象。在跳神会上,它的地位仅次于却嘉。姜色在密宗护法神中属于“了义主宰”。【107】所谓了义就是能将人的生死轮回说得真实具体,显了明白,“了义者,抉择究竟显了之说,非复相密意含隐之谭”【108】。
五、夏、雅
藏语称鹿、牛为“夏、雅”,跳鹿牛舞时多为三鹿三牛或二牛二鹿对舞。牛被西土视为神圣,“西国土俗以牛耕地,出生万物,故以牛粪为净,梵王帝释及牛并立神庙以祠之”【109】。藏区盛产牦牛,牧民赖牦牛以生,故崇拜牦牛,视为神。鹿在佛门的地位更为显赫,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修成正果,鹿野苑被称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故鹿为护法神。有关鹿仙、鹿王、鹿菩萨等传说,几乎家喻户晓。跳神会上,鹿是降伏妖魔的神。青藏高原山坳生活着白唇鹿,活动于山涧水草丰美之处,喇嘛们把那里想象为不染尘俗的清净之地,故而鹿被视为净土的化身。又因鹿所住之处都是荒野,喻示万事皆空的道理。【110】
六、独达
藏文音为“多尔达”或“独达”,义为“尸陀林主”,即骷髅神,天葬台主。跳神时一般为四人表演,头戴五骷髅冠,耳边有风翅。如只戴人头骨面具而无风翅,则称之为“托干”,直译为“干枯的头盖骨”。托干一般也是四人表演。跳神会上,出场顺序是托干先舞,尸陀林主接着出场,有时则二者混合舞之。喻意为降伏妖魔,求得灵魂长存。“四个死神舞表示:三世轮回中的诸有情(众生),本性集聚的‘苦谛’【111】逐次进入轮回,给人了悟一切苦因的来源和集谛【112】的概念。”【113】
七、巴吾、巴嫫
意为“天界勇士”,黄面者叫巴吾(男性),绿面者叫巴嫫(女性)。跳神表演时一般是三黄三绿对舞,直至降魔完毕为止。藏戏中也有巴吾、巴嫫,为老年夫妇对舞,有时对观众发表演说,做出滑稽动作,引入发笑,与跳神表演大相径庭。跳神中的巴吾、巴嫫绝不允许有轻浮动作。
八、摩诃嘎拉
密号“摩诃嘎拉”,意为魔王。其形象特点为青面獠牙,眼嘴血样红,魔妖总主,是金刚乘内的一名护法。被收服前是一个凶邪,魔妖仙三种精血合铸而成。三头六臂四条腿,力大无比。皮肉坑坑洼洼,而且灰暗,满面灰尘和污垢,遍体毛发似猪鬃,头发绺绺锈成结,浑身散发着毒气。夜叉、罗叉及随从,都要服从它的摆布。后来被马头金刚降伏,做了一名密宗金刚乘护法。这类形象披头散发,容易误解为女妖,其实它与被称为哈江的女妖是有明显区别的,突出的是哈江脸颊有大黑痣,而魔王脸上却没有黑痣。除此而外,实难区分。
九、阿扎尔
“阿扎尔”即印度游方僧。因西藏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所以那些包着头巾,长着大鼻子又面带笑容的印度人形象,被看做是从天国来的人。他们传播了佛教,因此是智慧的化身。历史上有的密宗大师为了弘扬佛法,也曾化装成印度游方僧四处活动。在跳神会上,阿扎尔充当串场角色。有的学者认为,阿扎尔即“阿阇梨”的音译,是纠正弟子言行的轨范师。佛教中有五种阿阇梨:一是出家阿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二是受戒阿阇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是教授阿阇梨,教授威仪者;四是受经阿阇梨,所以受经若说义乃至四句偈;五是依止阿阇梨,乃至依止一宿者。【114】
十、赤松德赞
历史上实有其人。积极扶植佛教,从印度请来了寂护和莲花生大师,传布印度密宗。他尊重印度佛教大师的意见,扶植佛教的同时,限制苯教的发展,对西藏佛教迅速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贤地光”【115】。赤松德赞形象特点是面色白皙,美须髯,表情睿智。
十一、白玛洛本
“白玛洛本”是莲花生大师的藏语称谓。莲花生,公元八世纪中叶来中国西藏传播密宗,他把密宗与西藏本土的苯教结合起来,创建了不中不印的特殊的西藏佛教。与此同时也开始了跳神活动。莲花生之名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梵名白玛桑巴瓦,东印度邬仗那(今巴基斯坦瓦特河谷一带)人,故后人又尊称他为邬仗那大师,或称古汝(为音译,梵语上师之义)。公元747年他应吐蕃国王赤松德赞的邀请来到西藏,与印度高僧希瓦错(即寂护大师)共传佛教,并合作设计了西藏最早的佛寺——桑耶寺。寂护传显宗,莲花生传密宗。莲花生将密宗咒法与西藏本土的装神弄鬼等民间巫术结合起来,把苯教神祇巧妙地转化为密宗护法,使西藏统治者和广大僧俗群众得以接受,赢得了普遍信仰,使佛教在西藏真正扎了根。后世佛徒对莲花生战胜苯教,弘扬密宗的事迹加以神化,说他先后战胜了十二土母及山神、水怪、曜星和龙神,并迫使他们归于佛法正道,成了护法神。
莲花生面具像出现在跳神活动中,也被视为护法神。有一种莲花生罗汉身面具像,其特征与发掘伏藏师尔金巴林(1323—?年)所著《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记载大致相符,“莲花生头戴五色锦缎的五佛冠,冠上宝网、金刚杵作镶饰,叠垒三层人头骷髅,脸型像坛城,皮肤白皙有红光,慧眼直视不旁顾,耳垂吊着小金玲,头发棕黑卷曲,双目黑长如明星,眉毛宛如鲲鹏展翅飞,两耳弯如桦树皮,嘴唇就像莲花辦,脸色明净,下巴凸而显,胡须墨黑很好看”。我见到的一件莲花生面具像,头戴莲花式锦缎冠,冠沿镶五颗莲花宝石,方面大耳,双眉如鲲鹏展翅,慧眼直视不旁顾,意味着法界光明已实现。唇如莲辦,喻示口出净语,下巴凸出,卷曲的胡子很潇洒。耳垂着宝石莲花装饰。
十二、怙主婆罗门
“怙主婆罗门”是智慧和力量合于一身的护法神,所谓“无缘悲藏观自在(观世音)、无垢智王妙吉祥(文殊)、摧尽魔军秘密主(金刚手)”。这件怙主面具表现的是印度婆罗门形象。婆罗门为梵文音译,义为清净,印度第一种姓,被认为是人类最高贵的人种,是由“原人”头上生出的。“婆罗门来到世间,被列为世界的首位,作为万有之大主”【116】。婆罗门之生是法的永久体现,得到印度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其面具形象,表现了一位睿智的长者,善相,长须飘洒,三眼,目光炯炯有神,头戴大骷髅冠。面具像整个为黄色,象征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种性优越,情进极至,知识渊博,具足利益众生之心。【117】从西藏佛教密宗历史看,怙主婆罗门是作为大译师的护法。大威德也有三怙主,它们是文殊、观世音、金刚手。【118】
十三、班丹拉姆
藏传佛教女宗护法中以“班丹拉姆”(即吉祥天女)为最重要,她是贡布的明妃,属于忿怒佛母。她骑着神驴行走于血海之中,四周风火交加,身穿人皮,头戴人头骨冠,手捧着盛有人心和人血的头盖骨。班丹拉姆面具像为红面,头戴五人头骨冠,头后红发竖立,象征风火,三目圆睁,张口,龇牙,卷舌,作忿怒相,有的口角悬吊一人头。形象极其凶恶。西藏社会把一切罪恶都归于女性,所以女护法形象特别恐怖。
十四、森格
班丹拉姆有两名贴身侍从,其一为“森格”,即狮面神,常作前导。狮面为黄色,作忿怒相,属于护法类中的战神。祭祀此神可增威德。据说它是大坟山中的一位护世神,牛身狮子头,长着蛇尾,骑罗刹,捏着天杖、人骨幢,周围有许多动物,跑跳腾拏,姿势各不相同。【119】
十五、却胜
“却胜”系藏语音译,义为龙,梵语呼为“那伽”。却胜为班丹拉姆的另一名贴身侍从,常为后卫,佛教护法之一。却胜为菩萨显化之身。据《智论》云:“菩萨曾为大力毒龙,身力弱者见之便死;身力强者见之气虚而死。后来毒龙受了一日一夜戒,出家求静,入于林树间,安然而卧,形状如蛇,浑身花纹,漂亮无比。有一猎人见之大喜,心想如将此蛇皮献与国王岂不美哉!于是便以杖按蛇头,以刀剥皮,龙白思忖:凭我气力,倾覆其国易如反掌,此人以刀杖小物,岂能困我!但又一转念,自己正在守戒,应听从佛语,不能计较自身。于是,眠目不视,强忍疼痛,任猎人剥刮。龙即失其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口渴难忍,欲爬向河边饮水,又招来无数小虫咬噬其肉。为护戒规,复不敢动,想以施身成佛,结果身命终,升八忉利天,真的成了佛。”【120】按此故事的寓意是解脱尘世系缚,无生死无烦恼。却胜面具形象以龙为基本(有的以鱼鹗形象为基本形),借用了中国民间有关龙的传说特征,牛头、牛角、鱼鳞,又与佛教的象征要求相结合,头戴人头骨冠,三只眼,耳垂大金环,彩带缠绕,瞪目咧嘴,狰狞可怖,当是被佛法驯服以后,为护法而尽力的形象。红头、黄眼、黄角、黄头饰,额际、角尖点以少许蓝色,与黄色对比呼应,显得热烈辉煌。“龙之护法凶而狠”,威力大,【121】性格鲜明突出。
十六、巴姆
主要流行于萨迦地区,形象奇特。这些根据已经死去的妇女所塑造的妖魔面具,多为满脸皱纹、丑陋不堪的各类老妪形象。数量多达百种,形态各异,手法写实,为萨迦地区节日法会中的跳神面具。其他地区比较少见。
十七、撒门底
“撒门底”是法王的明妃。誓愿法王即荡金却嘉,为智慧神的体现,它模仿阎王。法王的明妃是以阎王的女人代表出现的。全身的法王明妃,未穿衣服,只在背上盖着鹿皮,张大着嘴,要吞掉整个世俗,头发向下,表示驯服。头戴五人头骨冠,表示勇武;右手拿三叉戟,而用左手拿着盛血的头骨碗,将幸福献给法王。法王与明妃都用蛇做手镯、作肘环、作踝骨圈以降伏龙王。背景是火,下面有莲花,莲花上有太阳。
誓愿法王的明妃面具像比较简单,绿面,头戴五人头骨冠,头骨间绕蛇,三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外露,两耳垂吊着大金环。
十八、乃穷·多吉扎旦
即鬼王,面具为橙红色,头戴五人头骨冠,五小头骨为黄色。三目圆睁,咧嘴,獠牙外露,形象凶恶。
十九、婆罗贺摩
即“大梵天”,亦称“梵天”,梵文音译“婆罗贺摩”,系印度教和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印度教、婆罗门教的三大神。《净名疏》称其为“婆娑世界主”,主领地下众生。他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同时也创造魔鬼和灾难。在佛教密教神祇系统中,他的地位并不高,莲花生大师修建桑耶寺时,他与帝释天一起充当砌围墙的角色【122】。在大威德怖畏金刚仪轨中,他与帝释天、遍入天、自在天匍伏于地,踏于大威德左足之下。
二十、动物面具
此类面具一般都做得真实具体,在跳神会上充当护法助伴的角色。其形象多为抽象寓意和写实手法相结合。
附记
拙文撰成后,我曾专程去北京黄寺中国佛学院。就藏传佛教的一些问题,向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塔尔寺寺管会主任却西·洛藏华丹隆柔加措,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那仓·向巴昂翁(第七世),藏传佛教研究室副主任哈尔哇·嘉木祥洛周等藏学专家请教。那仓活佛、哈尔哇活佛还逐字逐句地审阅了拙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根据他们的意见,再参照有关藏密经典著作,进行了认真的修改,三易其稿,方成此文。对三位活佛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笔者虽然喜欢藏传佛教艺术,但所读经典不多,对其教义理解浮浅,拙文错误或不妥之处定或不免,敬祈专家和广大读者指正。1991.12.5于北京。
原载《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3、4期,第42页至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