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对于有轻微爱占小便宜欲望的人和初次占了别人小便宜的人来讲,有效的措施便是果断地甩掉那点小便宜,不使它据为己有。这是因为,此种毛病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讲,本身就有一种道德上、心理上的被谴责感。据调查,当一个人初次占别人的便宜时,往往是在贪图欲望与道德廉耻矛盾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往往在进行过程中有脸红、心跳、紧张等状态,这时,心灵的道德标准与贪求欲望激烈斗争。此时,即使是占了别人的小便宜,他(她)的良心也往往是不安的,心是不平静的。此时,如果果断地、自觉地抛弃得到的小便宜,自信心和正义感就会起主导作用,并在心灵深处注射了"防疫针"。同时,由于小便宜未得到,那种不良的欲望也受到了抑制,并且由于对自己产生那样的念头和行为而感内疚,以致产生道德上、心灵上的终身"免疫"。
②对于已有爱占别人小便宜积习的人来讲,虽然根治它难度要大些,但也可采取以上办法,同时,还应有更有力的措施。人们知道,戒烟对于一个有较长吸烟史并且烟瘾较大的人来讲,不仅需要一定的毅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手段,如服用戒烟糖、茶等。对于有爱占别人小便宜积习的人,很好的一个手段就是主动地诚恳地结交一位正直的朋友,把你的坏毛病及想改掉它的想法告诉他,请他来监督你、帮助你,并且要坚决听从这位朋友的劝阻。每发生一次占别人小便宜的事,就要立即告诉这位朋友,甘愿接受朋友的批评及处置意见。"近朱者赤",经过一段时间,毛病慢慢就改掉了。
③对别人的物品要有明确的界限。爱占小便宜成了习惯的人,其贪图欲望往往产生在对别人物品等的喜好上,并且往往把别人的东西看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有这样积习的人如果能常常对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划一条警戒线,即便是别人的一针一线也明确"这不是我的,我不可以用任何不道德的手段据为己有"。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④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建立同事间相互帮助的风尚也十分重要。对爱占小便宜的不良习气给予批评,进行公众舆论的谴责,这种恶习就会丧失活动的场所。同时,当人们都能以互助互利的原则相处时,为社会贡献、为朋友帮忙、为同事出力就会成为一种美德,受到人们的称赞。
要学会爱,愿意付出爱
"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句美丽动听的话。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这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人类世界有爱,这是人类得以幸福和谐,得以繁荣兴盛的前提之一。如果没有爱,世界将变成一个无望的冰窟。
爱人是人的本质要求。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社会的综合,具体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以每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以"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调和剂,爱能改变一切,爱能产生互动效应,一个人心中充满爱就会得到加倍的回报。一个家庭充满爱,家庭就会充满幸福,让世界充满爱,世界就会变的更加美好。
爱的涵义应该是博大宽泛的:对弱者的同情和援助,对丑恶的鄙弃和抵制,对美好高尚境界的追寻和创造……人类的所有美德都可以被爱的羽翼涵盖。
懂得爱的人必定温厚而宽容,他决不会把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强加于人;怀着爱心的人必定真诚而大度,如果需要,他会毫不犹豫地展示自己的灵魂,捧出自己的心。
爱的价值用金钱难以衡量,心藏龌龊的人甩出的大把金币,有时还不如贫穷的善者脸上的一丝微笑。如果所有的人都能用爱的目光打量世界,用爱的情怀对待同类,那么,人类的很多灾难就会避免,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就会安静得多。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相信爱,学会爱,愿意付出爱。
"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不仅仅在歌里这么唱,在生活中,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刻,都想一想,爱的暖流,是不是在我们的心里流淌?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
爱、希望和耐心是幸福之源。爱换来爱,爱让希望添上翅膀,使内心永远充满活力。爱即仁慈、宽厚;爱即坦率、真诚。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爱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引路人。爱是"照耀在茫茫草原上的一轮红日,是百花丛中的绚丽阳光"。无数欢快的念头都从爱的呼唤中漫涌出来。暖意融融的欢快幸福之中总有爱的精魂。爱是无价的,但她并不花费任何东西。爱为自己的拥有者祈神赐福,一个心中拥有爱的人,幸福总会伴随他,爱与幸福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爱,痛苦会化为幸福,伤心的泪水也会化作甘泉。
一个人给予别人的幸福和快乐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幸福和快乐也就越多;反之,就越少。如果他待人友善,别人必定会以友善相回报。一个仁慈的人总是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幸福和欢乐。查斯特·菲尔德爵士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善言必然导致善行,不仅听到你说这句话的人会做好事,而且那些受雇于你的人们都会择善而从,积善行德。这并非偶然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因为人与人之间这种友谊伙伴关系总在起作用。当然,仁慈、善良的行为有时并不能使对方从中受到教益和启发,但只要方式、方法适当,你的仁慈善良之举一定会使对方深受感动。友好的行为也许会换来不好的回报,一腔热血可能换来一盆冷水,但别人的冷水无法使我的热心稍减,乐善行德并不在于求一时一地的回报。我心向善当以至诚,我该尽力把友谊和文明的种子撒播人间,这些种子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沃土,并在他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结果,看到幸福之花在人们的胸中开放,看到仁爱之心像星星一样遍布人间,我才知道人们对我的回报何其丰厚,才更加明白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春播秋收,春华秋实,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都来选择这些美好的品德吧,我们将得到双倍的收获。"
大诗人罗杰斯过去常常谈起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凡是认识这位小女孩的人都很喜欢她,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喜爱你?"
"我想是因为我爱每一个人的缘故。"
这个小故事很有启发意义。一般而言,我们人类到底拥有多少幸福和快乐,这要取决于我们人类到底付出了多少爱,又有多少东西在爱我们。确实,不论我们人类取得了多么巨大的物质成就,如果这些成就不能有助于人类的仁慈、善良与和平,那么,这些巨大的成就最终就不会给人类带来幸福。
爱给彼此以生命的活力
觉得自己被人爱的感觉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提高人的热情。
在生活中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到自己不被人爱。一个人感到自己不被人爱有多种原因。他也许认为自己是个可怕的人,因而没有一个人会喜欢;他也许从孩提时代起便不得不习惯于得到比其他孩子更少的爱;或者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谁也不爱的人。但是在最后这种情况下,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早期不幸引起的自信心的缺乏。
感到自己不被人爱的人会因此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为了赢得别人的喜爱,他也许会不遗余力,做出种种出人意料的亲昵举动。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不会成功,因为这种亲昵举动的动机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人类天性却偏偏容易将爱给予那些对此要求最低的人。因此,那种试图通过乐善好施的行为追逐爱的人,最终会因人们的"忘恩负义"而生幻灭之感。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试图去购买的爱,其价值远远大于他给予的物质恩惠,因为实际上两者的价格是不平等的,他反而以这种错觉作为自己行动的基础。
绝大多数的人,不论男女,如果感到自己不被人爱,只能陷入怯弱的失望之中,仅仅在偶然的一丝羡慕和怨恨之中叹吁一番,于是这些人的生活变得极端的自私自利,爱的缺失使他们缺乏一种安全感,而本能地回避这一感觉,结果造成了他们任凭习惯来左右自己的生活。对于那些使自己成为单调生活的奴隶的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大多由对冷酷的外在世界的恐惧所激起,他们以为如果他们沿着早已走过的路走下去,就能避免撞上这个世界。
比起那些在生活中总感到不安全的人来,那些带着安全感面对生活的人要幸福得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安全感本身有助于一个人逃脱危险。如果你要走过一块狭窄的木板,而底下是万丈深渊,如果你这时害怕了,反而比你不怕时更容易失足。生活之路也是如此。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当然也会遭遇到突发的灾难,但在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拼搏之后,他可能会安全无恙、毫发无损,而另一个人则可能在荆棘之中暗自悲伤。不言而喻,这种有益的自信心具有无数的形式:有的人对高山充满信心,有的人对大海不屑一顾,也有人在蓝天上翱翔自如。然而对生活的一般自信,更多地来自人们需要多少爱就接受多少爱的习惯。
是接受的爱,而不是给予的爱,才产生了这一安全感--虽然它主要来自于相互的爱。严格说来,不仅爱,而且敬仰也有同样的效果。一些职业本身就能够保证人们的敬仰,因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如演员、牧师、演说家和政治家,越来越依赖于别人的喝彩。当他们从大众那儿获得了他们应得的那份赞誉,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否则,他们便会感到不快,甚至独处一隅、自我封闭起来。父母喜欢孩子,而孩子则将他们的爱当作自然法则来接受。虽然这种爱对于孩子的幸福至关重要,但他并不看重它。他想象着大干世界,想象着他的历程中的冒险,想着他长大后将碰上的奇遇。不过,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存在于所有这些对外界关注的背后,这种感觉是:一旦灾难临头,父母就会尽其爱心来保护他。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一个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很可能胆小怯弱,不爱冒险,他总感到惧怕,不敢再以欢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这样的孩子可能在令人吃惊的小小年纪里就开始了对生与死、人类的命运等问题沉思默想。他变得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以至于最后便从某种哲学或神学中寻求虚假的慰藉。
相互的爱给彼此以生命的活力。在爱中,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但在一种并不少见的爱中,一个人汲取着他人的生命之精华,接受别人奉献出的爱却毫无回报。有些生命力极强的人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们从一个又一个牺牲品那儿榨取生命,使自己壮实起来、得意非凡,而那些他们赖以生存的人则日见消瘦、颓废、意气沉沉。这类人把别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从不认为他们是目的本身。在某一时刻,或许他们认为自己是爱那些人的,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对那些人毫无兴致,而只关心能鼓动其活动的、也许是毫无人格的刺激物。不言而喻,这是由他们本性中的某种缺陷造成的。但要对此做出诊断或医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通常是与极大的野心相伴随的一种特征。我认为,这种特征源自于这么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对什么使人幸福具有极其片面的认识。彼此真正关怀的爱是真正的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是彼此幸福的手段,也是共同幸福的接合点。一个人,无论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有多大,如果他把自己封闭在铁墙之内而无法扩展这种彼此关怀的爱,那么他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快乐。将爱排斥于自身之外的念头,一般来说是某种愤怒或对人类仇恨的结果,这种愤怒和仇恨产生的原因不外乎青年时代的不幸遭遇,或成年生活中的不公正待遇,或其他任何导致迫害狂的因素。过分膨胀的自我好比一座监狱,如果你想享受充分的生活乐趣,就必须从中逃脱出去。拥有真正的爱是逃脱自我樊篱的标志之一。
仅仅接受别人的爱是不够的,还应该把这接受到的爱释放出去,给予别人以爱。只有当这二者平等时,爱才能发挥它最佳的作用。
用行动去表达爱
在生活中可以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讲:"我心中充满了爱,我对爱笃信不移。"可是当他们问女服务员"哪儿有水"的时候,态度却是那样蛮横,毫不客气,这样的人怎么会让别人相信自己"充满爱"呢?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充满爱的呢?
热爱自己
事实上,如果你不爱自己,你将永远不会去爱他人。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但这并不等于说他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有一些别人所不具备的东西。
犹太作家爱拉·威索尔曾这样写道:当我们告别人世去见上帝时,他不会问:"你为什么没有成为救世主?你怎么没有发现解决某某难题的办法?"而他将会问:"你为什么没成为"你"?"
一天,一位姑娘说:"现在我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精神上感到很痛苦,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爱我,而这是不可能的。尽管我可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鲜美的李子,可还是难免有对李子过敏的人!"这话讲得多么深刻!接下去她又说:"如果别人想要香蕉,我也可以使自己变成一个香蕉,但我将永远是个二等品,而事实上,我本来可以成为最出色的李子。如果我耐心地等待,那么喜欢李子的人就一定会出现。"这是因为,假如你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不做李子,而把自己变成香蕉,那么,他们又会说,应该把这个香蕉一掰两半。这时候,你就会进退两难,不知自己为何许人了。如果你面对你内心的"自我",握握手说:"喂,这些年你究竟到哪儿去了?现在我们又来到一起了,让我们一块向前走吧。"那么,你将会发现你身上蕴藏的潜能是无限的。
把爱献给他人
有一次,安东尼·罗宾乘飞机时坐在一个大学生旁边。那个大学生看上去似乎无所不知,可是在他们的交谈中,他每句话都带着"我"。
最后罗宾说:"你知道在这五百英里的空中旅程中,你讲了多少次"我"吗?为什么不谈谈"我们"呢?"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宾在芝加哥机场遇到的一个人。当时,漫天大雪,他们被困在那里已有两天了。有的人一天到晚地叫:"我要离开这里!我要去辛辛那提!"然而,就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位妇女,她挨个走到带孩子的母亲面前说:"来,把孩子交给我吧!我要搞个幼儿园,给孩子讲个有趣的故事,您可以借这个机会喝口水、上厕所或是买些东西吃。"
共处一个场合,同被风雪所困,可人们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答案在于是否有一个强烈的意识,一个为他人着想,努力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意识。当你这样做了以后,你将会从中得到一种幸福和快乐。
在开始一天生活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去爱他人,应该努力去发现世间美好的事物。那么,从外界的反应中,你将发现一个可爱的自我。假如在你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紧紧握着你的手,这说明你在一生中未曾伸出友爱之手去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