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快乐的人生(智慧必读丛书)
11213800000026

第26章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选择快乐(6)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这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被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儿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妨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郭子仪所以让府门敞开。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的险恶,正因为他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又有一定的德性修养,善于忍受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必要时牺牲掉局部利益,确保了全家安乐。

还是洪应明老先生说得对:"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话的意思就是:面对诱人的荣华富贵和炙手的权势、名利,能够毫不为之动心的人,其品格是高洁的,而接近了富贵和权势名利却不沾染上奢靡之习气的,这种品格就更为高洁了。不知道投机取巧玩弄权术的手段的人,固然是清高的,知道了却不去采用它,这种人无疑是最清高的。这就是说,面对荣华富贵,但不被这些东西迷惑,能洁身自好的人,就不会受到玷辱,就能平安无事。

王祥尽孝

从来也没人能在大冬天结了这么厚的冰河里凿冰捕鱼,王祥这个小孩子却做到了,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啊!

王祥是汉末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因遭世乱,扶母携弟在庐江隐居30余年。母卒后,才应召入仕。魏时,曾封关内侯、万岁亭侯、睢陵侯,拜司空、太尉、侍中等职。人晋,拜太保,晋爵为公,享年85岁。

原来王祥的生母在他年幼的时候即已去世。他的继母朱氏很不喜欢他,只偏爱自己的儿子,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不仅失去了母爱,还失去了父爱。但他生性至孝,虽然成天被父母驱使,干各种杂活儿,却从不叫苦叫累,态度十分恭谨。父母如果有病,他就整天不解衣睡觉,在左右伺候,汤药好了,还必定亲自先尝一尝。

尽管如此,他的继母仍然欺负他,待他很凶。然而,王祥却始终把她当做自己的亲生母亲来孝顺。继母朱氏常常要吃活鱼,王祥总是想办法满足她的要求。有一次,天寒地冻,朱氏又要吃活鱼。但三九时节,哪儿也找不到活鱼。王祥却不死心,来到结了厚冰的河面上,不顾寒风嗖嗖,脱下衣服,躺在透心凉的冰上,准备开冰块捕鱼。忽然冰块自己裂开,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赶忙抓住,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做好给他继母吃。乡里人都说:"从来也没人能在大冬天结了这么厚的冰河里凿冰捕鱼,王祥这个小孩子却做到了,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啊!"从此就留下了"卧冰求鱼"的美谈。

王祥平时侍奉继母非常恭敬小心。他们家的庭院中有一株李树。结的果实特别甜美。朱氏常常命令他去守护。有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王祥虽然害怕,但他不离开,抱着李树哭泣。王祥的弟弟王览,是朱氏所生。他只有几岁的时候,便很懂事。看见母亲鞭打王祥,就抱着哥哥哭,不让朱氏打,还规劝他的母亲对哥哥好些,朱氏才有所收敛。朱氏常常毫无道理地指使王祥干这干那,在这种情况下,王览就跟着王祥一起干。兄弟娶亲后,朱氏又常常虐待王祥的妻子,让她干这干那;王览的妻子也和嫂子一起干。朱氏见王览夫妇总和王祥夫妇同甘共苦,一起干活,无计可使,以后也就不再乱指使王祥夫妇了。

王祥在父亲去世后,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大。朱氏不但不高兴,反而嫉恨在心。一次,她悄悄地在酒中下了毒,想把王祥毒死。王览发现了,就径直去取酒。此时,王祥也疑心酒中有毒,争着把酒夺过来,不给王览。朱氏见兄弟俩争酒,怕事情败露,急忙把酒抢过去,不给他们。从此以后,凡是朱氏赐给王祥的食品,王览总是要先尝尝,以防出事。朱氏害怕下毒毒死自己的亲儿子,就打消了在食中下毒的做法。

但是朱氏并没有丢弃杀害王祥的念头。一天王祥因有事独睡在一张床上,朱氏以为机会来了,半夜里悄悄地拿把刀摸进屋,对着被子狠命连着砍了好几下,这时正好王祥出外小解,因此只砍破了被褥,并没有伤着王祥。王祥回来一看,被褥被砍破了,知道是继母恨自己恨得要命,就跑到继母房里跪下,请求继母把他处死。继母起先吓了一跳,后来听了王祥的一番话又羞又愧,深深感动,醒悟过来,真正感受到王祥对自己的一片孝心,甚至愿意为自己的错念去死。于是把王祥扶了起来,流下了悔愧而又感激的眼泪。此后,爱王祥就像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一家人日子很和睦。王祥尽心赡养继母朱氏,直到给她送了终,才答应别人的邀请,出去做官。

王祥的孝心可谓感天动地,面对继母几十年的虐待和仇恨仍始终如一,最终,继母也被感动。这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一种真情的付出与回馈,值得天下所有的子女学习。

得大体识大局

时时、处处、事事存在着吃亏和占便宜的事,达观的人能够泰然处之,宁愿吃亏而不愿占便宜,小肚鸡肠的人宁愿占便宜而不愿吃亏。

古人云:"立名难而坏名易。"名声的建立是很难的,而名声的败坏只在朝夕之问,因此,名声比钱财更加珍贵,更加难以保持。那么,宁愿在名节上吃亏而为了更大更崇高的目的,这种举动是不亚于杀身成仁的。明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名节上的吃亏绝非轻而易举,其背后定有更大的目的。不过,对于个人或社会,这种吃亏仍然是福。

看一个人变了没有,要看本质,包容奉承小人,是为着君子的利益,甚至包容畜生而不推辞。为了自身的清洁而丢弃大计于脏沟之中,这是有志为天下的人所不忍做的。汉代有人说:"中世选士人,一定要清白、谨慎。"这只是妇女的检点拘束,乡村中的常人的看法。世上的事本来很复杂,有很多难言的隐情,爱惜自己的人,是很难与他谈论这些的。

正德年间,叛逆刘瑾嚣张,刘健、谢迁都逐渐离去,只有李东阳独自留下来。他办事积极,沉着谦逊,善于协调多种矛盾,缙绅富豪遭到的祸患往往因此获免。人们都说:"李东阳没有离开是错误的。"没想到孝宗去世时,刘健、谢迁同李东阳三人守在榻前,承受皇帝的遗嘱,皇帝亲自把皇太子托付给他们。假使李东阳也随刘健、谢迁离开朝廷,那么国事将不可言"状,如此岂不是辜负了先帝的嘱托了吗?所以李东阳不离开,也是万万不得已的事啊!李晚年只要有人谈及此事,就痛哭不已。唉!大臣的心事不被儒者原谅的,多得很啊,哪里只是一个唐顺之呢!

明朝倭寇蹂躏苏州,用刀枪穿婴儿当做游戏。文学家唐顺之当时住在苏州,见此非常痛心,愤不欲生。当时赵文华总督江南浙帆诸军,他是宰相严嵩的宠客。唐顺之挺身去拜谒他,向他陈述自己的谋略,并说非专任胡梅林不可。赵文华于是将他推荐给严嵩任职方郎中,让他到浙东视察军师。接着又任胡宗宪做官。胡宗宪也是先送厚礼给严嵩讨好,所以才无掣肘之虞,才能顺利在崇明开展铲除倭患的战争。

那么,这些名臣无疑是拿自己的清白做为赌注为天下黎民百姓打算,这种甘愿吃亏以为黎民百姓换来福分实在是太难了。作为他们个人,也因此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名垂青史。否则,一味讲究清白,不与严嵩交接,不取得他的信任,动得辄咎,也根本不会有立功建业的机会,那么,两相比较,哪个更值得呢?这种吃亏,需要更大的忍耐,彻底地装糊涂。这种糊涂要做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不仅要骗过恶人,还要骗过君子和黎民西姓,要忍受被人门眼的折磨,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这真是不堪忍受的心理重负。

人活在世上,时时刻刻都要与人、钱、财、名利、地位等打交道,要说什么是自己绝对应该得到的,或什么绝对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或者说求得绝对的公正与平均,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说,时时、处处、事事存在着吃亏和占便宜的事,达观的人能够泰然处之,宁愿吃亏而不愿占便宜,小肚鸡肠的人宁愿占便宜而不愿吃亏,这样人的品性乃至本领也就显现出来了。后者绝对成不了大气候,那是可以断言的。

冯忍言

琢玉是屈,成器是伸。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方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一个人有纯正的思想,就能从理智的行为上,引发道德的良知,平衡情绪的冲动,认识真理的本质。使他们不受环境条件、感情的左右,让其灵魂拥有纯真的喜乐,激起奋发向上的精神,超越人生的小我,走上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这样的人生便有无限的希望和快乐。

对生命真实的认识,应在自我生活的现实中,依持理性,不受物质情欲的影响,构成生命中无畏艰苦的意识,培养自我生存的德性,建立自强的信心,消除纨绔子弟的依赖感,充实精神生活,在人生道路上勤修学问,完善自我。我国占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正是这个意思。

冯玉祥有个侄子叫冯宏谦,从小就勤奋学习,立志报国。1931年,H本侵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生存的危机。冯宏谦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投笔从戒,他来到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

冯玉祥看到侄儿有热血,有大志,很岛兴,还亲自帮夫人做饭炒菜款待他。席间,冯玉祥说:"谦儿能顾大局识大体,奔赴国难,这是我们冯家的光荣。我不喝酒,但我可以多喝一杯开水,多吃一块儿烙饼!"

过了一会儿,冯玉祥又说:"抗日要作好流血牺牲的准备,你怕不怕?"冯宏谦站起来,"啪"地一个立正:"报告司令,我不怕!"

冯玉祥高兴地说:"好,现在你是一名军人了。不过,你应该改个名字,在西北军中做个普通士兵,"

大家听了,都发愣,不知要改名字干什么。冯玉祥说:"我已经为你想好一个名字叫"冯忍言",也就是说,你要对我们的伯侄关系绝对保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冯宏谦当然明白,伯父是让自己不以纨绔子弟自居,更不能打着伯父的招牌,在外面招惹是非。他就说:"伯父,请你放心吧!"

西北军总部侍卫队多了一名新兵,他为人勤恳、能干,大家哪知道他就是司令的亲侄子冯宏谦。"

后来,冯玉祥派冯宏谦到安徽开展抗日工作,仍以冯忍言名字出现。冯宏谦任过两县县长,政绩出色,但从未说出自己是冯大将军的侄子这一身份。再以后,冯宏谦上了重庆陆军大学,冯玉祥送了副对联和中堂给他,对联是:"孝子贤孙须先救国,志士仁人最重保民",中堂写着:"为国不为家,为公不为私,为人不为己,我们能如此言行,便对得起我们的祖宗。"

冯宏谦后来做了高级军官,那对联和中堂就成了他的座右铭,说不定也是他的护身符。

冯玉祥是个治家有方的好将军,侄子来投奔自己,本该给他安排个好职位,谁也不会说什么,而他却要侄儿"忍言",把他们的关系给掩住,让他自己去奋斗,像冯玉祥这样无私、正直的爱国将军去哪里找?冯宏谦也不愧是冯玉祥的侄儿,他居然不透半点儿风,硬是凭自己的真才实学闯出一条路来。比较起来,现在的某些领导就大为逊色了。他们不仅不会讳言自己的儿子、侄子是谁,而且千方百计为他们奔走,给他们谋一个好职位,以为这才是尽到责任,哪里会叫他们去"忍言"呢?就是让这些儿子、侄子们"忍言",他们也不干,他们反而会举着自己老子、伯父的牌子,谋官求利。这种人站在冯玉祥身边,实在有大树与蝼蚁之别。

豁达的心胸

"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心胸豁达,以君子的坦然姿态应付一切。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其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问,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乎仁也合乎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不改。那么,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再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故我,君子这时才感慨地说:"他不过是个妄涎的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有人的地方自然会有矛盾,有了分歧该怎么办?很多人就喜欢争吵,非论个是非曲直不可。其实这种做法不明智,吵架又伤和气又伤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推而广之,人和也万事兴。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太认死理,装装糊涂于己于人都有利。

事实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会把过去的记忆像流水一般地抛掉。就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有时会有执念很深的事件,甚至会终生不忘。当然,这仍然属于正常之举。谁都知道,怨恨会随时随地有所回报。因此,为了避免招致别人的怨愤,或者少得罪人,一个人行事需小心在意。《老子》中据此提出了"报怨以德"的思想。孔子也曾提出类似的话来教育弟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含义均是叫人处事时心胸要豁达,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态应付一切。

《老子》中对如何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也作了阐述。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吃惊。于是,他大声咒骂了一通扬长而去。翌日,又回来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说我是马的话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这种人。

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些什么呢?

享受生活

人生应有两个目标:第一是得到所想要的东西,尽力去争取;第二是享受它,享受拥有它的每一分钟。而常人总是朝着第一个目标迈进,却从来不争取第二个目标,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享受。

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就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很难去想它,但对失去的东西却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