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愚在20世纪60年代写作此书时,并未预见到中国80年代以后将兴起“武侠小说热”。他当时更多的考虑是如何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向西方读者展示中华传统文明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因为他意识到西方某些人错误地认为,因循守旧的中国古代社会是铁板一块,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旗帜下,人们都依照刻板的儒家礼教行事,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所谓“超稳定结构”。
但是,正如法国学者凯莱·戴·蒙泰涅(Montaigne Michel Eyquem De)所说:“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该是多么辽阔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彻底了解它。”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并非儒家一枝独秀,中国古代思想史其实呈现着多元并进的丰富色彩。在这种认识指导下,不少学者开始从事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之外的研究。比如牟复礼(F。W。Mote)写出了关于儒家中隐士的论文;戴维·尼维森(David Nivison)教授发表了《传统的反抗与反抗的传统》的论文;刘若愚教授则抓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游侠,展开开拓性的全面的研究。
刘若愚在1961年1月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首次发表英文论文《中国文学中的游侠》,刊载于《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学报》(1961年第1号)。其后于1963年3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亚洲研究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上,他宣读了论文《古代中国游侠的爱憎观》。直到1967年,他完成《中国之侠》的写作,并由英国的(Routledge&Kegan Paul)公司与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前此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材料已经充实在该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