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
11242000000074

第74章 小引

刘若愚在他的《语际批评家》一书结尾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近来感兴趣的一个学术领域是悖论诗学,这不是指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的著名理论,即悖论的语言就是诗歌的语言,而是指建立在语言悖论基础上的诗学:它是诗歌艺术表达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数百年来中西方诗人却抱怨最真实的东西不可能用语言完全表现出来。这个语言悖论由于艺术悖论而更加复杂化:艺术既比现实真实又不如现实真实。当涉及文学批评时,还包含了另一个悖论:不同于音乐批评家或艺术批评家,文学批评家不得不和他所批评的艺术家一样运用语言这个相同的媒介,因之受到语言媒介相同的限制。对此,诗人兼批评家陆机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不必期待我的下一本书。”由此可见,刘若愚已经开始了《语言·悖论·诗学》一书的思考与写作,可惜直到他在1986年因病逝世,这本书尚未完成出版。夏志清说:“《语际的批评家》出版前后,刘若愚即已开始从语言本身的自相矛盾性(the paradox of language)这个题目来探讨诗学,同时也等于进一步研讨道家、禅宗的美学。1984年秋季,若愚在罗特格斯大学做客,我邀请他来哥大演讲,题目即为‘诗与语言之自相矛盾性’。他讲得很精彩,更让人感到若愚兄未克成书而先走一步,乃学术界莫大的损失。但林理彰最近来信说,先师授权,嘱他把书早日补成,这不能说不是个好消息。林理彰公认是刘教授的大徒弟,刚写了本专著译介《沧浪诗话》,由他整理、补充先师遗著,一定十分胜任的。”

由林理彰整理的刘若愚遗著《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于198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一部绝笔之作,刘若愚1986年5月逝世前几周才接到出版社同意出版的消息,当时心情非常高兴和满意。在此期间他要求整理者林理彰对书中的内容尽量少作修改,可见他对此书的重视和珍爱,同时我们从他的举动中也可看出他对此书内容和价值的自信。与《中国文学理论》的无限风光相比,《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在大陆的命运显得颇为黯淡。前者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几个中文译本,并进入不少大学研究生必读书目名单,而后者自出版后其学术价值一直没有引起中国相关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至今没有一个中文译本出现。如果刘先生泉下有知,他一定会为此黯然神伤。其实站在学术的角度看,此书从悖论命题角度入手整体审视了中国古代诗学历史,并将之与西方文学家和批评家观点作跨文化比较,立论精当,视野开阔,与大陆学者在研究视角和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颇有新颖独特之处。尽管出版至今已近二十年,但时间的流逝丝毫没有抹去这部著作应有的学术价值。本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期待唤起大家对这本书的关注。

鉴于国内绝大多数学者对此书内容不熟悉,本文首先对书中内容做一个概略介绍。《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一书共分编者前言、绪论、正文、跋语、中文词语和名称、缩写、注释、征引文献、索引几个部分。林理彰在《编辑前言》中简要交代了成书原委后回顾了刘若愚的生平、学术素养和研究方向、方式以及学术成果等,语气中流露出对这位亦师亦友的知名学者的深切缅怀之情。在《绪论》中,刘若愚明确规定了本书的研究重点为一种主张“言愈少而意愈多”的中国诗学,他把它命名为“悖论诗学”。然后介绍了正文的几个章节,进一步透露出他试图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当代西方诗学契合点的努力。接着详细说明了文中没有按时间顺序而是用另一种特殊的“并置”(juxtapose)方式安排中西文本的构想以及缘由,最后他还简单补充本书预期的读者对象以及作了一些体例上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