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慈母家训
11429000000064

第64章 徐皇后《内训》(3)

我太祖高皇帝受命而兴,孝慈高皇后内助之功至隆至盛。盖以明圣之资,秉贞仁之德,博古今之务,初则同勤开创,平治之际则弘基风化,表壸范于六宫[7],著母仪于天下。验之往哲[8],允莫与京[9]。譬之日月,天下仰其高明;譬之沧海,江河趋其浩博。然史传所载十裁一二,而微言奥义[10],若南金焉[11],铢两何宝也[12];若谷粟焉,一日不可无也。贯彻上下,包括巨细,诚道德之至要,而福庆之大本矣。后遵之,则可以配至尊、奉宗庙、化天下、衍庆源;诸侯大夫之夫人与士庶人之妻遵之,则可以内佐君子长保富贵,利安家室而垂庆后人矣。《诗》云[13]:“太姒嗣徽音[14],则百斯男[15]。”敬之哉!敬之哉!

【注释】

[1]肇基:始创基业。

[2]夏商:指夏王朝和商王朝。

[3]涂山:山名,古史称禹会诸侯于涂山。传说禹娶涂山氏长女为妃。

[4]有莘:古国名,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

[5]成周:指周王朝。

[6]克:能。《关雎》:诗名,为《诗经·国风·周南》首篇,《毛诗序》以为该诗吟咏“后妃之德”。

[7]壸(k俪n):宫中道路,引申指宫内。

[8]往哲:往古明哲之后。

[9]允:诚信。京:大。

[10]微言奥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含义。

[11]南金:南方出产的铜。南指荆扬之地,古代名称铜为金。

[12]铢两:比喻很少,一点儿。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13]《诗》:指《诗经》。

[14]太姒(s佻):周文王之妃。嗣:继承;继续。徽:美好。

[15]斯:此;于是;就。

【译文】

自古以来,国家始创基业,都有内室协助的美德留传示范后世。夏、商开始时,涂山妃、有莘妃都有明白教化、古训的功能;成周兴盛,文王的后妃都能发扬《关雎》所表述的美德。

我太祖高皇帝受天命而兴国,孝慈高皇后协助的功劳非常隆盛。她凭借其理解古训的资质,秉持贞洁仁厚的节操,做博览古今的实事,在起初艰难创业之时,与帝王一齐勤劳开创;太平治世之时,则弘扬风俗教化,在六宫之内作榜样,在普天之下显露出母范。自古以来贤明的后妃与她相比,相信没有能超过她的。她就像天上的日月,天下人民都仰望它的高远和明亮;她就像沧茫大海,江河都因它浩大而归往。但是史书、传记上所记载的,仅只十分之一二,精微的语言包含有极其深奥的含义,就像荆扬所产之金,一点点都很富贵;就像稻谷粟米,一日都不能够缺少。古训贯彻上上下下,包括大大小小,确实是培养道德最紧要的和享受福庆的本源。王后遵循它,就可以匹配至尊无上的帝王、秉承宗庙、教化天下、延续福庆。诸侯士大夫的夫人以及平民百姓的妻子遵循它,就可以在内辅佐丈夫和儿子,长保富贵,使家室顺利安定,把福庆留给后人了。《诗经》上说:“太妃能承继美德之音,子孙就会众多。”值得敬佩啊!值得敬佩啊!

【评析】

古训往往是前人经验精华之集大成者,对后人很有教育意义。该篇要求妇女崇尚古训、遵循古训,并推而广之,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意向前人学习

【原文】

诗书所载贤妃贞女,德懿行备[1],师表后世,皆可法也。夫女无姆教[2],则婉娩何从[3]?不亲书史,则往行奚考[4]?稽往行[5],质前言[6],模而则之,则德行成焉。

夫明镜可以鉴妍媸[7],权衡可以拟轻重[8],尺度可以测长短,往辙可以轨新迹。希圣者昌,踵弊者亡[9]。是故修恭俭莫盛于皇、英[10],求贞顺莫备于太姜[11],效诚庄莫隆于太任[12],行孝敬莫纯于太姒[13]。仪式刑之[14],齐之则圣,下之则贤,否亦不失于从善。

夫珠玉非宝,淑圣为宝;令德不亏,室家是宜。《诗》云[15]:“高山仰止,景行仰止。”其谓是与!

【注释】

[1]懿(y佻):美好。

[2]姆教:女师的教诲。

[3]婉娩(w伲n):柔顺貌。

[4]奚:哪里;何处。

[5]稽:考察;查找。

[6]质:求证。

[7]妍媸(ch侃):美和丑。

[8]权衡:称物体轻重之具。权,秤锤。衡,秤杆。

[9]踵:跟随。

[10]皇、英: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均嫁于舜。

[11]太姜:周太王纪姜氏。

[12]太任:周文王母。

[13]太姒:周文王妻。

[14]仪式:典礼之秩序形式等,礼节规范。刑:效法,取法。

[15]《诗》:指儒家经典之一《诗经》。

【译文】

诗书上所记载的贤良王妃、贞洁女子,其品德美好、性行完备,为后世树立了榜样,都可以学习和效法。女子如果没有女师的教诲,那么柔顺的品德跟谁学呢?如果不亲近研读古书史传,那么过去的德行又到哪里去考证呢?考察过去的品行,求证以前的训言,把它作为规范并予效法,那么德行就能养成了。

明镜可以照出美和丑,秤锤、秤杆可以衡量轻重,尺度可以量出长短,旧的车辙可能规范新的轨迹。向圣贤之人看齐的人会兴旺,跟随坏样子的人就会灭亡。因此修炼恭敬、俭朴没有比娥皇、女英更好的了,追求忠贞、柔顺没有比太姜更完备的了,仿效诚实、庄重没有比太任更高的了,履行孝义、敬重父母没有比太姒更纯洁的了。如果能取法于此,与之平齐就可以成为圣人,稍微差一点就可以成为贤人,即使有些不能做到,也不失为一个追求善行的人。

珠宝玉器都不是宝贝,只有善良、通明才是宝贝;美好的德行没有受到损害,就可以有宜于室家了。《诗经》上说:“古人有高尚道德者,就慕仰他;有光明正大的行为的,就仿效他。”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些啊!

【评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往今来,有许多品行高洁的贤妃贞女,某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效法,以规范自己的德行的。这则训示提倡学习前人的优点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用心孝敬父母

【原文】

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供奉为孝,斯末矣[1]!孔子曰[2]:“孝者,人道之至德。夫通于神明,感于四海,孝之至也。”昔者虞舜善事其亲,终身而慕[3];文王善事其亲,色忧满容。或曰:“此圣人之孝也,非妇人之所宜也。”是不然。孝弟[4],天性也,岂有问于男女乎?事亲者以圣人为至。

若夫以声音笑貌为乐者,不善事其亲也。诚孝爱敬无所违者,斯善事其亲者也。县衾敛箪[5],节文之末[6];纫箴补缀[7],帅事之微。必也恪勤,朝夕无怠逆于所命,祗敬尤严于杖屦[8],旨甘必谨于 余[9],而况大于此者乎?是故不辱其身,不违其亲,斯事亲之大者也。

夫自幼而笄[10],既笄而有室家之望焉,推事父母之道于舅姑[11],无以复加损矣。故仁人之事亲也,不以既贵而移其孝,不以既富而改其心,故曰:“事亲如事天。”又曰:“孝莫大于宁亲,可不敬乎?”《诗》云:“害浣害否[12],归宁父母。”此后妃之谓也。

【注释】

[1]斯:此;这。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3]慕:想念。

[4]孝弟: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也作“孝悌”。

[5]县(xu佗n):悬挂,此指晾晒。箪:竹席。

[6]节文:节制修饰。

[7]箴:同“针”。

[8]祗(zh侃):恭敬。杖屦:本指老人用的拐杖和鞋,后用于敬老之词,代称老人。

[9]旨:味美;美味。 (j俅n)余:吃剩下的食物。

[10]笄(j侃):古代盘头发或别帽子用的簪子。引申为女子可以插笄的年龄,即成年。

[11]舅姑:丈夫的父母。

[12]害(h佴):通“曷”,何不。浣:洗去衣服的污垢。

【译文】

孝敬,是事奉父母的根本。奉养父母并不难,难的是敬重父母。那种以吃喝来供奉父母就称之为孝顺,是最末等的了。孔子说:“孝,是人的道德中最高的品德。那些能通达神明、感动四海的,就是孝敬的最高境界。”过去虞舜善于事奉他的父母,终身都想念他们;周文王善于事奉他的父母,如果父母不安他就满脸都是忧色。有的人说:“这是圣人所做的孝,不是妇人所适宜的。”这是不对的。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人的天性,难道还有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吗?事奉父母必定要以圣人的行为为最高目标。

至于以动听的声音、甜蜜的笑容去取悦父母,算是不善于事奉其父母。诚心诚意地去孝顺、爱戴、尊敬父母,不违背他们的意愿,这才是善于事奉其父母。晾晒被子,卷挂竹席,只是节制修饰的末节;穿针引线,缝缝补补,只是所有事情之中最微小的。一定要恭谨勤恳,早早晚晚都不要懈怠或违抗父母之命,面对父母尤其要恭敬,饮食之余也要严加谨慎,更何况那些比这更大些的事情呢?因此,不侮辱自己的身体,不违背其父母的意愿,是侍奉父母的大事。

女子从小到成年,成年了就会出嫁成家。把事奉父母的道理转移到事奉公婆上,不能对公婆在孝顺上有所减损。因此,仁智之人事奉父母,不会因为自己地位尊贵而转移他的孝顺,不会因为自己富裕而改变他的孝心。所以,有一种说法:“侍奉父母就像事奉上天一样。”还有一种说法:“孝顺,没有比使父母安宁更重要的,能不尊敬吗?”《诗经》上说:“哪些衣服应当去洗哪些衣服可以不洗,我将穿着回家探望父母。”这里说的是文王后妃阿。

【评析】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这篇训示认为“以饮食供奉为孝,斯末矣”,而是要“诚孝敬爱”,要发自内心,要“朝夕无怠逆于所命”,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这篇训示还提出女子要“推事父母之道于舅姑”,这对于正确处理婆媳关系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与人和睦相处

【原文】

仁者无不爱也。亲疏内外,有本末焉,一家之亲,近之为兄弟,远之为宗族,同乎一源矣。

若夫娣姒姑姊妹[1],亲之至近者也,宜无所不用其情。夫木不荣于干,不能以达支;火不灼乎中,不能以照外。是以施仁必先睦亲,睦亲之务,必有内助。

凡一源之出,本无异情,间以异姓,乃生乖别[2]。《书》曰[3]:“敦叙九族[4]。”《诗》曰:“宜其家人。”主乎内者,体君子之心,重源本之义,敦《頍弁》之德[5],广《行苇》之风[6],仁恕宽厚,敷洽惠施。

不忘小善,不记小过。录小善则大义明,略小过则谗慝皇[7],谗慝息则亲爱全,亲爱全则思义备矣。疏戚之际,蔼然和乐,由是推之,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矣,可不重与?

【注释】

[1]娣姒:妯娌,兄弟之妻互称。年长的为娣,年幼的为姒。

[2]乖别:分离。

[3]《书》:指儒家经典之一《书经》。

[4]敦叙:分其次第顺序而亲之。也作“敦序“。

[5]《頍弁》:《诗·小雅》篇名,为宴兄弟亲戚之诗。

[6]《行苇》:《诗·大雅》篇名,为宴兄弟耆老之诗。

[7]谗慝(ch佗n t侉):诽谤造谣的言语。

【译文】

贤仁的人没有不爱人的。亲疏内外,有本有末。一个家庭的亲情,最近的是兄弟之情,较远的则是宗族之情,它们都出于同一个源头。

像妯娌、姑嫂、姐妹,是亲人中最接近的,应当没有不用尽自己的感情的。树木如果主干不粗壮,那么枝叶就不会茂盛;火焰如果燃烧得不旺盛,就不能照亮外面。因此,要施舍仁爱,必须先要和睦亲人,和睦亲人的关键,必定要有妻子相助。

凡是出于同祖宗的人,本来就没有不同的感情,只有间杂有异姓在内,才会产生不和谐。《尚书》上说:“按九族的次第顺序去亲近。”《诗经》上说:“一家人和乐安顺。”在家内主事的人要体贴君子的仁爱之心,重视水之源、木之本的含义,加厚《頍弁》中所表现的厚待亲戚的品德,推广《行苇》中所表现的蔼然笃厚的风尚,这样仁厚宽恕就会敷布四周,惠施八方。

不要忘记别人很小的好处,不要记住别人小小的过失。如记住很小的好处那么大的道义就会明白,如忽略小小的过失那么谗言邪恶就会消失。谗言邪恶消失了,和睦友爱就会齐全;和睦友爱齐全了,则恩情道义都有了,远亲近戚之间,和睦相处,和和乐乐。由此推而广之,家内和睦则家外和睦,一个家庭和睦则一个国家和睦,一个国家和睦则整个天下都和睦了,这个道理难道可以不重视吗?

【评析】

凡事和为贵,待人和蔼也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体现。这则家训要求先从家内做起,由内而外,由家而国而天下,这是很有道理的。

对子女要慈爱

【原文】

慈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是故乔木竦而枝不附焉[1],渊水涸而鱼不藏焉。故甘瓠累于樛木[2],庶草繁于深泽,则子妇顺于慈仁,理也。

若夫待之不以慈,而欲责之以孝,则下必不安。下不安则心离,心离则忮[3],忮则不祥莫大焉。为人父母者,其慈乎!其慈乎!

然有姑息以为慈,溺爱以为德,是自敝其下也。故慈者非违理之谓也,必也尽教训之道乎!亦有不慈者,则下岂可以不孝也?必也勇于顺令,如伯奇者也[4]。

【注释】

[1]竦(s侬ng):通“耸”。高耸。

[2]瓠(h俅):一种葫芦,嫩时可吃,老时可作盛物器。樛(ji俦)木:向下弯曲的树木。

[3]忮(zh佻)忌恨。

[4]伯奇: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之子。其后母诬陷他并把他赶出家门,伯奇履霜中野,仍勇于顺令。

【译文】

慈爱,就是指的父母爱抚子女。父母慈爱而不松懈,那么子女就会顺从且更加亲近。因此,高大的树木一上耸,一些树枝就不会附在主干上面了;深渊的水一干涸,大鱼就不能躲藏在里面了。樛木下垂,会结有许多甘美的瓠瓜;深泽宽广,众多的花草繁盛于其中。如做父母的慈爱仁和,则子女就会顺从,这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对待子女不仁慈,却责令他们要孝顺,那么子女一定会有所不安。有所不安内心就会离异,内心离异就有所忌恨,有所忌恨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不祥了。做父母的人,一定要慈爱呀!一定要慈爱呀!

但是,也有人把姑息迁就当做慈爱,把溺爱骄纵当作仁德,这样会自己害自己的子女。因此,慈爱并不是违背常理,一定要尽教育训导的责任啊!也有不慈爱的父母,那么子女难道就可以不孝顺吗?一定要勇敢地顺从父母之命,就像伯奇一样。

【评析】

这则训示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对子女慈爱。但这种慈爱不是“姑息”,也不是“溺爱”,而是要“尽教训之道”。这对于我们教育子女很有帮助。

正确教育子女之道

【原文】

教之者,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恪[1],以立其身,以成其德。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伤恩则离,姑息则纵,而教不行矣。

【注释】

[1]恪(k侉):谨慎;恭敬。

【译文】

教育子女时,要用品德、道义去引导,用俭朴、谦逊去培养,用勤俭作表率,以慈爱存于心,以严格、谨慎来约束,这样才能帮助他们长大成人,立足于社会,并养成良好的品德。给予仁慈爱护时要做到不姑息,要求严格谨慎时要做到不暴躁。暴躁会使子女产生不满情绪,姑息则会使子女放荡不羁,那么教育也就行不通了。

【评析】

训示中提到的这几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很有借鉴价值,很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