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是形、声、意统一的表意文字。彝文字非常好看,每个都像一幅儿童画。曾就读于西南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凉山州彝学理事、州语委彝族古籍专家阿余铁日说:“很多彝文都是由远古彝人在石板、树皮、肩胛骨(甲骨)、兽皮等平面物上描绘的原始图案演变而来的,一个字就是一幅体现某个具体事物主体骨架轮廓的图画。”彝族文字形象地反映日月天地、山川河流、花木鸟兽等自然物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的衣食住行情况,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状态的写照。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彝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他们形象的文字创作了许多经书典籍、譬如,《支格阿龙》《勒俄特依》《马牧特依》《西南彝志》等史书,以及《干岁衢碑》等金石铭文,还有许多神话传说。
此外,彝族是祭祀活动最多、最细、留下的经文文献最多的民族之一,有回忆长辈功劳的,有劝善的、劝人行孝的、劝人读书明理的等等。毕摩在作法过程中可以三天三夜不歇气地念诵。后来这些典籍大部分散落在民间。
阿余铁日从1985年起开始研究本民族的文字。一般是到民间去搜集古籍,往往到过去的土司和毕摩家。开始,藏书人家怕政策有变,不肯拿出来;后来,知道价值了,就索要高价。阿余铁日和同事就赖在那里不走,软缠硬磨,用少量的钱买或借来抄写、复印。那些经书典籍历经人世的磨难,差不多都腐朽了,处理起来非常麻烦。阿余铁日坐在办公室里已经搞了8年的翻译和研究,目前已译有30余万字,自己著有《彝文字形探源》一书。
阿余铁日说,过去凉山州的彝文字有7000多个生字,使用很不方便。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曾派工作组到凉山调查,准备另造一套文字。但是,新的文字由于不符合彝族的语言习惯只好作罢。
1980年,国务院批准推行《四川省彝文规范方案》,以圣乍土语喜德语音为凉山彝语的标准语音,规范出819个音节,以表音文字在全省彝区进行彝文教授。这就是现代标准彝语。
古彝文字来自哪里,与彝族的族源一样是个猜不透的谜。据专家介绍,两安半坡遗址出土器皿上的刻画符号与彝文相似,这种刻画符号又相继在巴蜀、临潼、江西清江等地的一些遗址中出现讨。
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巴蜀铭文,曾重金悬赏识读者而无人问津,但彝族的毕摩和研究彝文的学者能够读出大部分。最令人讶异的是,据说,按彝文的识读方法竟然能通晓玛雅文字的意义。
西南民院研究所的朱建新教授专门研究彝族的语言文字。他认为,彝文很早应该是一种流行符号,因为它有自己的造字系统,而且非常完整,能叙事,有自觉断句符号,两个重叠字有重写符号,能够毫无遗漏地记录事情,可能当时在中原和西北地区流行。这种古老的符号,在历史的进程中慢慢地消失了,而因为彝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不畅,反而保留了下来。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发现了甲骨文,才知道有甲骨文这种文字。彝文正好填补了甲骨文之前那一段文字的空白。”朱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彝族文字和甲骨文文字风格相同,可能是同源异流。
彝文字与中国土地上任何文字有相似之处,这不奇怪,毕竟同宗同源,而和日本有渊源也还有徐福的传说垫底。
但是,若是彝文字能管窥南美洲失落的玛雅文明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再联系玛雅人的神秘消失,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空前发达,也许世界文明史应该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