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初至4世纪,濒临新疆塔里木河终端湖罗布泊岸繁盛一时的楼兰古城消失了。一个世纪来,人们在楼兰古城发现了精美雕刻房屋残件、重要的文件,高耸的佛塔、神奇的小河墓地与太阳墓葬,它们被分散在风蚀残丘的沙漠中。
湖面曾经达1.2万平方千米,20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千米的罗布泊,至1972年彻底干涸,水丰鱼肥的罗布泊绿洲变成茫茫的沙漠。
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如今成为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好端端的楼兰,为何变成废墟,自然成为一个世纪来人们百思不解之谜。楼兰古城与罗布泊之消亡,显然有其自然的原因与社会的缘由。
作为环境重要因素的水无疑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之本、富裕之根。人类依存的环境在万年前发生过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温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文化变革为新石器文化,由原始进入文明。
万年来的环境发生过三大阶段的变化,即距今约1万~8000年是升温期,期间环境特征是气温增高、温度增加,海进发生,河湖发育,生物逐渐繁茂;距今约8000~3000年是高温期(气候适宜期),期间环境特征是气温升至最高,华北年气温比现今高出2℃~3℃,湿度较大,形成高海而,河湖广布,生物繁茂;距今约3000年至今是降温期,期间环境特征是气温下降,干旱增加,海退发生,河湖萎缩,生物衰减。
这万年来三大环境变化格局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时间上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略有出入。它规划了人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就楼兰而言,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更加繁荣,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
此后,进入降温期,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
由于楼兰处在内陆,历史上长期为干旱区,所以降温期的影响更为敏感,较东部沿海湿润区干旱来得快,来得早,影响大。
楼兰古城消亡时中国北部多种自然环境发生了同步变化。
在青藏高原,距今约1920~1550年(两汉至北魏时期)发生若果冰进;在距今约940~780年(宋)发生海螺沟冰进;在17~19世纪(清)发生小冰期盛期。
黄河中游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代褐红色古土壤转变为褐色占土壤,到汉代变成新近黄土,黄土的侵蚀加剧,流贯于此的河水也改称为黄河。
北京地区西周以前由于环境温湿,人们活动的中心在山前台地上。到西汉后,由于气候变干凉,河谷与泛滥平原湖沼消失,郡、县已设于该区,人们的活动区域向低谷和昔日水乡泽国的平原区扩展。
海岸线公元前在白洋淀一带,后逐步退到现今位置。可见楼兰古城和罗布泊消亡时期,正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上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的时候。
在这个旱化时期,不仅是楼兰古域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古城也先后消亡。
我们先辈已感受到这种旱象的威胁,他们为了对付干旱,故战国时在农耕中发明了保墒技术,于北魏时以耕锄耙磨为主要内容的保墒技术得以完善。
这说明楼兰古城消亡时,人们确曾感受到干旱影响,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旱化的总背景下发生的。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距今约3000年显露变干旱,在距今约2000年旱化加剧的环境下发生的,所以楼兰古城的消亡在干旱大环境的制约下在劫难逃。
当然,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且这种作用到晚近期越来越大。
当年人类在罗布泊边兴筑十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5号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等树桩,说明楼兰人当时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机,只好通过祈求生殖崇拜来保佑其子孙繁衍下去。
可怜的楼兰人,由于他们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树木而破坏了环境,他们朴素的祈求不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反而加速走向反面,这是人类不能忘记的悲剧。
概言之,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在促使楼兰古城消亡中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近代塔里木河迅速萎缩,终致罗布泊的消亡,这与我们过度开发有关,塔里木河水入不敷出,导致环境更加恶化,这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