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文明
11558100000022

第22章 嫦娥之谜

嫦娥奔月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我国人民就已幻想向月球去了,可以说明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

嫦娥原作姮娥、鲄娥,也写作常娥、素娥。嫦娥奔月神话,流传可能很早,最早的文字记载恐怕就是战国初期的《归藏》(已佚)。

战国时屈原的《天问》,似乎也提及了这个故事,但没有说明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是汉代的《淮南子》。

《淮南子·览冥篇》及东汉高诱注说:“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两王母,未及服之,鲄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晋代干宝《搜神记》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才开始把鲄娥写作嫦娥。

羿从两王母那里取来了长生不老药是很不容易的。西王母原是一个掌管瘟疫刑罚的怪神,有三只凶猛的青鸟经常轮流着找寻食物来供给她。

两王母所居住的昆仑山,据《山海经》的描写,在亦水地方,方八百里,高万仞,上边长有四丈高、五围粗的谷物,有九眼井、九座门,有九个脑袋的开明兽守门。

西王母这些神仙都居住在八隅岩穴之中。不是依靠羿的坚强意志和无穷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去求取这不死之药的。

羿克服种种困难求取来的不死药,嫦娥在偷吃以前也曾犹豫不决。据张衡《灵宪》记载:嫦娥请巫师有黄给她占了一卦。有黄对她说:“大吉大利!这卦说: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娘,将要独自到遥远的西方,世道这样黑暗,去吧!不要害怕,不要恐慌,越到后来越昌盛发达。”嫦娥听了有黄的话,才窃药奔月成了月宫中的神仙。

嫦娥偷吃不死药的故事,是父系社会里妇女备受歧视的反映。他们把妇女看做是不幸的根源,因此,才有窃药奔月的神话故事。

同时,嫦娥偷吃不死药也是妇女为摆脱被奴役生活、争取自由的象征。在汉代,对嫦娥窃药奔月是大不以为然的。张衡《灵宪》说:“鲄娥窃羿不死药奔月,及之为蟾蜍。”蟾蜍就是癞蛤蟆。

为什么“翩翩归妹”的美丽嫦娥,竟变成了形体丑陋的癞蛤蟆呢?这明显地含有谴责嫦娥的意思。

现在传世的汉代画像石刻,伏羲和女娲手里所托的日月轮,月轮中画的就是蟾蜍。这个蟾蜍就是嫦娥。在有些汉画像里,嫦娥不仅变作蟾蜍,还被罚做苦工捣药。

六朝以后,嫦娥的地位才逐渐升高。刘宋时期谢庄《月赋》中说:“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即嫦娥)于后庭。”嫦娥才改变了形象,进了天帝的后庭。

到了唐代,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都对嫦娥给予了深厚的同情。李白《把酒问月》诗:“白兔捣药秋复春,鲄娥孤栖与谁邻?”捣药由白兔代替。

杜甫《月》诗:“斟酌鲄娥寡,天寒耐九秋。”也很同情嫦娥的寒冷寂寞生活。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虽然对偷药的事念念不忘,但对嫦娥在碧海青天寒夜中的孤单心情,也深表体贴之情。

宋元时代,嫦娥奔月故事就有了发展。《三余帖》记载:嫦娥奔月以后,她的丈夫羿昼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然有童子进宫求见,说:“我是嫦娥夫人的使者。夫人知君怀念,但她无法下月宫。明天月圆的时候,君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放置在房屋的西北方,你呼夫人的名,夫人就可以下来与你相会。”到时候,嫦娥果然来了,他们夫妻俩恩爱如初。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嫦娥像美丽的月亮一样,成为温柔、聪明、善良的美人了。“月里嫦娥”就成为形容美女的褒词了。毛泽东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也写道:“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同志写寂寞的嫦娥,在万里长空为烈士们翩翩起舞,以表现欢迎之意。

嫦娥的生活也增添了新的内容。毛泽东同志把烈士们和嫦娥联系起来,给神话人物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古老的神话焕发了新的光彩。

也有一种说法:月仙为结麟,不是嫦娥。《三余帖》说:“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谬,盖月中自有主者,乃结麟,非嫦娥也。”也有的古书,把结麟写成月精,与月同居,结麟是奔月的神仙。有的说结麟就是嫦娥。

还有一种说法:嫦娥是由常仪、常宜、常羲、尚仪演变而来。常仪可见于《大戴礼》。《大戴礼·帝系篇》说:常仪为帝喾妃,娜訾女。以善于占月之晦、朔、弦、望而著名。《礼记》孔颖达疏又把常仪写作常宜。说帝喾次妃娜氏之女日常宜,生帝挚。《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有人说帝俊即帝喾,常羲即常仪。《吕氏春秋·勿射篇》说:“尚仪作占月。”有人说古读常为尚,尚仪即常仪。总之,常仪、常宜、常羲、尚仪都是嫦娥的音转而已。

常羲生十二个月亮的说法,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雏形。月亮在黑暗的夜晚,给人以美丽的光亮。上古的人民观察月亮明、暗、圆、缺的变化,掌握了每月二十九天左右发生一次盈亏。每十二个月又有一个周期,“十二”的观念便随着古人对月的观察而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