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和时尚之都的伦敦,并不是只有戏院、咖啡馆这类小资们喜欢去的地方,它也有吸引芸芸众生的热闹去处。比如,伦敦北部小镇卡姆登,人称“卡姆登市场”(Camden Market )。据说在每一本导游书上,凡是介绍市场的部分,卡姆登总是排在最前面,还有出了地铁站无须多问,只要跟着人群走就不会迷失方向。
果然,习惯了欧洲街头的冷清,突然看见人山人海的场景,有点难以置信。不在中心区的卡姆登,尤其是那儿的二手服装市场,吸引了如此多的人,简直是奇迹。不过,我到达时将近中午,汹涌的人潮分成两股,朝着两个方向。卡姆登其实是个硕大的跳蚤市场,从服装店的招牌也可以判断,这是伦敦最波西米亚化的地区。
19 世纪前半叶,初通铁路的卡姆登一跃成为伦敦的中心与大英帝国的经济心脏。城内设有钻石和金银交易中心、钟表和精密仪器商店,还有生产各种家具和钢琴的工厂。虽然时光流逝,卡姆登的风光不再,仍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商店,
比如有一个防空洞似的商场,每一间店铺都装饰得阴森森的。如此一来,顾客明显减少了许多。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这里有的是名家设计的品牌服饰,总可以淘到既合心又合体的。即便是二手货,价格仍不菲,合不合算还看自己。如果逛累了,有各种风味的小吃店可以买食物果腹,还有描绘19 世纪伦敦风情的画室可以愉悦人的眼睛。马路上,不时出现兜售戏票的穿花衣裳的人,很可能是一个演员的独角戏。只要有一名观众,戏就得准时上演,那样根本不能挣钱,但好歹也算在伦敦演出过了。
卡姆登水闸
伦敦 2008 年夏
出乎我的意料,在卡姆登市场最热闹的地方,居然有一个安静的去处,那便是卡姆登水闸(Camden Lock )。上下落差大约有两米,过往的船只主要用来运送游客,一般可载十几个人。据说一年365 天,只有一天是关闸的,那应该是在圣诞节。不过,每天开闸的时间也不长,从上午10 点到下午6点。
每当有船只进闸,就有师傅用扳手操作,人工移动闸门。此时,岸边的游人必然是抱着虔诚的心态,观赏这一古老而美妙的景象。记得多年以前,我在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上看过开水闸,过往的都是些万吨级的巨轮,似乎缺乏人情味。这回看见船上的乘客和我们如此接近,相互打着招呼,感觉特别亲切。果然名不虚传,伦敦人善于经商,水闸边不仅有露天咖啡馆,还有一家假日酒店。
我想起我们的祖先,有一个叫Chiao Wei-Yo 的工程师发明了运河水闸,那是在公元983 年,而欧洲最早使用水闸的是荷兰人,那已经是1373 年了。这些典故我是从英国人编撰的《发明大全》里看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运河水闸以及稍后的火药、机械钟、航海术都是在宋朝发明的。
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大城市里,早已经看不到运河水闸了,即使在乡村也很少保留下来。欧洲和北美就不一样了,连伦敦这座寸金寸土的大都会也保留着原始的运河水闸。这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谓一个怀旧的好去处。瞧照片上这对恋人的背影,和左侧假日酒店屋顶平台上的顾客一样,内心里该有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
泰晤士河畔(一)
伦敦 2008 年夏
逛过卡姆登市场和水闸以后,我又回到了泰晤士河畔,独自沿着左岸漫步。与巴黎的塞纳河相比,伦敦的泰晤士河宽阔许多,加上英国是岛国,风力明显偏大。因此,如果不是风和日丽的天气,在岸边漫步的游客不会很多。今天是个例外,连威斯敏斯特桥边码头的游船上也挤满了游客,他们和我目标一致,都去往伦敦塔桥方向。
大本钟就在桥后面,我想起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牛顿墓和诗人之角,那里应该还是终日游人不断。与8年前那次参观相比,现在的我已经造访过莎士比亚的故乡,也在牛顿的三一学院用过晚餐。再来聆听那钟楼上敲出的钟声,别有一番滋味,那仿佛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心脏在搏动。
河对岸的那个白色大转盘,是为庆祝千禧年而修建的,依然在缓缓地转动,依然有不少老少游客上上下下。细数了一下,总共有32 个包厢,转一圈需要好几分钟。它比附近的任何建筑物都高出一大截,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蔚为壮观。可是,如果不是像今天这样的好天气,还会有那么多游客吗?对此我表示怀疑。
正对着千禧大转盘的是一座铁制的狮身人面像,有一群中学生坐在那里休息。还有一座不列颠战争纪念碑,由一组空军战士的群雕像组成。纪念碑的设计高度被严格限定,主要作横向的铺展。1940 年9月,伦敦连续57 个夜晚遭到德国空军的空袭。原本是为进犯英国作准备,后来因为遭到英国空军的抵抗,未能实现登陆,只将空袭持续了一个冬天。电影《魂断蓝桥》的故事,便发生在那个时候。
泰晤士河畔(二)
伦敦 2008 年夏
泰晤士河岸上有许多木制的靠背椅,由于经年的风吹雨打,显得十分陈旧。但椅子非常干净,靠背上用印刷体大写字母刻着“伦敦市”(CITY OF LONDON )的字样,椅子背后的黄砖和下水道历历在目。我忍不住在上面坐了一会儿,这是一处特别的风景,我喜欢靠背上的字。继续漫步,不一会儿我来到千禧年大桥。与滑铁卢大桥和大转盘相比,这座桥显得秀丽纤细,仅供游人步行穿越。印象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它,一打听,果然它的建造年份是2001 年。桥的一端是赫赫有名的圣保罗大教堂,另一端则是泰特现代艺术馆。
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675 年,1715 年完工,设计师是牛津的雷恩。这个教堂的一大特点是里头有好几家画廊,此外,还埋葬着英国历史上两位最杰出的军人——纳尔逊和威灵顿,分别是击败法西联合舰队和打赢滑铁卢战役的首席功臣。由于年代久远,教堂的外墙显得幽暗,但站在千禧桥上看,却是英姿挺拔。
相比之下,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历史较短,但同样每天吸引着大批游客。直到1917 年,一向专注于本国艺术的泰特现代艺术馆才开始收藏外国现代艺术。外表由褐色砖墙覆盖、内部是钢筋结构的泰特现代艺术馆原本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发电厂,至今留存的大烟囱是它的主要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负责改建艺术馆的瑞士设计师在主楼顶部加盖了两层高的玻璃盒子,不仅为艺术馆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也为观众提供了罗曼蒂克的咖啡座。而原本高大的涡轮车间被改造成既可举行小型聚会、摆放艺术品,又具有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功能的大厅。
泰晤士河畔(三)
伦敦 2008 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