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0位优秀父母的独特家教方法(感动中国的教育)
11976800000003

第3章 司有和:早期诱发教育培育英才儿女(2)

司有和还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孩子,他老是喜欢向人们说自己怎么不行,而当父母把孩子的一次失败或一时的弱点作为能力缺陷讲给人家听时,孩子的自责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步在自己的心理上凝固成一种本非事实的事实,这是非常有害的。这样,会使孩子由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严重压抑孩子的进取心与创造性。所以做父母的务必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呢?

司有和说,就是“尽可能设法让孩子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因为自信本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孩子的自信心是孩子对自己完成某一任务能力的自我估计、自我认识。孩子在做完某件事后能自我感到是成功,就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就随之产生。这样的心理过程一多,孩子就会在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的激励下,使自信心得到巩固和加强。

当然,这里的“成功”是相对孩子来说的,它可能是幼儿园里一次游戏的获胜,可能是小学里一次跳绳比赛中的得奖,也可能是一次课堂提问时得到老师的表扬,还可能是一次美术展览中有自己的作品……这些“成功”对成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然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很重要,它可以使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之中,使孩子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和别的同学一样干得好,从而激发起孩子的自信心。

根据上述原则,自信心的诱发和培养有下面几种方法:

(1)为孩子设置适中可行的奋斗目标

司有和认为,家长在家庭中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只要这些“活动”的目标适中可行,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那么“活动”结束后孩子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活动”的内容不必一开始就直接是课程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做游戏、讲故事、爬山、游泳、画画、吹笛子等。这些事都能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

少年大学生肖兵,他父亲就是用画画来进行家庭教育的。他常带肖兵到野外去写生,把肖兵画过的画收集起来,标上作画时间,不时地拿出来评论评论,指出肖兵的画有哪些进步等。每次评论之后,肖兵总是美滋滋的。自信心也就在这不知不觉的“美滋滋”中得到巩固和增强。

(2)对孩子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由于年幼的孩子,他们在活动后“成功的喜悦”是一种自我认识,与孩子在活动中达到的实际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和家长、老师、他人对他的“评价”有密切关系。哪怕是十分微小的成绩,家长能给予表扬性的“评价”,孩子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教子智慧:如果孩子做了错事,也应该是帮助、鼓励孩子改正,这时过分的斥责只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3)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帮助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司有和曾告诫家长们:当孩子在学业上遭受挫折时,家长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就必然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学习兴趣低落,或者产生自卑心理,丧失克服困难、争取进步的信心;或者产生自负抗拒心理,认为自己不被理解,反而更顽强地表现自己。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求儿子的每门课必须超过70分,否则就断绝父子关系。结果,孩子自负抗拒,走入极端,杀死了自己的父母。还有的孩子,屡次失败,屡次遭到父母的训斥,最后采取“无所谓”、“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自信心受到了彻底的摧毁。

所以,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父母的责任是给予及时的安慰、鼓励和帮助,帮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4)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许多家长在检查孩子作业后,发现错处,立即指出,并说出答案让孩子改正过来。这样做,孩子就只管做作业,而不问对与错,反正有爸爸妈妈“把关”。长期下去,孩子就失去了自我判断作业对错的能力,从而导致学习自信心的丧失。许多孩子做完作业喜欢对答案,也会产生同样的不良后果。

司有和也检查孩子的作业,但不告诉孩子,而要求孩子每次作业后自我检查。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儿子司卫东还在读小学四年级时,司有和工作结束后,照往常一样打开孩子的作业本检查一下。结果发现老师给一道题打了个叉,写了“重做”两个字。司有和向后看,这道题是重做了。可是又发现重做的结果和原来的一样,再检查运算过程,两次都一样,是对的。为什么老师打叉让重做呢?找到课本一对,原来是抄错题了。当时天气已经很冷,司有和还是立即从被窝里把孩子叫了起来。司有和并没有说是题抄错了,只说让他检查。司卫东检查了一遍,说:“没错。”

“没错?那老师怎么让你重做?”

儿子又认真检查了那道重做的题,用奇怪诧异的眼光看着司有和:“是没错嘛!”

“那老师批错了?”司有和仍旧平静地说:“好好想想。”孩子裹着棉衣,两眼瞪着那个红叉叉,足足愣了有20分钟,猛然想起来,打开课本一对,知道是题抄错了,马上更正过来,司有和表扬了他。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抄错题的改正,是孩子独立思考、培养自我判断能力、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自我锻炼。

5、培养能力:让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

着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李政道说过: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有走路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习的能力。

家长们应该认识到: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根本标志,学习好坏的根本标志在于有没有学习能力。

什么是能力?通俗地说,能力就是“本事”、“本领”。学习的能力,就是学习的本事。

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能力很多:课前预习能力、课堂听课能力、课堂笔记能力、课后复习能力、作业解题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应考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时间运筹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等。

司有和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教给孩子学习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对此,司有和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的。刚开始,司有和以为自己是个大学毕业生,孩子不过是个中小学生,还会有什么回答不了的问题吗?子问父答,不成问题。

一天,儿子问司有和:“爸爸,这道应用题怎么做?”

司有和一看,原来是一道工程题。题目说:“有一条马路,甲队要15天修完,乙队要12天修完,现在甲队修了5天后由乙队去修,问两队共多少天可以修完?”司有和按题意一步一步写出算式,写一步,说一句,儿子“嗯”一声,写完算式,儿子高高兴兴地往本子上一抄,作业也就完成了。

可是,问题很快就发生了。前几天曾问过的同类习题又不会做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司有和这时才明白:一道题,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孩子没有经过一个思维过程,接受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因而印象不深,记不住,不巩固。所以,应该设法教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

于是,司有和改变了辅导的方式。

比如算术问题,司有和采用反问法,启发孩子思考,由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声不行,要讲出道理来。而提的问题逐渐向计算的结果靠近,以至最后让孩子自己豁然开朗,明白解法,并自己列出算式来。

经过这样不断地训练,培养了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孩子进入初中后,问具体习题的事大大减少了,这与司有和在小学时就注意他们的学习方法、训练解题思路有很大关系。

另外,司有和认为启发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简单地解释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现象也是很重要的。

有一年暑假,儿子司卫东和女儿司晓春都还在上小学。一天下午兄妹俩围着司有和问这问那,突然他们指着墙上一个圆圆的光斑,问:

“爸爸,那是怎么回事?”

“你们说呢?”司有和没有直接回答。

“太阳光反射过去的。”兄妹俩接着说。

“是怎么反射过去的呢?”

两个孩子愣住了。“这个小方桌。”儿子抢了先。他大概是看到太阳光从窗户进来,照在小方桌上。

“不对,桌子是方的,那是圆的。”女儿反驳说。

“五斗橱的镜子是长方形的,那也不是了。”儿子看看屋里,除了小方桌外,只有五斗橱上有太阳光。

女儿就到处找圆的东西。她发现只有妈妈梳头用的镜子是圆的,可它又不在阳光里,于是就犹豫地问:“是这个镜子吗?”儿子一听,伸手碰了碰镜子,墙上的光斑立即动起来。父子三人都笑了。

“那镜子的阳光是从哪儿得来的呢?”两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问司有和。司有和高兴地解释说:照到五斗橱镜子上的阳光,反射到圆镜子上,再反射到墙上,就成了这光斑。边说边用两块镜子做了多次反射的试验。

接着,司有和又拿来一个脸盆,盆里放了一枚5分硬币。

然后让孩子向后退,一直退到刚刚看不见硬币的地方。这时按住硬币向脸盆里倒水。水一满,兄妹俩就说:“看见了,又看见了。”司有和又告诉他俩,这是光线折射的结果,并趁机介绍了一些光学知识。兄妹俩顿时对光学产生了兴趣。于是,司有和告诉他们:“你们好好学习,将来进了中学就可以学到这些内容了。”

专家感言:

在家庭教育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孩子思索、动脑筋。

如果只满足于有问必答或只满足于找到是“圆镜子”反射现象,不做硬币试验,就不知道折射。

6、培养自觉性:孩子自觉才能上进

自觉性是一种意志品质。自觉,就是不需别人督促,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司有和曾说,自觉,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作用很大。少年大学生并不神秘,在同龄的孩子中,别人在玩耍、消磨时间时,他们却自觉地去学习文化知识了。

如今的孩子,潜在的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大,只是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使智力发展出现了不同。这里的非智力因素,首要的一条就是自觉。一个班级中,自觉性强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明显地上升。少年大学生在同龄儿童中脱颖而出的秘诀就是自觉性。他们之所以超常,无非是在别的孩子玩耍的时候,他们自觉地提前学了一点知识,并无其他奥秘。

司有和说,要培养自觉性,方法自然有许多,但是有一个原则是共同的,就是在纠正不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培养自觉性。

家长们可以在纠正盲从中培养自觉性。盲从,就是盲目地受他人的暗示和影响,是孩子意志力不高的表现,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纠正了盲从,就是提高了自觉性。有的孩子做作业喜欢对答案,只要一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别人的不同,就认为是自己错了,并马上按别人答案改,有时反而改错了,这就是盲从。

这种盲从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父母不适当的家庭辅导造成的。平时,父母检查孩子的作业,一旦发现错处,马上就给指出来,甚至连答案也说出来:“真笨!这道题应该等于15,你怎么等于18呢?”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想,反正有爸爸妈妈把关,完成作业马虎,做完了事。爸爸妈妈让怎么改就怎么改,孩子成了“写”作业的机器,根本不动脑筋。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孩子自己就不敢或不会判断答案正确与否,只能是人云亦云,以至照抄了。

司有和认为,要纠正盲从,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培养。每次作业要求孩子自己检查,家长发现错误也不要具体点出,只说有、或说有几处,让孩子自己去找。甚至没有错,也故意说有,锻炼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让孩子敢于否定家长的意见。能达到这一层次,应该说盲从就纠正了。

不过,有些行为也不是盲从,但也确实是不自觉行为。比如,孩子答应做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不去做了。这不是盲从,但属于不自觉行为。要纠正这种不自觉行为,司有和认为“狠抓初犯”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当孩子在某个问题上第一次出现不自觉行为时,家长应抓住不放,因为这时这种不自觉行为往往是偶然发生的,还未形成稳定的意志品质,若能及时教育,就容易纠正。

司有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做的,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儿子和女儿上初中的时候,省广播电台每天中午广播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将两个孩子吸引住了。但是,孩子以前因为不习惯睡午觉,所以都是在中午做作业,晚上则早点休息。现在如果中午听评书广播,作业就挤到晚上,就会影响休息。因此,司有和和他们商量:是不是中午不听,如果想听改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电台重播时收听,两个孩子也都同意了。

可是,有一天中午,司有和和爱人外出有事,回来时,还没进门,就听见屋里的收音机正响着刘兰芳的声音:“小南蛮,哪里走……”

司有和一敲门,孩子赶紧先关上收音机,然后才来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