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有和感到孩子在中午听广播这件事上自觉性差,虽然是初犯,但必须抓住不放。不过,司有和并没有骂他们,更没有打他们,也没有大声斥责他们,而是坐到孩子的面前讲起道理来。从自觉的重要性讲到自觉的作用;从少年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故事讲到自己自觉地工作;从今天你是个孩子,只有不用父母督促,自觉地学习,讲到将来在工作中,才能不用领导管。最后,讲得孩子难过地低下头。
“爸爸,你别讲了,我保证以后中午不听广播了。”
儿子伏在桌上难过地说。
“保证不听了。”女儿也嘟哝了一句。
教育产生了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根本目的。司有和说:
“不是不让你们听《杨家将》,而是说自己决定、同意的事,就要自觉地去执行,不论干什么事都应当如此。”
这次及时的教育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兄妹俩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后来,家里买了电视机,除了约定好的时间或节目之外,兄妹俩都自觉地不去看电视。有一年暑假,他外出讲学回来,爱人告诉他说:“有一天让东子来看电视,我说爸爸不在家,东子说,’我应该自觉,不管爸爸在不在家‘”。
许多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不好管”、“管不住”,其实不应该去“管”,而应该去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7、稳定情绪:让孩子的情绪积极而稳定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能力高低与否,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情绪。司有和认为,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关系密切。积极而稳定的情绪是鼓舞孩子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习进步的保证。情绪容易波动的孩子,其学习兴趣也不稳定,且学习自信心不足。因此,家长要运用恰当方法来稳定孩子的情绪。
怎样稳定孩子的情绪呢?司有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脱离情境法:及时地将孩子带离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
(2)满足需求法: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
(3)促其自慰法:引导孩子多角度认识问题,使孩子能自找宽慰,稳定情绪。
司有和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就是这么做的。
1986年6月底,离高考只有几天了,儿子报考了中科大少年班,正在复习准备。按常人的想法,这个时候的孩子能不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吗”?
可是,一天晚上,儿子走到他跟前,说:
“爸爸,今天夜里我想看电视。”
司有和听后,不觉一愣。心里想:“都什么时候了,还要看电视?”不过,司有和没有说出来,稍微迟疑了一下,司有和问他:
“什么电视?”
“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看来儿子早就打听清楚了。
“什么时间?”
“夜里三点。”
司有和一听,心中又一惊,“夜里三点钟起来看电视?这哪像是几天后要参加高考?”不过,司有和还是没有阻拦,说:
“行。不过,爸爸三点钟醒不了,你把电视机搬到你屋里去,到时候自己起来看就是了。”
儿子高高兴兴地把电视机搬了过去……这件事司有和就是根据“满足需求法”来处理的。孩子喜欢看足球赛,是他的兴趣。他既然提出来要看,一定是很喜欢。如果不让他看,他就一定不高兴,不高兴就肯定要影响考试的情绪。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一定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应考情绪。因此,这时候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能拒绝。相反,答应让他看电视,晚上少睡两个小时,上午再多休息两个小时就补回来了。而他看过电视后也就放心了,不会再有什么悬念,也就不会影响应考情绪了。
到了高考时,司有和更加注意孩子的心理。
儿子参加高考时,司有和也送他去。每场考试结束时,都细心地观察他的神情。
第一场语文考过后,一出考场儿子就说:“我的汉语拼音可能没有写对。”
“考过就算了,错了就错了,不要再想它。”司有和安慰他,“走,我们上饭馆去吃饭。”于是,司有和领着儿子到马路上散步去了。
司有和带着儿子欣赏着街景,全然不像是一名高考生和他的家长。司有和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尤其是对答案,是大型考试最忌讳的事,对参加考试的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对答案的结果直接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司有和这样做的方法就是“脱离情境法”,把孩子尽快带离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的现场(对答案现场)。
下午是考化学。儿子紧锁着眉头走出考场。司有和知道可能出师不利,同样没有问他考得如何,只是很平静地问:
“怎么样,有些紧张吗?”
“是的。卷子在手里翻来翻去,好像都会做,可又觉得都不会做。”儿子懊丧地看着司有和。
“考砸了也没关系。”司有和设法安慰孩子,“这种紧张的心情是你自己造成的,是盲目的。你想想,你紧张什么呢?担心考不取?担心爸爸妈妈批评你?担心你的同学笑话你?都不会。不就是换了个教室做考场,换了个不认识的老师来监考,其他和平时在学校内考试有什么两样呢?
既然没有区别又何必紧张呢?”
这时耳边传来旁边几个考生对答案的说话声,儿子停下脚步想听听。司有和就对他说:“不要对答案。对了,也没什么好高兴的;错了,也已经错了,知道得早只会对下面科目的考试有影响。”
儿子听了一摆手,说:“好,不想它了。”
司有和这样安慰儿子,是怕他因化学考试失利的情绪而影响后两天的考试,用的方法就是“促其自慰法”。
8、塑造性格:优良的性格有助于孩子成才
司有和认为,性格作为人对现实的一种态度、情绪的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和品质来说,它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性格特征往往影响着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倾向。
然而许多家长不太注意这件事,总是觉得孩子还小,性格上的好坏,无关大局。事实并不是这样,常听有的家长说:“我那孩子太犟了,家庭教育根本无法进行。”也听过有的家长说:
“我的孩子性格懦弱,胆子小,虽说听话,可是学习成绩并不好。”这两位家长的话,其实已经把学习和性格相联系了,只是前者没找到教育方法,后者没明白性格与学习到底有什么关系。
司有和介绍说,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大学生中,他们几乎人人都具有自信、坚强、乐观、百折不挠的性格。曾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做过心理测试,测试题目中有一条:“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认为这一条符合或比较符合自己性格的占76、2%,可见强烈进取、持之以恒是少年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教授和他的学生柯克斯博士曾对1450-1850年400年间出现的301位伟大人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在青少年时代,都具有坚强自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特征。
坚强自主的性格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养成这种性格,甚至已经有了自卑、孤僻、懦弱或冲动的不良性格,应该怎么办呢?
司有和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优良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不良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重塑。通过重塑,帮助孩子形成优良的性格。
不过,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一用就灵”的办法。司有和介绍了几条原则可供家长们塑造孩子性格时参考。
(1)家长和孩子要确立重塑性格的信心
孩子现有的性格是否属于不良性格,家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双方认识应该一致。既然都认为已有的性格不好,应当重塑,就不必灰心丧气,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家长和孩子都应确立起建立坚强自主性格的信心。
(2)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分析也就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容易产生高傲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自卑的性格。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
(3)指导孩子从良好性格认同入手,决心重塑自己的性格
所谓“认同”,是指认定自己和某一对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过程。性格认同,就是认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样,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优秀学生的故事,可以讲述孩子身边的优秀学生的故事,还可以将孩子和具有优良性格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学习、读书、画画、弹琴等,激发孩子向优良性格认同,达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专家感言:
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很重要。只要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耐心引导,就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9、理解孩子:善于与孩子心灵沟通
许多父母都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不听父母的话,甚至还和父母对着干。司有和认为,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本身有问题。父母想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必须首先理解孩子。
在一次教子经验交流会上,司有和曾说,现在家长碰到一起,只要一谈起子女的事,都是满肚子的苦衷。许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是望子成龙,因而倍加宠爱。但是时间不长,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感激爸爸妈妈的好意或苦心。于是恨铁不成钢,在失望阴影的笼罩下向孩子施加压力、恐吓、威胁、打骂现象不断发生,最后似乎有所发觉,孩子不是那块料,无可救药,终于一怒之下,随他去吧!
与这种心情相适应,这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起初是诱导,接着是惩罚,最后是放任。可是这些家长们总是埋怨孩子不争气,却很少反省自己。
司有和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家长的失败是由于孩子不理解他们的好意,才没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孩子们为什么没有理解父母的好意呢?司有和说,寻根究底,还是父母不理解孩子,是父母提出的要求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换句话说,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必须首先理解孩子。
比如,司有和同孩子们谈话,总是简短、亲切,总是让孩子也有机会说话,而不是长篇大论,一人独白,说个不停。有时孩子一时没接上话头,也要等一等,让孩子说完后才接下去讲,而孩子正在说话时,司有和从不打断孩子的讲话。
司有和同孩子讲话都是用商量的口吻,不用命令的口气说话。比如,让孩子去买斤盐,总是说:“东子,你去买斤盐,好不好?”如果孩子确实有事,不能去,司有和就自己去买。
教子智慧:即使父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司有和也不提高嗓门去大声斥责孩子,而要暂时回避争论,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孩子们讲清楚。
除了注意谈话方式之外,司有和还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
司有和经常要写一点科普作品。于是,司有和就经常让两个孩子做第一个读者。这样,一方面可以问孩子们看懂没有,如果孩子看懂了就可以发表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检查作品有没有错误。孩子指出错误后,立即改正,不仅保证了作品的科学性,而且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有效的方法。
儿子曾指出过司有和把铀的原子序数92误写为原子量的错误,女儿曾指出过司有和把南极洲的最低气温-88℃写成-90℃的错误。司有和表扬了他们。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表现出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自主性。这时的孩子们是不喜欢家长们还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强烈要求自作主张、自作安排,尤其是男孩表现更为突出。这个时候,父母的打骂、毫无道理的斥责、不容分说的批评,只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感。久而久之,父子之间就会越来越对立,以至家庭教育不见效果,或者孩子会养成一种无可挽回的懦弱性格。
要避免这一点也不难,司有和曾说,来个“返老还童”就可以了。
所谓“返老还童”,就是换位思考。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对待,这样就可以和孩子说到一块了。
司有和认为,父子之间要互相理解,而且家长们不应当强调孩子如何理解父母,而父母倒应当要求自己去理解孩子。真正的理解,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家教名家名言
我们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应该是具体、生动的,不要讲些泛泛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那对于一般儿童来说,难以理解,效果不好。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周围环境,巧妙地与理想、生活、就业结合起来,为孩子树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美〕斯托娜夫人
孩子在参与某项“活动”中,哪怕取得的是一点微小的成绩,中肯而积极的评价也会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孩子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但还有一些微小的不足,这时,简单而粗暴的批评会使孩子失去未来可以得到的成功和喜悦。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都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
对参与某项“活动”的孩子的评价,不要强求一律,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水平的孩子在“活动”
中取得的成绩。
--〔俄〕苏霍姆林斯基
什么是自学能力?就是依靠自己或者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进行独立而有效的学习。或者说,就是依靠自己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或经过一定的训练培养后才具备的。
--叶圣陶
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从本质上讲就是千方百计地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直接需要。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直接兴趣。因为,目标、动机、兴趣是相互贯通、相互迁移的。
--陈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