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应对危机:中小企业的28招
12007400000005

第5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1)

就像是遭遇了飓风的袭击,中小企业曾经固守、曾经奋争的经营阵地上,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倒下了不少壮烈的勇士,留下了一片惊心的狼藉。不少企业资金几近枯竭,市场大多失守,订单日益稀少,人才相继流失。于是乎有人戏言:如今的中小企业,活着比死去更累、更难。

然而,就在一片犹豫、徬徨、失望之中,我们却仍然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斗士:咬牙坚持下去,生存就是胜利,活着就有出路。

第5招生存下来就是胜利

陷入困局的中小企业,聪明的选择就是活下来、坚持下去。就在不少中小企业挥手向市场告别之际,仍有许多在严寒中傲然挺立的企业,在用一股勇气、一种精神昭示人们:“剩”者为王,坚持就能突围,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5招生存下来就是胜利面对危机,生存下来就是胜利

一场波及全球的充满激荡变化和危机四伏的金融风暴,凸显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弱不经风和渺小无奈,不少企业在动荡面前毫无还手之力,毫无选择余地。千万个企业不约而同陷入生与死的困局之中,令人猝不及防,显得触目惊心。不但中小企业难以抵挡寒流,就连财大气粗的大中企业也是无法自保:中天置业、长河地产已经停业,其破产速度之快远远超越了他们崛起的“神速”.号称“中国规模最大、网点最多”的中介公司--创辉租售集团,在珠三角7个主要城市和上海、武汉的门店纷纷关闭。截止到2009年2月,北京规模最大的房产中介中大恒基在北京的店面已经从2007年的400家减少到不到200家,中原地产也关闭20%的店面。

只有好好活着,企业才能创造利润,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让全体员工与企业共享成功的喜悦。面对停业、破产的事实,企业家的心灵深处被深深触动,他们在反省与反思:这究竟是为什么?企业应当怎么办?

处于危机的困境之中的中小企业,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确保自己能够活着,危机之下,企业的生存高于一切。存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深陷困局的中小企业,首要的选择是保存自己,能够“活”下来,不要成为被大浪冲走的沙子。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减小伤害,最大限度地保证在经济危机中的安全,为未来的重生和崛起进行宝贵的积累。毕竟,能在危机四伏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独善其身的中小企业值得钦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危机下的企业活着,也有不同境界、不同层次的追求,是委屈求全,一味退守忍耐,还是主动出击,以化危为机的魄力与勇气,善于开发危局下的新市场,完善困境中的自我定力,从而突出困围,在风险危机中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肯定,能做到后者的中小企业,必是市场复苏、经济新兴后的行业领军。

“剩”者为王:活下来就有出路

也许不久前,不少企业还雄心勃勃地发出势做行业老大的誓言。然而,当危机真的到来时,豪言却变成了哀鸣。摆在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面前的,是不得不跨的生死门。而如何跨过这道生死门至关重要。

中小企业别无选择,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才是度过危机、突出困局的生存之路。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在市场低迷、银根紧缩等情况下,中小企业撑得很辛苦,但“剩”者为王,只要不成为这场规模浩大的行业洗牌的牺牲者,那么就是一个胜利者。一旦在这场灾难中倒下去,就很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倒下去,就意味着血本无归,甚至背上累累债务,多年的拼杀努力瞬间化为乌有,哪还会有资本与精力卷土重来?况且,一旦被清洗出行业,企业再归市场恐怕也没那么容易了。

因此,当前的中小企业,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生存。为了生存,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企业在困境中存活下来的出路有以下三条:

(1)压缩开支,减少资源消耗

任何企业,在危机时期,减少资源消耗、保持能量才是熬过冬天的必要措施和手段。企业应尽量把摊子铺得小一点儿,不要着急开发新市场。

(2)加速资金回笼,获取生存资本

除了保持低消耗,更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生存下来的资本。动员企业全部力量,把企业的存货尽快卖出,以获得资金回笼,为以后从长计议留下转身的余地。尽管这样做,企业利润会降低很多,但生存压倒一切,以小失换大得是值得的。

(3)扩大融资渠道,保持血脉畅通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已到了生存的极限,此时,资金链紧张的中小企业绝不能坐以待毙,而应当积极开源节流,同时借用各方力量,筹措资金,撑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调整自我,在危机中图谋重生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天的全球经济头号强国美国,走向霸主地位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开始的。

1932年,28%的美国人没有任何收入。近一半的美国企业濒临破产。成千上万家企业倒闭,成千上万个美国人无家可归。这场灾难尽管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若回忆起来,美国人至今心有余悸,仍会认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再次陷入了危机之中,并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尽管欧美各国纷纷出手以挽经济颓势,但灾难和危机仍然逐渐波及全球各国,并产生了令人恐慌的严重后果。一些世界500强企业都不得不屈服于困局的压迫,并申请政府伸出援手保护,数不清的中小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死在了沙滩上。

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应对危机的积极主动的精神。调整好自我,就可以获得新生。但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一些曾被认为十分危险而难逃一劫的企业却安全躲过了浪潮袭击,在危机中获得了成功,他们获得成功正是源于他们对于危机和机遇的正确认识。

有关专家和高明的企业家指出:面对危机,一定要积极地自我调整,在调整中图谋新生,图谋未来的发展。

(1)积极地寻找新的出路

危机的到来不能成为畏惧与投降的借口。当危机成为经营环境时,危机已经是经营的条件而非制约因素。在任何危机中都有企业获得巨大的成功,当危机成为必须面对的经营环境时,企业只能去寻找新出路。危机让企业乘机进行自我调整。通过改变原有的战略策略,整合现有的资源,强化企业的队伍,而获得增长的动力之源。这是企业直面危机并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2)在危机中实现转身

危机并不都是有害的。当市场环境很好时,企业对自身的要求都普遍放松,人们也会很浮躁,而当危机来临时,人们开始愿意认真探讨解决市场风险,思考危机中经营与管理的对策,这往往是企业自我升级和转型的最佳时机。通过危机的处理使中小企业引发自身的转变。

企业可以在危机中获得增长的良机,而且已经有太多的企业用实际业绩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谋求增长是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它就不受危机的影响,不受环境的制约。所以企业经营者只要能够激发出增长的信念,并和成员达成共识,增长就可以成为必然,特别是度过危机之后的企业其增长将更为迅速。

(3)把危机变成企业发展机遇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长期都处在一个稳定增长、经济繁荣的环境中。虽然我们也遭遇了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的网络经济危机,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环境和发展路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此,这次危机的到来,为企业补上了一堂必修课:危机和发展是一对孪生兄弟,危机让市场富有变化,而变化正是发展的机遇。希望中国企业能够从中获得经验。

总结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史,只有经历过危机的洗礼并学会自我调整、自我防御、自我升级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基础更坚定,步伐更稳定,速度更合理。因为这是特殊时期、特殊手段造就的成功,因为,这是企业在艰难蜕变中得到升华的回报。从这一点说,中国的中小企业应当感谢这场经济危机的到来。明天的全球化市场中,也许会有更多的在这场危机中涅槃重生的中国“凤凰”.

主动出击,采取积极的自救措施

能否在这场危机中活下去而不是被消亡,甚至是在困境中成长,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命题,这是对每个中小企业的考验,也是对企业经营者能力的考核。

进行危机处理时,最为重要的是保证资金链不断裂,尽量缩小地盘、节省开支。但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咬牙坚持下去。事实证明:面对残酷的危机考验,坐以待毙不是良策,除了坚持别无选择。经济危机不会遥遥无期,总有一天会云散日开,中小企业唯有坚持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坚决不能倒下去。当然,坚持不是不作为,而是积极进行危机处理,以保持企业的生命力。

当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生存自救。为此,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1)上下同心,同舟共济

企业经营者、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都要树立与企业同舟共济的生存意识。

企业要“过冬”生存,首先要求企业的经营者树立“过冬”意识。对于企业经营者尤其是决策高层来说,危机时刻首先要保证决策不能失误。尽量减少大型投资,做好销售账款资金的回笼,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支出。同时要做好对基层员工的说服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尽职尽责,保持饱满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团结广大员工。

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比平时更加努力,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以上下一心的努力共渡难关,平安生存。

特别需要指出,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高层管理者在行动中的态度和模范作用很重要。只有高层领导做出表率,全体员工才能真实地感觉到企业的态度与未来的长远发展考虑。

同时,企业应该对有贡献的员工和有利于企业生存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从而达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最终推动企业在“冬季”的道路上顺利前进。

(2)积极主动,力戒消极

在困境下绝不能消极地等待,而是要积极地主动出击。

很多中小企业遭遇经济危机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我冬眠,被动地等待,以停产停业。这是消极的“过冬”办法。正确的“过冬”办法就是在艰难中积蓄力量,在艰难中寻求发展。

一个充满前程和希望的企业,危机之中一定先学会在困难中积累力量,在困难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突破。其实,企业困难的时候,在储备能量过程中,加强内部建设是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的时候,企业员工更容易团结在一起,激发出高昂的斗志。此时要因势引导员工的情绪,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激发员工的斗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从而最终战胜困难。

(3)苦练内功,以图未来

“什么叫成功?像日本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老总任正非如是说。乘着危机困难之时,应当抓紧时机苦练内功。

金融危机紧缩了市场,减缓了企业发展的脚步。此时,有眼光的企业正好可以利用休整的机会,建设和完善企业内部建设。

比如建立一套更完善更科学的规章制度;去掉生产经营环节;简化企业的生产工序和业务流程;对企业员工进行精简;加强骨干的培训等等。

事实证明,危机后留下的员工都是企业未来需要的精英人才。而经过困难洗礼的人才能够成为企业再次腾飞的助推剂。

虽然,市场“严冬”的到来使得不少中小企业步履维艰,处境凶险。然而无论如何,生存都是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只有在三九严寒中傲然立住、坚持活下来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春暖花开之季俏然怒放,争艳群芳。活着就是胜利。

第6招善做减法,把企业“做小”、“做实”

经营企业,多不如专,大不如强。而当企业陷入困局时,虚不如实,加不如减。这场危机让所有企业都深刻领会和真正懂得了:困难时期的企业“做小”、“做实”虽然只是生存的特殊策略,但未来把企业“做大”、“做强”却绝对需要这样的坚实基础。

把企业“做小”:危机之下的生存法宝

把企业做大曾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因为只有把企业做大,才能证明企业的成功和企业家的能力。随着经济危机的袭来,市场的不断变化逼得企业家总结和反思经营中的经验教训。由此发现,大并不代表“强”,“大”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企业的壮大,只说明了它在过去的经营中或者走对了路子,或者用尽了力气,甚至撞上了好运。往往企业扩大之后,问题便会接踵而来,管理上的,经营上的,市场上的等等。这次危机中倒下的许多企业究其根源,一味扩张做大是其致命要因之一。

企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从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员工数量、生产量、销售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并不能完整地判断一个企业的实力。有许多大企业,常常在管理模式陷入僵化、经营渠道增多、质量下降,忽略了许多细节的问题暴露之后,逐渐走向了没落。

这次危机带给各个企业的冲击,最终让企业经营者们明白,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小企业也有小企业的优势。

企业无论大小,只有发挥自我优势,始终坚持不断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成长和壮大。海尔是世界500强的企业,但张瑞敏说,我们要把企业做小。这种做小是把海尔的各项工作尤其是那些细小的方面要做得更好。当今社会这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谁不把工作做到更细更强,就注定了他这种粗放的经营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而这种损失如果不及时弥补,便会发展成更大的损失。

危机让所有企业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更注重把企业做小的问题。在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更要以一种做小的态度来处理好当下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把企业“做小”,不光是危机下的权宜之计,也是图谋企业长远发展,应当始终坚持的一种经营理念。真正做到如此的企业,也许表面看并不是发展很快,但越是接触得久,便越是能够发现其内在的精华,越是能够感受到它的价值,这是一种踏实,这种踏实,表现在个体上就是一个人的内涵,表现在群体上还可以是一个企业对一个品牌的不懈经营。总之,这些企业都有这样的特征: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投机取巧的打算,也没有超速增长的奢望,而是很认真地做着最实际的努力。不图形式上、规模上有多大,而是注重细节,勤奋而内敛地经营企业。

因此说,把企业做大是一种气势,一种目标,而把企业做小则是一种内功,一种智慧。

如果再深入地分析一下企业的大与小,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发现--

大企业:规模较大,资金较多,业务条线较多,渠道多,涉及跨行业操作。

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较少,业务单一,多是垂直业务,或者业务仅为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