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术
12040700000014

第14章 探知过失心理背后的心态谜语(3)

弗洛伊德从这个男生简短的回答中读懂了一些信息,在他看来,男生说自己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说明男生此前有过感情方面的经历,而这段感情经历可能给他带来过痛苦。想到这里,弗洛伊德问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之前肯定有过一段令你记忆深刻或者不堪回首的感情经历吧?”

男生点了点头,于是他便将自己和初恋女友的交往,自己用心照顾女友,女友迫于家庭压力和他提出分手,以及分手后他内心的痛苦都告诉了弗洛伊德。之后,弗洛伊德看到男生的眼圈红了,而且他还发出了低沉的叹息声。弗洛伊德认为,当男生和初恋女友交往,并且用心照顾和关爱女友时,男生的这些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感情的真实流露。男生甚至会产生“我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心理特征,他相信“女孩一定会受感动,并决定嫁给自己”。然而,女孩却提出了分手,从而致使男孩极度失落的情绪油然而生。

不管男生愿不愿意接受这个令人心痛的现实,分手确实发生在他的身上了。分手残酷的现实似乎让男生意识到“付出有时不一定有回报”,在这种心理特征的作用下,男生在心理上构筑起了一道防线,因为他知道,这样才是保护自己不受感情伤害唯一的方法。

分析完男生的心理特征后,弗洛伊德用平和的语言开导男生:“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看得出你是个重感情的人。虽然你遭遇到了情感方面的挫折,但正是这些挫折使你快速成长,并磨砺你的心智,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人们在感情面前或许会表现得非常弱小,但同样也可以表现得很强大。只有内心满怀希望,并且不断用行动力去追求梦想的人才是强大的人,而这样的人最终也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其实,弗洛伊德非常提倡有意遗忘--在他看来,现实中每个人并不可能将所有事情记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对于那些让自己产生不愉快经历或者痛苦感受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就应该将其从记忆中永久地抹除掉,即使不能做到完全地抹除,也要有意去遗忘。因为只有有意去遗忘,才能甩掉牵绊心灵的“包袱”,进而以崭新的姿态笑对人生,追求梦想。

正如弗洛伊德对有意遗忘做出的定义那样:“有意遗忘是行为人有意控制自己的意识的心理特征”。行为人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去摆脱那些令他们不堪回首的经历,然后下意识地对其进行遗忘,以便摆脱内心遭受的苦楚和无奈。最终在一种强有力精神的支撑下,抹除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去追求真正的梦想,让心灵之路铺满鲜花。

6.笔误--泄露内心秘密的罪魁祸首

弗洛伊德认为,笔误是一个人被压抑在自身潜意识里的欲望用书写失误的方式表露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口误一样,笔误也是现实中研究一个人心理特征有意义的“精神动作”,更是发现一些人内心深处的秘密的突破口。

弗洛伊德曾不止一次地表示:“笔误这种看似微小的动作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奥秘。当揭开这些奥秘后,不仅可以看懂一个人内心的秘密,还能够看到这个人内心的期待。”其实,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从笔误的细节中就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和判断。

下面来看看这样一件发生在弗洛伊德身边的案例: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50公里的一座精神病院里,弗洛伊德和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弗洛伊德问道。

“我从因斯布鲁克来。”精神病患者冷冷地回答道。

“你能将地名写在纸上吗?”随后,弗洛伊德递给精神病患者一张纸片。当对方写完并递给弗洛伊德的时候,他发现,卡片上写的地名并不是因斯布鲁克,而是克拉根福特。或许精神病患者写错地名这样细微的笔误不会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可这却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在他看来,这名精神病患者的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些秘密。带着这样的疑问,弗洛伊德便开始对这名精神病患者进行分析。他认为,单从精神病患者笔误中就可以看出,因斯布鲁克可能是患者喜欢的一座城市,而克拉根福特或许是让患者记忆犹新却又讨厌的城市。经过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弗洛伊德对患者的研究也终于浮出了水面。原来患者生长在因斯布鲁克,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而克拉根福特是他和女朋友相识相恋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分手的地方。为此,克拉根福特成为让他又爱又恨的城市。可没过多久,他便由于心理不能承受失恋的巨大压力而患上了精神病,其家人不得已才将他送到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虽然当弗洛伊德问精神病患者是哪里人时,他本能的反应首先让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出生地--因斯布鲁克,可此时患者头脑中又快速地闪现出了他和女朋友相恋的城市--克拉根福特。虽然这座城市给他带来过伤痛,但对于他来说却是无法忘记的。因此,他将被压抑在自身潜意识里的欲望用书写失误的方式表露了出来,即出现了纸片上的克拉根福特。

虽然弗洛伊德对精神病患者的分析并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的分析有效解读了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正如弗洛伊德经常对他的学生们所说的那样:“不要忽视笔误这个细微的动作,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另一面,也是这个人内心的期待。”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应该从弗洛伊德对笔误的分析中得到启发,以便顺利地解读对方心理,并准确地找到隐藏在对方内心深处的秘密。

7.孩子们为什么都是“破坏王”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搞破坏,父母总是用“时刻准备着”的精神状态去接受孩子们随时发生的破坏。在父母眼中,孩子的破坏轻则是撕毁纸张或者在墙上胡乱涂鸦,重则可能会砸坏电器等。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做出破坏行为呢?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些场景:

场景一:美国加州的一座别墅内,一个小男孩将厨房冰箱里面的东西全部翻出来之后,不到3岁的他似乎对眼前这个白色的大家伙不感兴趣了,于是又将目光投向另外一个目标:卧室里面的笔记本电脑。其实在很早以前,他就对笔记本侧面一个可以放光碟的黑色物品产生了兴趣,于是他拿着一枚硬币接近笔记本侧面的黑色物品,当他发现有一个按钮后,便用硬币按了一下,只听到咔的一声,黑色物品弹出来一个类似盒子状的东西,他笑了起来,顺手把硬币放到了盒子里。

可以说,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是孩子探索世界最大的动力。弗洛伊德分析后认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似乎对自己弄不明白的事情总是抱有高度的好奇心,他们会在心里列出有待弄明白事物的“清单”,比如爸爸的剃须刀、手表,妈妈的口红或者首饰包等。虽然孩子这种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精神不是件坏事,但这些事情的背后总是伴随有不能令人们满意的结果。比如,别墅里的小男孩将硬币放进电脑光驱里可能会毁坏电脑。

其实,无论是孩子将硬币放进光驱,还是将白兰地酒洒在新买的衣服上等,这些事情对于父母的忍耐力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虽然有些父母想发作,但又必须克制自己。因为父母也知道,孩子做出的破坏行为并不是故意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将硬币放进光驱里可能会使电脑出现故障,也不知道父母新买的衣服是多么昂贵。弗洛伊德曾强调说:“在孩子的世界里,对于一切他们没有弄明白的事物都会去探索,父母想要阻止这种探索是不可能的,只能想方设法将孩子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比如,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力或者将贵重物品藏起来等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挪走,并将孩子吸引到适合他们活动的领域中去。”

场景二:客厅里,一家三口正在进行这样的对话--

“你不能再吃糖了,要吃必须明天吃!”妈妈对不到4岁的孩子说。

“已经很晚了,不要再玩毛绒玩具了,上床睡觉!”爸爸对孩子嚷道。

“讨厌,真讨厌!”孩子撅起了嘴,生气地将毛绒玩具丢在地板上,并狠狠地踩了一脚,然后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非常普遍,弗洛伊德从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很多时候,孩子对现实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线,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父母方面过多的拒绝会感到不安,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当孩子遭到父母过多的拒绝后,心理上的愤怒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发脾气就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不满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保持冷静,以免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在弗洛伊德看来,孩子受到父母过多拒绝而发的脾气,是一种“抗议”的方式,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在他们内心深处需要明确“爸爸妈妈还是疼爱我,还是将我视为宝贝的”,因此,孩子发脾气后父母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显然不太恰当。但是,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乱发脾气并不是实施破坏行为的“通行证”,所以当孩子情绪好转之后,父母必须要让其乖乖地将自己摔在地上的毛绒玩具捡起来,并且擦干净。

弗洛伊德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父母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越小,孩子心理上就会产生不悦,发脾气的几率也就越高。因此,父母在拒绝孩子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下孩子的心理感受,并且考虑下是否一定要拒绝孩子。因为有时候,可以换个思维方式或者采用折中的办法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在安抚孩子心理的同时,也就避免了孩子发脾气的几率。

场景三:厨房里,妈妈让四岁的女儿将刚做好的热狗端到餐桌上。装热狗的盘子有些滑,而且比孩子想象中的要重,所以孩子还没有走到餐桌前,盘子就掉在了地板上,热狗也散落一地。妈妈看到后表情严肃了起来,并且大声呵斥孩子。孩子此时不知所措,于是便将厨房里的垃圾桶踢翻,然后大声哭了起来。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后,虽然意识到孩子的心里很难受,但并没有去安慰孩子。

这样的意外对于孩子来说经常会出现,因为他们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要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非要让其做事情的话,拿一个空盘子是否比端一盘子热狗更适合她呢?关键是,即使孩子发生失误后,父母也不要轻易打击孩子,不要说“你真笨,又把事情弄砸了!”或者“哎呀,这点小事怎么都做不好!”当孩子听完这些话后,不仅会感到沮丧,还会引发其破坏行为,就像案例中孩子将垃圾桶踢翻在地那样,这样就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场景四:“哎呀……啊……”从浴室里传来一阵妈妈尖厉的叫声,这声音好像是遭遇到“小强”(蟑螂)袭击那样。爸爸闻声赶过去后,却发现不到三岁的儿子一脸委屈地站在浴缸前面,手里拿着一块滴着水的布。爸爸顺着布看过去才发现,那是老婆刚买回来不久的真丝围巾……事后才得知,充满好奇心的儿子洗完澡后,热心地将妈妈的真丝围巾当抹布去擦浴缸。

有时,孩子会模仿爸爸的行为,像爸爸那样做很多家务活,也渴望像妈妈那样将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等等。虽然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愿意帮忙,但他们却总会给父母带来麻烦。比如,三岁的孩子分不清真丝围巾和抹布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对此,弗洛伊德认为,当出现这种情况后,虽然父母想对孩子大喊大叫,但最好的方法可能是给孩子一个友善的表情,然后从厨房拿出一块真正的抹布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正确地擦拭浴缸。这既可以满足孩子的模仿需求,还可以平息父母即将要爆发的怒火。当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做日常家务的时候,要告诉他们一些不会破坏物品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双方之间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场景五:两岁的小男孩杰克对于玩具狗的“汪汪”声已经没有兴趣了,于是他突发奇想,将玩具狗放进了装满水的菜盆里。结果可想而知,玩具狗再也发不出“汪汪”的声音了。当杰克的妈妈看到浑身湿漉漉的玩具狗后,第一个反应就是玩具狗完全坏掉了,她为此非常生气,因为这个狗买了不到半年,而且价格高达99美元。虽然很生气,但她知道,让孩子理解玩具狗的价值以及其中的科技含量显然不太现实,于是她不舍地将玩具狗放进了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