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术
12040700000015

第15章 探知过失心理背后的心态谜语(4)

其实,在给孩子选玩具的时候,一定要选和他们的年龄相匹配的,玩具既要足够结实,又要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并且还要告诉他们爱护玩具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把一个木制的玩偶从高处扔下来时,就要告诉他们玩具坏了就不会有新的玩具出现。有时候,孩子拥有的玩具多了,他们可能不会集中精力去探寻玩具该怎么玩,以及如何爱护等。在他们看来,即使玩具坏了,还会有其他玩具等着他们,或者爸爸妈妈还会给他们买,以致玩具被破坏掉孩子也不会在意。

场景六:客厅里一个小女孩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着积木,她的技术非常好,已经搭到第十层了。为此她非常兴奋,大声对坐在一旁看书的妈妈说道:“妈妈,我的积木已经搭到第十层了,快来看看!”虽然妈妈听到了孩子的声音,但她并没有转过身去看积木,仍然坐在椅子上看书。

过了一会儿,小女孩再次喊道:“妈妈,妈妈!”可妈妈仍旧看着自己手中的书。看到这里,小女孩迅速跑到离妈妈一米远的阳台前,将手伸向了正在开放的水仙花旁边,并抓下一朵花,因为此前妈妈告诉过她不能去抓花,也知道妈妈这下会着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她的关注和日常吃喝同样重要,假如孩子在父母面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他们就会采取破坏行动,即使孩子明知道自己的破坏行为会被父母责骂,但还是要引起父母对他们的重视。最终小女孩的妈妈只能放下手中的书,并且以水仙花被抓落为代价,来看孩子搭建的积木。其实,这就需要父母认真反思,看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在孩子需要得到关注时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注。

弗洛伊德研究认为,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非常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随着他们感知能力的提高,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欲望也不断增强,不愿意看到自己被别人“冷落”。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并没有读懂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就可以相安无事。其实不然,仅仅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精神方面给予他们足够的满足。有些时候,孩子要求父母给他们讲个故事,或者陪他们坐一会,父母却说没有时间,甚至以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而此时,一旦孩子渴望被关注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以大声哭闹、破坏物品等方式表达内心的不满,以此吸引父母的注意。

而为了避免孩子成为“破坏王”,父母就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为了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父母应该耐心地听取孩子的倾诉,并最大限度地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其感觉到他在父母心里占有一定的位置。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不会胡乱地破坏物品。

其次,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让彼此间拉近距离。很多时候,孩子喜欢玩各种玩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在玩的同时,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心他们的。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会感到被重视,同时也就会降低破坏物品的几率。

最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互动。也就是说,父母要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通过给孩子分配一些简单、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和他们互动时产生的满足之情,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还能极大地降低孩子出现破坏行为的概率。

从弗洛伊德的研究和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具有“破坏王”的事实已经存在,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但可以从源头上对孩子的破坏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即关注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破坏小恶魔”变成“乖乖小天使”。

8.衣食无忧的美丽女郎为什么会化妆成老人抢银行

每当人们看完美国犯罪喜剧电影《千面佳人》的时候,都不禁会捧腹大笑。电影讲述了一个美丽女郎嫁给银行家后,做出了很多令人不解的事情。比如,在自己举办的宴会上偷来宾漂亮的首饰,而她只想过过瘾后便物归原主,可她发现,丢了首饰的来宾似乎并不担心。后来,她才知道来宾为首饰买了保险,丢了会由保险公司赔偿,因此美丽女郎非常苦闷,甚至还找心理学家咨询,可仍然没能解决自身的问题。

再比如,她的丈夫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她,为了能得到丈夫的关心和关注,她竟然化妆成老人的模样拿着玩具手枪去抢劫丈夫开的银行。本以为这样能够引起丈夫的关心,可丈夫依然和以前一样。最后,她将抢劫银行的事情告诉了大家,大家都以为她在开玩笑,因此没人相信她。无奈之下,她又策划了一场抢劫银行的闹剧。这一次,大家终于相信了她,而到这时,她的丈夫才意识到此前对妻子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

欣赏完电影以后,人们应该进行思考:为什么美丽女郎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会去抢劫银行呢?她这样做究竟算不算心理异常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美丽女郎的心理谈不上异常,她所作出的行为无非就是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她的丈夫。那么,她为何不采用其他方法,非要采用抢银行的方式得到丈夫的关注呢?

很早以前,弗洛伊德通过研究就发现,当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需求时,会将内心的真实感受告诉对方,以便得到对方的关注。但对方并没有理会到这个人的心理需求,没有真正关注他,这样就会让其心理产生失落。在此后的过程中,这个人再次将自身的心理需求告诉给另外一个人,然而其心理需求仍然没有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无奈、失落之情便油然而生。而这一切就为此后这个人做出的过失行为埋下了隐患。

在弗洛伊德看来,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心理需求告诉给亲密的人后,如果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关注或者同情的话,这个人的心理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进而想出一些让别人关注自己的办法和策略。电影里美丽女郎的表现就体现了这一点,虽然她嫁给了银行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同样需要精神方面的享受,也就是希望丈夫能抽出时间多陪陪她,甚至有时间陪她吃一顿饭。可这一切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个梦想而已。虽然她此前和丈夫谈起过这个问题,但丈夫并没有做出行动。这样,她就会更加寂寞,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最后化妆成老人去抢劫银行了。

按照常理来看,很多人或许不太理解美丽女郎的这一行为,认为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发生。其实不然,弗洛伊德从多年来的研究经验中得知,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是很高,但不能排除事情发生的概率。他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现实中或许人们很难想象到某一件事情的发生,认为事情的发生有悖于常理,但从心理学上来看,当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做出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而且其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要让人们注意到她(他)。”

很显然,电影中的美丽女郎化妆成老人的模样对银行进行抢劫,目的就是想吸引别人的眼球。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她的心理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阶段。此时,美丽女郎非常享受抢劫银行的过程,并且她还大胆地将这个事实告诉给其他人。本以为这样的壮举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别人的眼球,并得到丈夫的关注,可结果却令她倍感失望--没人相信她抢劫了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心理受到了冲击,就萌生出了继续实施抢劫银行的计划。因为她坚信,自己做出的疯狂举动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关注。为此,她又策划了一场抢银行的闹剧。

让美丽女郎的心里感到满意的是,第二次策划抢劫银行在吸引到了别人关注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丈夫倍感震惊。即便她要面临外界的批评以及丈夫的指责,她的心理仍然充满了满足感,这是她第二阶段的心理特征。

因此,美丽女郎化妆成老人模样抢劫银行与其说是一种心理异常,还不如说是一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极端行为。而应对这种极端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尽可能多地读懂个体的心理需求,并满足他们。

9.读误既是感觉刺激替代后的产物,也是内心对特定信息的否定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个体在读误的心理场景中,是相互冲突的。”在他看来,读误是因为个体事先在头脑中有了思想准备,然后改变了阅读的内容,加入了个体事先预定好的设想和存在于头脑中许久的观念。

读误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感兴趣或者关心的事情会替代人们不感兴趣的事情。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弗洛伊德身边的一个案例。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弗洛伊德悠闲自在地坐在咖啡厅,翻看着《莱比锡画报》。翻着翻着,他发现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片下面有这样一行字:“在奥德赛举行的隆重婚礼”。当他看完这行字后非常诧异,于是他将画报放好,再次看了起来,经过仔细查看他发现图片下面的字不是“在奥德赛举行的隆重婚礼”,而是“在奥斯奇举行的隆重婚礼”。此时他心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读误呢?这在以前根本没有发生过。后来他经过分析认为,当时他的思绪转到一本名为《音乐幻想的实验研究》上,这本书中的心理学问题是他一直所关注的。这本书的作者预告说,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还要出版《睡梦现象的原理和分析》一书。而在这之前,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早日出版问世。

弗洛伊德在《睡梦现象的原理和分析》一书的前言中读懂了一些心理学推理,即古希腊神话传说主要来源于聆听音乐时产生的幻想,并且和人们的梦幻和痴迷有关,而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奥德赛。

在案例中,弗洛伊德表示,他产生的读误和奥德赛紧密相关,因为他思考着奥德赛的相关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情绪,最终刺激了他内心的感受。这就表明,他出现的读误是受感觉刺激而产生的结果。

很多时候,人的感觉会和敏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弗洛伊德对此的解释是非理性的直觉方式。在他看来,人类的感觉是对情感经验、人生感悟、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社交经验等多种经验集合后产生的一种悟性或灵感。如果一个人缺少人生经验,心里就不会感觉到价值所在,甚至很难存在下去。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经验,所以才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感觉,而这些情感又会时刻干扰着人们的意图。

此外,弗洛伊德还认为,读误是个人内心对某些信息的否定。他认为,一个人在读某种信息的时候,大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当人们读到自己不喜欢的信息时,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抵触心理,并对讨厌的信息进行全盘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读误。可以说,喜好和厌恶是两种重要的情绪,当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或者一方压制于对方时,就会将信息反映在读误中。

布诺伊斯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看书,无意中看到了“血球”两个字,他忽然感觉到再往下看自己的名字或许就会出现。对此,他感到非常不解。虽然他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但这次出现的事情却让他无从解释。按照常理,即使是看错了字,也必定和原来的字在字形或者发音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实际情况是,“布诺伊斯”无论是发音还是字形都与“血球”有着天壤之别。

经过仔细分析后他认为,自身产生错觉的原因在于,“血球”的含义与他对心理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有人曾对他的研究提出过质疑,而“血球”在一些时候和批评的含义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血球”后,就会联想起别人对他的批评,于是便出现了读误。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在一定环境中时,对事物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由于人们存在认知的不同,对一些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就不一样,当一个人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感到厌恶或者否定时,他的潜意识就会告诉他要对信息进行过滤,这样读误就出现了。正如弗洛伊德在一次给学生们的授课中强调的那样,当人们发现一个信息时,由于这些内容激起了他们心里隐藏的防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否定这些信息或者让自己的防御机制不受到损害,就会本能地对信息进行修改,也就是读误。

可以说,从个体对信息否定而产生的读误中可以看出个体存在的心理特征。而这非常适合于日常的广告宣传,因此广告商在做广告时,不妨在事前充分了解人们的感受,尽量避免引起人们对信息的否定,这样才不至于让人们产生读误。另外,从自身对信息产生的否定中,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信息所持的观点或看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筛选。

虽然读误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但大多数人对于它如何出现,以及出现背后的含义却知之甚少,这或许和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不够有关。但作为心理分析领域的权威人士来说,弗洛伊德一直就对读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他不仅弄明白了读误是如何出现的,还分析出了读误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