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勾端螺旋体及流感等。
(1)预防措施
湿温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发现病人,及早隔离。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病人的餐具,用品,粪便的消毒。
及时进行伤寒二联菌苗的预防接种。
(2)治疗方法
湿温表现出的症状有9种,应该依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应急方法。
第一种症状:邪遏卫气恶寒少许,身热不扬,午后热多较甚,头重如裹,身困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为:宣肺化湿。
治疗方药为:霍朴夏苓汤。霍香10克、半夏12克、赤苓12克、厚朴12克、杏仁(打)15克、生薏苡仁24克、蔻仁5克、猪苓9克、泽泻9克、淡豆豉15克,水煎服。
注意事项:该病初期忌用辛温发汗,苦寒攻下,滋阴养液。
第二种症状:邪阻膜原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酸楚,呕逆胀满,苔腻,脉缓。
治法为: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治疗方药为:雷氏宣透膜原法。厚朴9克、槟榔12克、草果仁9克、黄芩12克、甘草6克、霍香9克、半夏12克,水煎服。
第三种症状:湿浊蒙蔽,泌别失司热蒸头胀,呕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饮,苔白腻。
治法为: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治疗方药为:茯苓皮汤冲服苏合香丸(有成药)。茯苓皮24克、生苡仁24克、猪苓12克、大腹皮15克、白通草15克、淡竹叶10克,水煎服。
第四种症状:湿阻肠道,传导失司神识昏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
治法为:宣通气机,清化湿热。
治疗方药为:宣清导浊汤。茯苓24克、猪苓24克、寒水石30克、晚蚕砂20克、皂荚子15克、水煎服,大便通为度。
第五种症状:湿热蕴毒发热口渴,胸闷腹长,肢倦怠,咽肿溲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腻。
治法为:解毒化湿。
治疗方药为:甘露消毒丹。滑石30克、茵陈24克、黄芩12克、石菖蒲12克、川贝10克、木通10克,霍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各9克,水煎服。
第六种症状:湿热中阻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饮,脘痞呕恶,苔黄滑腻,脉濡数。
治法为:苦辛通降。
治疗方药为:王氏连朴饮。
川楝9克、厚朴10克、石菖蒲9克、半夏9克(醋炒)、淡豆豉,栀子各15克,水煎服。
第七种症状:湿热酿痰,蒙闭心窍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为:清热化湿,豁痰开敝。
治疗方药为:菖蒲郁金汤。菖蒲15克、郁金10克、砂山栀12克、连翘10克、木通10克、鲜竹叶15克、丹皮15克、竹沥25克、灯蕊10克,水煎服,另口服玉枢丹3克。
第八种症状:化燥入血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质红降。
治法为:凉血解毒。
治疗方药为: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6克(可用水牛角30克代),赤芍12克、丹皮18克、生地黄24克、白芽根20克、地榆10克、槐花10克,水煎服。
第九种症状:余邪未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身热不退。
治法为: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治疗方药为:五叶芦根汤。霍香6克、薄荷10克、荷叶10克、佩兰叶15克、枇杷叶10克、芦根15克、冬瓜仁18克,水煎服。
3、痢疾的预防与中医治疗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多发于夏秋天节。该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丹溪心法》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传染相似。”
该病往往由于外感湿热暑疫,内伤饮食生冷所致。外感者,暑湿邪毒之邪侵犯肠胃,湿热郁蒸或疫毒弥漫,气血阻滞,与暑湿疫毒相搏,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或疫毒痢,湿热伤于气分者为白痢,伤于血分者为赤痢,气血俱伤为赤白痢。内伤饮者,饮食不节或误食不洁之物,若其人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若湿热内郁不清,阴血受损则成了虚寒痢;若其人平素欲食生冷瓜果,脾胃被伤,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中阳受困,寒湿积滞,壅塞肠中,气血受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之气相搏,化为脓血而成寒湿痢;若治痢过用寒凉,克伐中阳,又易成为虚寒痢。若久痢伤正,胃不纳食,又成为噤口痢,如痢疾迁延,正虚邪恋又可出现时愈时发的休息痢。
(1)预防措施
痢疾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是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瓜果,厚味肥甘,勿食不洁之物。
二是流行季节,坚持每天用洗涤灵洗洁餐具。
三是早发现,早隔离,对病人解便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2)应急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痢疾种类,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①湿热痢该病症状是:下痢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数。
治法为: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治疗方药为:洁古芍药汤加味。黄连9克、黄芩18克、大黄3克、芍药15克、甘草9克、厚朴9克、木香12克、槟榔9克、当归9克、肉桂3克,水煎服。
②疫毒痢该病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壮热烦躁,舌质红降,苔黄燥,脉滑散。
治法为:清热凉血解毒。
治疗方药为: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5克、黄连12克、秦皮10克、黄柏9克、银花20克、黄芩18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地榆12克、贯众12克,水煎服。
③寒湿痢症状是: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为:温化寒湿。
治疗方药为:胃苓汤。厚朴12克、白术12克、苍术12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桂枝9克、陈皮9克,水煎服。
④虚寒痢该病下痢稀薄,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腹冷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为: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治疗方药为:真人养脏汤加味。诃子9克、粟壳9克、肉蔻9克、白术12克、党参24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木香12克、肉桂9克,水煎服。
⑤休息痢该病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倦怠怕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粘液或见赤色,舌淡,苔腻,脉濡缓。
治法为:温中清肠,佐以调气。
治疗方药为:连理汤加味。人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槟榔9克、木香9克、炒枳实18克,水煎服。
(3)注意事项
治疗痢病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痢疾早期,忌用收涩止泻,以免关门留寇,若久痢不止,忌用攻伐之品。
饮食的宜忌与治疗配合至关重要,患者应宜进清淡,禁食荤腥油腻。
4、霍乱的预防与中医治疗霍乱是起病急骤,卒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疾病。因病变起于顷刻之间,挥霍撩乱,故名霍乱。该病传染性极强。
该病多发生于夏秋时节,患者多有贪凉饮冷和食腐馊之物等情况。《千金方?霍乱》说:“若霍乱之为病,皆因饮食,非关鬼神。”明确指出了该病多由饮食生冷不洁所致。然夏令当季,暑湿蒸腾,若调摄失宜,感受暑湿秽浊疫疠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入侵,寒邪秽浊,郁遏中焦,均能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清浊相干,气机逆乱,上吐下泻而成霍乱。因其吐泻交作,津液过量丧失,故在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形成憔悴,目眶下陷,筋脉挛急,手足劂冷等。
该病视患者素体阴阳偏盛,感受秽浊之邪轻重,可分为寒霍乱,热霍乱,干霍乱(又名“绞肠痧”)。
(1)预防措施
霍乱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如下两条:
夏秋天节,注意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不过食生冷,油荤,切勿吃腐馊之食。
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2)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霍乱种类,应采取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①寒霍乱(轻症)该病暴起呕吐下利,初起所下稀粪,继而下利清稀如米泔,臭秽不堪,腹痛或不痛,胸膈痞闷,四肢不温,苔白腻,脉濡弱。
治法为:散寒温中,芳香化浊。
治疗方药为:霍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有成药)。霍香12克、大腹皮9克、紫叶9克,茯苓18克、桔梗9克,陈皮9克、厚朴12克、苍术12克、白芷12克、半夏曲13克、大枣10克,生姜引,水煎服。
②寒霍乱(重症)该病吐泻不止,吐泻物米泔汁,面色苍白,眼眶凹陷,手足厥冷,或头面汗出,筋脉挛急,舌淡,苔白。
治法为: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治疗方药为:附子理中汤。附子18克(先熬),党参30克、白术12克、干姜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仓卒之间,汤药不及,可急用食盐填满脐中,取大艾柱炙之,并用开水冲服行军散(有成品),若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应急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③热霍乱该病吐泻骤作,呕吐如喷,泻下如米泔汁,臭秽难闻,头痛发热,口渴胸闷,心烦,溲短赤,腹中绞痛,甚至转筋,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为:清热化湿,避秽泄浊。
治疗方药为:燃照汤合蚕矢汤。滑石20克(布包煎)、黄芩15克、栀子6克、豆豉9克、半夏15克、厚朴10克、黄连10克、豆卷12克、薏苡仁15克、蚕沙12克、木瓜10克、吴萸4克,水煎服。
该症吐甚,服药艰难,或仓卒之间汤药未备,宜先服玉枢丹(有成药),若手足厥冷,口渴自汗,指甲呈青色,泻处臭恶,六脉皆伏,此为热深厥深,又宜急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2克、石膏24克、大枣8克、沙参24克、半夏12克)切勿误投温燥。
④干霍乱该病卒然腹痛,欲吐不能吐,欲泄不能泄,烦躁闷乱,面色青惨,四肢厥冷。
治法为:先刮痧,针刺十宣、委中散血,然后以辟秽解浊,利气宣壅。
方法:口服玉枢丹(有成药)。
5、痧气的预防与中医治疗痧气又名痧,痧胀,是夏交于秋之时,感受风、暑,寒、湿,尤其是感受疫气秽浊而出现的腹痛闷乱。由于感受邪气的差别和病变部位的不同又有,痧筋、痧块,暑痧、瘟痧、班痧、乌痧、绞肠痧、抽筋痧、吊脚痧等。
该病虽与风、暑、寒、湿相关,但根本原因是感受疫气,秽浊,若人体正气素亏或肠胃素有湿浊,偶触粪土痧秽,暑湿季节,污浊泛多、人体受之,气机逆乱,壅阻经络,遏塞肠胃,故腹痛闷乱,毒阻气分,外可串肌肤,内可陷营血,临床则可分别见到痧气诸症。
(1)预防措施
痧气的预防措施有如下两条:
夏天当令,应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外出游玩、务工或下地劳作,力求避免接触粪土、秽浊、疫气、痧毒。
(2)治疗方法
依据不同的痧气采用不同的应急治疗方法。
①痧筋该病症状是:腹痛闷乱,腿弯及肘弯静脉怒张,呈青紫色。
治法为:先以三棱针刺局部,继以芳香化浊,解毒利湿。
治疗方药为:四妙阿魏饮。苡仁20克、黄柏12克、牛膝12克、苍林10克、苏木12克、灵脂9克、玄胡12克、阿魏5克、木瓜15克,水煎服。
②暑痧该病症状是:恶心呕吐,泻下臭秽,汗出如涌,腹闷痛。
治法为:清暑化湿,调和脾胃。
治疗方药为:薄荷汤。香薷10克、薄荷13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厚朴10克、木通15克,水煎服。
③乌痧该病症状是:周身胀痛难忍,面色黎黑,身有乌斑。
治法为:先以三棱针刺曲池,委中放血,继以清解沙毒,调顺气血。
治疗方药为:阿魏丸。阿魏12克、玄胡12克、苏木12克、灵脂9克、川楝15克、莪术10克、陈皮10克、三棱9克、枳实15克、槟榔10克、降香6克、沉香4克(冲)、姜黄9克、厚朴10克,水煎服。
④红痧该病症状是:肌肤有红豆如麻疹,或腹闷痛呕心。
治法为:先刮痧,后泻痧毒。
治疗方药为:荆芥汤。荆芥12克、防风10克、川芎9克、陈皮9克、连翘12克、青皮9克,水煎服。
⑤癍痧该病症状是:身发紫斑,头晕眼花,恶心呕吐。
治法为:先刮痧放血,继以活血解毒。
治疗方药为:清凉至宝饮。薄荷12克、地骨皮15克、山栀9克、丹皮、玄参、花粉各12克、细辛3克,水煎服。
⑥抽筋痧该病症状是:两足抽筋剧痛,时有腹痛恶闷。
治法为:先在抽筋处放血,继而清解痧毒,调顺气血。
治疗方药为:丁香阿魏丸。灵脂10克、莱菔子12克,山楂、神曲各18克、青皮9克、莪术9克,厚朴、槟榔各12克、砂仁6克,三棱9克、沉香3克(冲)、丁香6克,阿魏、木香各10克、姜黄10克,水煎服。
⑦痧块该病症状是:痧气放痧后,胁下或胸腹有包块,有作痛。
治法为:疏理气血,清凉解毒。
治疗方药为:桃仁香砂饮。桃仁9克、沉香5克、红花10克、砂仁9克,水煎服。
6、小儿夏天热的预防与中医治疗夏天热亦称“暑热症”、“婴儿汗闭性暑热症”、“暑热消渴”,是小儿在夏天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尿多无汗的病症。
小儿脏腑娇嫩,难耐炎热。夏三月暑气当令,小儿感受暑邪,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内伤故发热口渴多饮。若肺津大伤,无以敷布,可少汗或汗闭,汗尿同属阴津,异物同源,所以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必饮水自救,因而形成多尿,多饮,口渴,汗闭。该病初起仅为肺胃气阴两伤,若迁延日久或素体脾肾虚弱,又可现为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症。
(1)预防措施
小儿夏天热的预防措施是:
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居室空气凉爽流通或易地避暑。
早晨煮食银耳粥。
(2)应急治疗方法①暑伤肺胃的治疗方法:
该病症状是:发热持续不退,天气愈热,发热愈甚,口渴引饮,无汗,尿多清长,烦躁,脉数。
治法为:清暑益气。
治疗方药为:王氏清暑益气汤。
西洋参6克、麦冬9克、知母4克、甘草3克、竹叶6克、黄连3克、石斛9克、荷梗4克、西瓜翠衣9克、糯米12克,水煎服。
②上盛下虚的治疗方法该病症状是: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下肢清冷,食欲不振,身热不退,溲清且多,大便稀溏,口渴多饮。
治法为:温下清上。
治疗方药为:温下清上汤。附子5克(先熬)、黄连3克、磁石3克、蛤粉2克,花粉8克、补骨脂4克、复盆子9克、菟丝子9克、桑螵蛸12克、白莲须9克,水煎服。
单验方:蚕茧、红枣、乌梅适量,煎汤饮用。
7、天行赤眼的预防与中医治疗天行赤眼又称“天行赤热”、“暴发火眼”,俗称“红眼病”,以患眼红赤涩痒交作,怕热羞明,胞睑红肿,白睛显著红赤胀痛为特症。该病多为猝感时行病毒,暑火毒疫袭击人体眼部及肝经所致,具有传染性且传染迅速,流行广泛。
该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1)预防措施
天行赤眼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
流行季节,常用消炎眼药水点眼,保持眼部卫生,或用菊花、桑叶、夏枯草煎水代茶。
严禁患者在公共场所游泳。
患者的手帕、洗脸用具、枕套均需隔离和消毒。
医护人员的双手及接触过的医疗器械,要消毒处理。
(2)治疗方法①内治初起用银翘散:银花24克、连翘18克、竹叶12克、荆芥9克、大力子12克、淡豆豉6克、薄荷,甘草各6克、芦根12克,水熬服。
②外治用氢化可的松眼药水和氯霉素眼药水交替滴眼,并用生理盐水洗眼。
四、夏天时令杂病的预防与治疗
夏三月时令杂病,是指与夏天三月之时令气候特点相应而产生的、除温热病之外的各类疾病。
夏三月时令杂病,是一种四季中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性疾病。由于有的杂病不仅可以发生在夏天,它常发生在春天、秋天和冬天,但在夏三月发病率最高,防治夏三月时令杂病,也同样需要发挥中医中药的神力。
1、中暑的预防与中医治疗
中暑是发生在夏天或高温环境下的一种急性病。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正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但在强烈的夏日阳光下照射过久,红外线能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容易发生中暑。若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风、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也容易中暑。另外,如出汗过多,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时补充,水盐代谢发生障碍,也会中暑。身体过度疲劳,体弱多病也是发生中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