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严格控制情绪波动。情绪激动是脑血管意外的主要诱发因素,据文献报道,高血压病患者发展成中风者比正常人高7倍,发展成脑梗塞者较正常人高4倍,因情绪激动而中风者则更多。所以保持情绪稳定,不论遇到何种情志刺激,都要保持心平气和,是防止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更应注意情志调节,不可过于急躁。
三是进行先兆预防。中风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出现,古人在这方面总结了不少经验,李用粹《证治汇补?预防中风》指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因此,中老年人若出现一过性的头晕头昏、视物不清、语言障碍、站立不稳、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予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病情加重,发生中风。
四是注意饮食调节。凡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饮食要以清淡素食为主,每餐不宜过饱,尤其晚餐更宜少食,就寝应在晚餐2~3小时后。平时应注意戒烟戒酒,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如咖啡、浓茶、辣椒等。另外,有些药物也应注意忌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可引起强烈的血管收缩而引起血压升高;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醛固酮等,可致水钠潴留,长期服用可引起恶性高血压;还有哇巴因偶尔引起周围阻力增高,造成高血压,故上述药物均有引起脑溢血的可能,应忌用。
(2)治疗方法①患病后应立即送医院及时抢救
在中风发病的急性期,患者多有意识障碍,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要使患者头部略抬高,稍后仰,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导致脑水肿。同时注意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避免对流风和噪声对患者的刺激。中风病人呼吸道很容易感染,而受凉往往是呼吸道感染的诱因。故应注意保暖,不要使病人受凉。要保持口腔清洁,经常用淡盐水清漱口腔,以防病菌滋生。对不能翻身的病人,要每隔2~3小时为病人翻一次身,以防发生褥疮和肺部感染。若发现患者因长期卧床而致受压部位皮肤发红时,可外敷滑石粉用手揉搓,或外涂白酒用手按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若褥疮已经发生,应保持疮面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②精神调养
中风发病后,多数患者由于瘫痪在床或活动不利、语言障碍等,常悲观沮丧,心中烦躁,此时应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精神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可与之聊天、下棋、读书等,以使患者情绪稳定,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积极致力于疾病的康复。
③防止复发
中风为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痫。据有关资料报道,约有25%~75%的中风病人在2~5年内复发。中风复发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故中风病人应注意休息起居,调养精神及饮食,以防复发。清?沈金鳖《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中指出:“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悬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庶乎可安。”
④饮食调养
中风病人多系中老年人,其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及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因此,中风病人饮食不但要求富于营养,易于消化,而且更宜新鲜清淡。宜多食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芹菜、萝卜、苹果、山楂、西红柿等。上述食品含有大量维生素C,能改善脂类代谢,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而且能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能增加血管的致密性而防止出血。又白菜、芹菜等食品富含纤维素,能增强胃肠蠕动,防止大便干结,对活动能力差的中风病人尤为有益。另外,应适量摄入蛋类及瘦肉等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以增强体质,促进病人康复。还应采取低盐饮食,戒烟戒酒,并忌食动物脂肪,如动物油、奶油、肥肉等。
第五,功能锻炼。中风病人在恢复期进行功能锻炼,是促使瘫痪肢体恢复自主功能、改善语言障碍、降低病残率、防止肌肉挛缩的重要措施。
8、流感的预防与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是冬天常发的传染性疾病。
(1)预防措施
预防流感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冷水擦浴
根据自身体质,秋、冬天节,经常在四肢及胸部洒一些冷水,然后用湿毛巾轻擦全身,这样有助体内血液循环,接着再用热水沐浴全身,以防冬天感冒。
②适当禁食
禁食是指患者在感冒及发烧期间禁止进食任何固体食物,唯一能食用的是清水和冲淡的果汁。但这种禁食不能超过24小时。患者在禁食期间容易发冷,故应多加一些衣服,注意保暖。
③少吃甜食
实验证实,当人体摄入糖分过高的糖果及甜饮料后,会削弱自身免疫功能,对流感等病毒的抵抗能力下降,这种副作用可延续5小时之久。
④补充维生素C和锌片
维生素C虽不能预防感冒,但当你患感冒后,服用适量维生素C和锌片(饮一些热柠檬汁也可以)是有益的。前者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后者能增强抗感染能力,缩短患病时间。
⑤常吃大蒜
大蒜能杀菌消毒,可生食,也可熟吃。对预防感冒有极佳的功效。
⑥热毛巾敷面
将煮沸的水倒入面盆中,把毛巾置于其上方,则能沾满蒸气。然后,掩面在盆上蒸约30分钟,可以消灭病菌。
⑦在口中保持咸味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若要出入公共场所,可以在身上带几颗咸干果,如盐渍橄榄、咸话梅等,一出门马上含一颗在口里,使口中常有一点咸味,能起到杀菌作用。
(2)治疗方法
依据流感病情的不同程度,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初起发热轻,不恶寒或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咽痒、咽痛、咳嗽、口渴、舌微红者,可用银翘散加减:银花15克、连翘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6克(后下)、竹叶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芦根15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大青叶12克煎煮,每天服用一剂。发热较高者可加生石膏30克、炒黄芩10克。
病情较轻者,可选用中成药:复方银黄口服液、双花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等。
对初起高热、恶寒明显、出汗或寒热往来、头痛身痛重者,可服用柴葛解肌汤:柴胡10克、炒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30~45克、葛根12克、天花粉15克、羌活10克、生姜3片。
病轻者,可选用中西成药,如感冒软胶囊、百服宁等。
五、冬天旧病复发的预防
冬天寒风凛冽,雨雪纷飞,大地固冻,江河冰封,草木枯瘦,呈现万物凋零之象,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时常容易导致旧病复发。在这时,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锻炼,并且要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1、肩周炎复发的预防有的人一到寒冷季节便会出现肩部疼痛、怕冷、肩关节僵硬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这些症状说明您已得了肩关节周围炎,也可称“肩周炎”、“漏肩风”。秋冬天节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时期。
目前,用针灸治疗肩周炎较为普遍,一般选压痛点附近的穴位加病变经络的远端穴位效果较好。如用水针疗法,则是以药物进行穴位注射加针灸,还可在针刺的同时加上拔罐治疗,以温经散寒止痛。当然,亦可用理疗、推拿等方法治疗。
(1)注意保暖
对于肩周炎的预防,加强自我保护功能锻炼。配合治疗尤为重要。肩周炎患者要注意局部保暖,夜间睡觉时应掖好被角不使肩部外露,或用干毛巾衬在衣内肩部或自做棉护肩,临睡前也可用热毛巾局部热敷。
(2)加强锻炼
出现关节粘连症状的患者还需做功能锻炼。有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供选择:一是爬墙。面壁而立,身体离墙一拳距离,患肢贴墙,然后以手掌靠墙,手指逐渐往上爬,直到出现肩部疼痛为止;二是外旋锻炼。背靠墙立,患肢肘关节屈曲90度,手握拳向墙内旋转,每天数十下,以不出现疼痛为度。三是体后拉手,双手放体后,用好手拉患手,或用一根一米长棒置于体后,双手掌面互相推挡,可拉开粘连部位。
2、老年性膝痛复发的预防冬天气候寒冷,是老年性膝痛发作及加重的季节。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采取以下方面的防治措施。
(1)睡眠时要保持温暖
上床前最好用热水烫脚30分钟,然后简单、缓慢地进行两膝关节屈伸运动20分钟,膝关节部会有明显舒适之感,关节僵硬也会减轻。
(2)起床前练习跪坐
早晨起床前穿好衣服,可在床上做跪坐运动。跪坐时要保持上身直立,膝关节弯曲。臀部要尽量向下坐,尽可能接触足跟部,以增加膝关节的弯曲范围。
(3)增加肌肉力量
老年性膝痛,大多数的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化,并由此演化成膝关节的骨质增生和肥大,所以宜多做些肌肉活动锻炼。可仰卧床上,患肢直腿抬高15度左右,此时股四头肌收缩,使髌骨被拉紧固定。开始时1次只能持续几十秒至几分钟,逐步争取达到10~15分钟。每日坚持练习2~3次。
(4)高位半蹲锻炼
两膝弯曲10~30度,以膝关节不痛为宜。静蹲不动,两手半举,目视前方,意念专一,心平气和。一般每次10~1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静蹲练习结束后,再做些放松膝部肌肉的运动,如散散步,做些按摩等。
3、慢性鼻炎复发的预防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临床以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鼻涕稀薄、遇寒加重,并伴有头胀不适、咳嗽气短、食欲欠佳为主要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天天气寒冷,冷空气可诱发该病也可使原有病症加重。
该病属中医“鼻窒”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反复伤寒感冒引起。患者多素有肺脾功能不足,体质较弱,外邪犯鼻后,鼻部气机不利,血气运行不畅,而致鼻塞流涕,若日久不愈,使鼻窍气血瘀滞,脉络阻塞而发为鼻窒。
(1)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慢性鼻炎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能够加重及延长病程,所以应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进行干浴或冷水浴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此外,还要增强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平时穿着不要过多。
(2)生活起居调摄
工作及生活环境较差,居住拥挤,空气污浊、粉尘和有毒物质的长期刺激,可以诱发慢性鼻炎。故改善居住条件,注意环境卫生,对防止鼻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六、冬天常用中药及保健品介绍
冬天“寒主收引”,人与自然相应,机体也处于收敛潜藏阶段,代谢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吸收能力增强,所以冬天常用中药的味道浓郁。中医认为,冬天服用中药及保健品应遵循“厚味填精”和“补肾填精益元气”的原则。冬天中药保健应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药物为主,以下介绍一些具体方剂:
1、补气类中药
冬天常用的补气药主要有以下2种。
(1)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心、肺经,炙用可以补中益气,适用于气虚倦怠、少气乏力、心悸心慌之症;生用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疮痈肿痛、咽喉肿痛之症;这可以祛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之症;又有缓急止痛之功,用于缓解脘腹疼痛。
常用量3~10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生甘草30克,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甘草味甘,能助湿壅气,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哎吐者忌服。不可与大戟、芫荽、海藻同用。
久服或剂量过大,可能引起水肿,须注意。
(2)大枣
大枣味甘,微温,入脾、胃经,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气虚倦怠乏力、脏燥等症。大枣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黏液质、维生素A、B、C及矿物质等营养素,可以抗疲劳、抗抑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是食补佳品。
常用量5~15克,或5~10枚,水煎服。
用药示例:
①大枣10枚,甘草9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用于妇女精神忧郁。
②大枣、芹菜根适量,煎汤常服,可用于高胆固醇症。
③将红枣与小米煮粥食,可用于小儿腹泻营养不良。
其他如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等补气药的用法可参阅有关章节。
2.养血类中药
冬天常用的养血药主要有以下4种。
(1)龙眼肉
龙眼肉味甘,性温,入心、脾经,能补气血、益心脾,既能补营血不足,又能补脾胃之气,且无黏腻壅滞之弊病,用于倦怠无力、失眠健忘、头昏心悸等气虚血弱症,是滋补佳品。
常用量3~10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龙眼14个,生姜3片,加水煎服,可用于脾虚泄泻。
龙眼、鸡蛋,炖熟服,可用于产后虚弱,月经不调。
龙眼壳、番石榴5个,切成斜形块,用油炒吃,可用于脾虚崩漏。
(2)阿胶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之功。
为血肉有情之品,药性滋腻,最能补血,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经少经闭、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等证,以及热病伤阴、虚烦不眠、阴虚咳嗽等症。
常用量3~10克,因胶体黏稠,易粘锅或与其他药物粘连,不能与其他药物同煎,也不能直接放在锅中煎煮,应隔水炖,或直接烊化在煎好的药汁中。因用驴皮制成,有腥膻味,服用时可加入黄酒炖烊。
用药示例:
用阿胶、三七、蒲黄炭、川贝、党参等研细粉,口服,可用于支气管扩张。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不宜用。
(3)当归
当归是补血要药。味甘、辛,性温,入肝、心、脾经,功能补血、活血祛淤,调经、润肠通便,用于萎黄、心悸眩晕等血虚症。当归不仅能养血,还能活血,用于月经不调、经停经闭、产后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痈疖肿等症,尤其擅长调经,为妇科调经要药;还能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常用量3~10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当归生药烘干研粉,每次4.5克,每日3次,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当归15克,酒煮,每日1剂,可用于痛经。
当归与生姜、羊肉合用,即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冬天理想的养血祛寒的食疗方。
湿盛脘腹胀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4)地黄
熟地黄为补血填精的要药,味甘,微温,入肝、肾经,补益肝肾,补血填精,用于血虚萎黄、面色不华、眩晕心悸、经少经闭、或病后虚弱、耳鸣耳聋、头目眩晕、腰膝酸软、遗精、盗汗、消瘦乏力、眼目昏糊等症。为冬天滋补佳品。
常用量10~15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各等分,水煎服,可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熟地黄药性滋腻,宜与健脾胃药如陈皮、砂仁等同用,痰湿所致的食欲不振、胀满、苔厚腻者忌用。
其他如白芍、枸杞子等补血药可参阅有关章节服用。
3、温阳类中药
冬天常用的温阳药主要有以下8种。
(1)鹿茸
鹿茸味甘、咸,性温,入肝、肾经,能通督脉、养精血、补肾助阳、强筋骨、止血固带,禀纯阳生发之性,药性温润,适用于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尿频遗尿、虚弱无力、耳鸣耳聋、经血淋漓、带下清稀等症。
常用量0、3~1克,研细吞服,或入丸、散,不入汤剂。
用药示例:
鹿茸15~30克,山药30克,浸酒服,可用于虚弱阳事不举、面色不华、小便频数、饮食不思等症。
(2)肉苁蓉
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入肾与大肠经,滋腻柔润,补而不竣,能补肾助阳、益精血,用于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耳鸣耳聋、不孕等症,还能温润滑肠、润肠通便,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及病后、产后津液不足引起的肠燥便秘。
常用量10~15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