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个人先要养成享受寂寞的习惯,在高寒处享受最大清凉的滋味,那你就差不多可以了解人生了,就可以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也才会拥有洪福厌离心。
顺治,这位大清朝的君主,19岁的时候置皇后和众多后宫佳丽于不顾,偏偏爱上了一位江南总督进献的秦淮名妓董小宛,且爱得刻骨铭心。不幸,两年后董小宛溘然病逝,顺治痛不欲生,三次逃离宫中,最后悄然在五台山出家。
传说这位“痴道人”顺治初到五台山的时候,就窟居在荒芜的善财洞。后来,康熙在五台山一家寺庙发现大殿的山墙上题了一首长诗,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在这首诗中,顺治皇帝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做和尚的料,却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憾事。全诗一气呵成、反讽喻事、诙谐有趣,流露出一种在世的伤怀情绪与看透世俗的超逸,具有浓厚的禅味。
皇帝是人间洪福的顶峰,但是顺治却甘愿舍弃这一切,虽然有情感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顺治更喜欢享受解脱后的那份清福吧!
住在浙东嵊县金溪的胡九韶,家境十分贫苦,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耕种,勉强维持温饱。即便如此,他每天下午还焚香感谢上天又让他享受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全是菜粥,这叫什么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一家大小有吃的有穿的,没有饥寒;家中没有人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洪福平常人很容易感受到,清福则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只有少部分志向高远,有一定修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清福所带来的快乐,修养不高的人是享受不到这种寂静清闲的生活中所蕴藏的那份福分的。
佛·光·小·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因为哪一种学问或事业。
享受生活,不做金钱的仆役
钱不是神,而是仆人。一个人成了金钱的奴隶,生活便会沦为一场廉价的闹剧。
愈病,杭州叶洪五,九岁时,得恶梦,惊寤,呕血满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聪颖,家人皆爱之,多与之钱,已积数千缗。至是,其祖母指钱曰:“病至不起,欲此何为?”尽其所有,买物放生,及钱尽,病遂全愈矣。
——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讲述了一个关于杭州叶洪五的故事,他想要借此说明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一个人不要将钱财看得太重。人人都爱钱,但是当你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钱财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
佛教中有一戒便是手上不能拿金钱,而需十指相合,其中的意思便是教导世人不要让金钱腐蚀了人的内心。要真正做到不爱钱财还真不容易,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唯有如此,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金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的确是很重要,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挣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所以钱不是神,而是仆人,如果一个人成了金钱的奴隶,那么,对他而言,钱多有时候并非是一件好事。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把握和控制金钱,那么,钱越多,对于我们的害处则越大。因此,我们应该要明白,我们必须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要知道,金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富老头,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项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老头隔壁住着靠卖豆腐为生的小两口,他们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富老头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嫉妒,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
金钱并不是唯一能够满足心灵的东西,虽然它能为心灵的满足提供多种手段和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却不能只顾享受金钱而不去享受生活。享受金钱只会让自己日益堕落,而享受生活却能够使自己不断品尝人生的美妙滋味。享受金钱会使自己被金钱的恶魔无情地缠绕,于是自己的生活主题只有“金钱”二字,整天为金钱所困扰,为金钱而难受,为金钱而痛苦,生活便会沦为围绕一张钞票而上演的闹剧;享受生活的人则不在乎自己有多少金钱,多可以过活,少一样可以过活。享受金钱的人最后会被金钱妖魔化,绝对没有好的下场;享受生活的人会感觉到人生是无限美好的,于是越活越有味道。
对待金钱必须要拿得起、放得下,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假如人活着只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和宗旨,那人就成了一种可怜的动物,人将会被自己所制造出来的这种工具捆绑起来,被生活所遗弃。
一个人,心要像明月一样皎洁,要像天空一样澄净。这样才能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人世皆无争,就能心安,就能做一个淡泊的人。
佛·光·小·语
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劫取人财,布施无益。
为金钱而难受,为金钱而痛苦,生活便会沦为围绕一张钞票而上演的闹剧;享受生活的人则不在乎自己有多少金钱,多可以过活,少一样可以过活。
信仰如杖,得知则无所畏惧
登山的人,手中拿根拐杖有所依靠,爬起山来便轻松多了。信仰好比人生的拐杖。
至于为什么会随便呢?那就是由于不能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的缘故。倘若我们能够真正生信,十分决定的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脑袋斫掉,也不肯随便的了!
——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总是把信仰放在生活中很重要的位置,当他听说有人认为“出家人不是人”的时候,便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出家人何以不是人?为什么被人轻慢到这地步?我们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这都由于我们出家人做人太随便的缘故;太随便多了,就闹出这样的话柄来了。至于为什么会随便呢?那就是由于不能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的缘故。倘若我们能够真正深信,十分确定地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脑袋斫掉,也不肯随便的了!以上所说,并不是单单养正院的学僧应该牢记,就是佛教大学的学僧也应该牢记,相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
信仰如杖,登山的人,手中拿根拐杖,有所支柱、依靠,爬起山来,便轻松多了。信仰好比拐杖,能够给我们依靠。人生在世,有时候会感到世路茫茫,没有依靠,甚至遭逢绝路,没有任何的助力,这时即使呼天唤地也于事无补。假如有了信仰作为我们的依靠,仿佛一个举步蹒跚的老人有了一根拐杖,在我们颠簸的人生旅途上,就可以依靠着这根拐杖而走向平坦的大道。
在许多纪念哲学家方东美先生的文章当中,有一篇是这样描写的:方先生平生喜爱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时,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本能的作用下,他拼命地挣扎,但是愈挣扎愈下沉,眼看即将遭到灭顶的危险,这时他平静一想:“我是个哲学家,对于生死应该看得开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样子太难看了。一个哲学家,死也要死得洒脱一点啊!”这样一想,心情轻松了许多,四肢也自然放松,结果,竟然借着水的浮力浮出水面而获得生还。
“信仰就是力量”。对一件事有坚定的信仰,自然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自己有了信心就能产生力量,更何况是对真理建立起信仰!
佛陀在世时,经常在恒河沿岸演说佛法。有一个信者知道了这个好消息,于是走到恒河边上找船,想渡河听佛陀说法,但是总也找不到船只,于是望着滚滚的恒河着急不已。有人就开玩笑地说:“你何不从河上走过去呢!”此人在信仰的驱使下,不顾河水的汹涌,不在水相上起分别心,果然涉水而过,到达了彼岸。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它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即使是惊涛骇浪也阻挡不了,信仰力量的伟大,有时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有信仰的人,当他遇到难忍的痛苦,或者是受到致命的打击时,由于信心的作用,总能克服困厄,再度燃起希望。
实际上,一个人所潜藏的巨大力量绝不仅止于此。只要多努力一点,就可以获取这些能量,就像汽车的加速器一样,只要我们用力踩下去,便会产生巨大的冲力。人也是一样,只是我们多督促自己一些,便会发现自己潜藏着无限能量。我们很少推动自己穿透疲乏的层面,发掘下面隐藏的潜力,而只要真正去推动自己,必会得到惊人的效果。
佛·光·小·语
心有信仰,则无所畏惧。
人生在世,有时候会感到世路茫茫,没有依靠,甚至遭逢绝路,没有任何的助力。假如有了信仰作为我们的依靠,便仿佛一个举步蹒跚的老人有了一根拐杖。
享受孤独,博大致远心宁静
孤独,是人的一种宿命,更是精神优秀者所必然选择的一种命运。
正如在清净佛门修身养性,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品味到生活的大智慧。
尘世中,人们都向往波澜壮阔的生活,因为那样的生活激荡人心,令人心驰神往,但在人生的河流中,更多的则是平静,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一个人慢慢地享受人生。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是孤独无助的,不要害怕,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生给你的最高馈赠,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人生,并且爱它。”当孤独来临时,去体味它、享受它,在欣赏完夏花的绚烂之后,不妨静下心来,品读秋叶的静美。
孤独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孤独时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隔去外面世界的喧闹,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粗糙的手掌爱抚地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正像作家纪伯伦所说的:“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孤独,是人的一种宿命,更是精神优秀者所必然选择的一种命运。
孤独实在是内心一种难得的感受。当你想要躲避它时,表示你已经深深感受到它的存在。虽然它静寂无声,却可以让你更好地透视生活,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前,保持一种洞若观火的清明和远观的睿智。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孤独常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广阔的田野上,在“行人欲断魂”的街头,在幽静的校园里,在深夜黑暗的房间中,你都能隐约感受到孤独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会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之感:冷漠、陌生,好像“站在森林里迟疑不定,未知走向何方”,好像“动物引导着自己”,“感到在众人中比在动物中更加危险”,又好像“独坐在醉醺醺的世人之中”,“哀诉”人间的不公正。总之,常会感到彼此互相猜忌,彼此欺诈,黑暗笼罩着去路,危险隐藏在背后。
保留一点孤独则可以使你“远看”事物,即“远离”事物,对事物“作远景的透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万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你“可以倾诉一切”,“可以诚实、坦率地向万物说话”,“人们彼此开诚布公,开门见山”。这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境界,它能“使事物美丽、诱人,令人渴慕”,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使人生获得意义和价值。
尘世中,无数人眷恋轰轰烈烈,以拜金主义为唯一原则,没头没脑地聚集在一起互相排挤、相互厮杀。而生活的智者却总能以孤独之心看孤独之事,自始至终都保持独立的人格,似流一江春水,任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
这是孤独带来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觉得真实又美丽;它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营造出一种形胜独处的自得和孤高;引导我们去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让我们与潜藏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博大致远的境界。
许多人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感到内心烦躁,不得清闲。其实孤独才是人生中的一种大境界,它是一首诗,一道风景,是那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美丽。
佛·光·小·语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生活的智者总能以孤独之心看孤独之事,自始至终都保持独立的人格,似流一江春水,任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
感恩生活,宽着此心以待人
生活就是这样,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会对你哭……
弘一大师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曾有人给他写了一封慰问信,言辞十分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关怀,而且朋友们还一起签了名,并为他的病情进行祈祷。这一切让都让病中的弘一大师十分感动,以至于很多年后,弘一大师依然常常为此事而感谢他的朋友们。
“感恩”是一个舶来词,“感恩”二字,在《牛津词典》中的注解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感恩是一种认同,是对世间万物的深切认同。感恩更是一种回报。
人是需要懂得知恩图报的,感恩的第一步便是知恩,只有先知恩了,才能去报恩。这也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
当我们身处顺境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拥有感恩之情,然而,真正的感恩并不仅仅限于在顺境的情况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而是在逆境中也同样懂得去感恩。
人们一想起史蒂芬·霍金,眼前就会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走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敬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枷雷病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您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带着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活就是这样,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会对你哭。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受益一生。你会觉得你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也不再在乎得失与成败,在你的眼中只有欢乐,没有忧伤和不幸,这正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心存一颗感恩的心,即使在生命僵死之处,也会有清泉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