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无论你是何等尊贵,或是多么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只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与情怀,而这一切又必将让我们拥有一段丰富而充实的生命历程。
大多数快乐的人都心怀感恩,不知感恩的人是不会快乐的。你期望越多,感恩心就越少。
佛·光·小·语
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无论你是何等尊贵,或是多么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只要常怀感恩的心,就必将让我们拥有一段丰富而充实的生命历程。
简单之美,幸福源于内心简约
幸福与快乐源自于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
弘一大师曾在他的著作中屡次提到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看到简易的话语切不可以为佛法就是如此简易好学,其实,简单的话语里有可能包含着十分深刻的道理。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的追求、许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这其中,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
其实,幸福与快乐源自于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真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他让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辛勤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牧场主人回答道:“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而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大凡简洁而执著的人常有充实的人生。一个人若时常追求复杂而奢侈的生活,则苦难没有尽头,不仅贪欲无度,烦恼缠身,而且日夜不得安宁,心中永无快乐。因为复杂,往往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为奢侈,极有可能断送美好的人生。因为简洁,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乐;因为执著,时时能感觉没有虚度每一天。平凡是人生的主旋律,简洁则是生活的真谛。
有些人,他们活着,却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爱着,他们却不懂怎么诠释爱情;他们满足,因为他们没有奢望生活过多的给予;他们简单,不用在人前掩饰什么。他们也许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然而真正的幸福就属于这么一群简单的人。
佛·光·小·语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一个人若时常追求复杂而奢侈的生活,则苦难没有尽头,不仅贪欲无度,烦恼缠身,而且日夜不得安宁,心中永无快乐。
心怀畏惧,理智常因忌惮生
只有对父母、长辈、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持有高山仰止的畏惧之心,才能有所成就。
有这样一则故事:
寺院中都有不可违背的清规戒律,即便如此,有些和尚还是会屡屡犯戒。
这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方丈守心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
守心法师见学僧们都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一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被做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个人,尤其是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
僧侣们都默默无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把生死置之度外谓之“大无畏”。大无畏精神的确能够体现英雄气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是不能无所畏惧的。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所谓的畏就是敬,人生若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是最有智慧的人,一是最笨的人。圣人教我们要寻求畏惧,“畏天命”,类似于宗教信仰中的“畏”,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但有宗教哲学。“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一定指高官权贵,只有对父母、长辈、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持有高山仰止的畏惧之心,才能有所成就。“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都是读圣人之言,聆听圣人的教诲。
有一家世界知名企业招员工,应征的人非常多,该企业让每个人都仔细填写一份履历表,其中一栏为信仰,而这一项是该公司选拔人才的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这家企业第一轮筛选出局的人便是那些在信仰一栏标注着“我信仰自己”和“绝无”的应聘者。许多人感觉不公平,企业的总经理对此解释说:“当一个人信仰自己,或者坚信自己没有任何信仰时,表明此人对人生、对生活缺乏应有的畏惧之心。这种‘无畏’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人很容易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这种人不是我们想要的。与之相反,一个人即便他填写的是一个普通人的名字,也表明在他心中除了自己还有其他的行为准则在约束他。”
当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人们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才会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听圣人之言,一个如此无知无畏的人不论在何种游戏中,都是最容易犯规出局的。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得有所敬畏。那种对任何事物、任何规则都“无知无畏”乃至“大无畏”的固执心态,是十分可怕的。
佛·光·小·语
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当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才会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智慧如灯,点亮自己的人生
只有拥有生活的智慧才能保证自己活得有创意,才能带来光明的人生。
因佛法是真能:
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恶行,而与以正行。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指出:佛法并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是一种迷信,而是可以解释人生和宇宙智慧的。他之所以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倾注于佛法的研究和弘扬之中,也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能真正地了解佛法,并且从中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精神力量。要知道,破除迷信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这正如我们改正恶行的最好的方法便是行善一样。
现代人拥有丰富的知识,但生活的智慧却很贫乏。因此,许多人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做事,能赚钱,但并不快乐。
苏格拉底说过:“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只有智慧才能保证自己活得有创意,才能带来光明的人生。而弘一法师正是带给了我们这样的智慧。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自己站得起来。道家认为人生三件不朽的事业为立德、立功、立言,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要让自己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同时也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照亮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到好几次。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这番话吸引了,等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并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因为没有灯光,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所以我晚上出来就打着灯笼。”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真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愈发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的时候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还被两个人不小心撞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佛法从它自身独特的视角阐释了对世界的理解与对人生的参悟,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过:人生是苦。时光流逝两千多年,今人和古人面临的人生难题在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在世事艰难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脆弱的心灵常常会被苦和累缠缚。人生中最大的智慧便在于敢于面对人生的现实、正视人生的现实,并运用智慧来实现人生的圆满。
佛经常常拿光明来象征智慧,光明会使人看清楚眼前的形形色色,从而使其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智慧则会使人洞明人生宇宙的真理,会使人的思想正确、行为合理,完成最高的人格,从而达到自由、快乐、解脱的境界,因此,光明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
智慧是照亮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点亮智慧之灯,照亮我们的心灵与人生。
佛·光·小·语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现代人拥有丰富的知识,但生活的智慧却很贫乏。因此,许多人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做事,能赚钱,但不快乐。
§§§第三节 人生如月,笑看阴晴圆缺
没有缺憾,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我们只有在鲜花凋谢的缺憾里,才会更加珍视花朵盛开时的温馨美丽;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绪中,才会更加热爱生命;也只有在泥泞的人生路上,才能留下我们生命坎坷的足迹。
缺憾之魅,圆满人生亦求缺
完美的人生不是拥有一切,而是在不完美与不圆满中学会去珍惜所已经拥有的。
啊!再过一个多月,我的年纪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这个也是份所当然。只有对于养正院诸位同学,相处四年之久,有点不能忘情;我很盼望养正院从此以后能够复兴起来,为全国模范的僧学院。可是我的年纪老了,又没有道德学问,我以后对于养正院,也只可说“爱莫能助”了。
——弘一大师
也许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弘一法师也不例外,他在自己的花甲之年时也同样发出了“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之叹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不完美的感慨。
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正是说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圆满的,因此,人要正视自己的不圆满,不要过度追求圆满。
国王有五个女儿,这五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公主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既往地用发夹妆扮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到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
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于是,五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第二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知道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四个公主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喊: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她们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只有五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
少了一个发夹的五公主披散着一头漂亮的长发,王子不由得看呆了,决定和这个有缘的公主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总是因为全部拥有而幸福,相反却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美丽。人生就像那九十九个发夹,虽然不够完美,却异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为这许多的缺憾而使得未来有了无限的转机,增添了无限的可能性。
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乐章,高低错落才会显得生动而鲜活,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的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其实人生的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乏味无比,会令我们心生厌倦而不懂得珍惜。
何止人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没有缺憾,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亚历山大大帝因为没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欢玩牌者若是只赢不输就会失去打牌的兴趣。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带着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得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们只有在鲜花凋谢的缺憾里,才会更加珍视花朵盛开时的温馨美丽;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绪中,才会更加热爱生命;也只有在泥泞的人生路上,才能留下我们生命坎坷的足迹。
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灯火,我们必须走进最深的黑暗。
人生,永远都是存有缺憾的。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纳许多缺陷的世界。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其为“人世间”。在这个充满缺憾的世间,便有了充满缺憾的人生。因此苏东坡词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有缺憾的人生,使人类有了理想。理想,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或者说,就它的不能实现性而言才是理想。人生有缺憾,我们才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和热情,也只有接受人生的缺憾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完美人生。
上帝是公平的,他不会把所有的幸运降临在一个人身上。有爱情的不一定有金钱,有金钱的不一定有健康,有健康的不一定有快乐。人的弱点总是与优点相伴而生,雷厉风行的男人可能粗率,文静的女孩可能不善交际,体贴的男人可能太过细腻,有主见的女人则多固执。正如苏东坡希望“鲈鱼无骨海棠香”的那种完美,而在现实中恰恰是:鲈鱼鲜美却多骨,海棠娇媚但无香。
面对人生缺憾,清人李密庵主张所谓“半”的人生哲学,日本有一派禅宗书道在挥毫泼墨时总留下几处败笔,都是意在暗示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完美。更有日本东照宫的设计者因为自觉作品太完美,而故意把其中一支梁柱的雕花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