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淡定
12076100000004

第4章 淡定的人生处处是禅

§§§第一节 寻找一颗简单自在的平常心

只有淡定,才能活出生命的质量,

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优雅和精彩。

因为淡定,

所以在困顿的人生旅途上也能前行,

淡定,是人生的大智慧,

拥有淡定便能于简单中活出丰富,

于苍白处增添斑斓的色彩。

◎净土在心中,只要你付出爱,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让一步海阔天空,纷争就少得多。

有一个青年苦于现实生活的郁闷、惆怅,情绪非常低迷,于是便到庙里走一走。他到了寺院,只见寺庙里香客不断。再看香客们的脸,一张张都写满坦然、安详、幸福,他有些迷惑:莫非佛门真乃净地,真能净化众生的心灵?他流连寺院中。

一位在枯树下潜心打坐的佛门老者,让他停下了脚步。走近细看,他被老者那面露慈祥却心纳天下的表情强烈地震撼了——原来一个人能超然物外地活着是多么美好!

他悄然坐在老者身边,向老者谈了他心中的苦痛,然后问:“为什么现代人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老者拈须而笑,说:“我送你一句佛语吧: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青年翻然醒悟。

感悟人生

保持一颗平常心最为重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临危不惧,泰然处之,在平淡中给自己一个动力,在昂扬中留给自己一份淡薄,在匆忙中懂得适时地给心灵一次释放,在喧闹中为自己找一份宁静。

§§§第二节 人生当如淡月清风般来去不觉

◎人生须随,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跺脚。“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出许多青翠的草,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

感悟人生

只要我们拥有一份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就能做到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样来去不觉。

§§§第三节 放大心量,自然宠辱不惊

◎胸襟宽广的人,往往如春风般温煦宽厚,像一只轻松畅游的鱼一样置宠辱于身外。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

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女儿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被送给白隐。此时,白隐的名誉已严重受损,他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这位母亲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隔壁的一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并将孩子带回。白隐仍然是一副淡然表情,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他轻声说:“就是这样吗?”

感悟人生

佛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能把虚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么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虚空一样的广大。无论荣辱悲喜、成败冷暖,只要心量放大,自然能做到风雨无惊。

§§§第四节 让心灵一丝不挂

◎用类似衣物的东西包裹心灵,人的性灵和智慧就会被遮蔽,人就会变得愚昧、颠倒、混乱,看不清生命的本质。

赵州在众僧人的请求下,做了观音院的住持。除禅的一贯主张,他还主张人要抛却妄念,心中明净澄澈,使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里。

这天,在观音院的佛堂上,赵州禅师这样说:“人生就好比明珠握在手里,黑的就显示成黑的,白的就显示成白的,一切心无所碍。老僧我把一根草当作佛祖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作一根草来用,也是心有佛性。不要执著于找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

这时,一个僧人问:“师父说菩提就是烦恼,不知这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求了就是烦恼。”

僧人不解,又问:“怎样才能避免呢?”

赵州禅师知道这弟子的心中已经有了执著和妄念,迷误在语言的障碍中,就大声问道:“为什么要避免?”

是啊,没有烦恼就无须避免了。

没过多久,这个弟子又来到赵州禅师面前。这次他想求证自己的修行如何,就问赵州禅师:“如果能做到心中一丝都不挂,是否就契悟了禅理呢?”

赵州禅师就问他:“不挂什么?”

“不挂一丝。”这个弟子觉得,心中一丝不挂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这时赵州禅师大笑着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在你想着一丝不挂的时候,烦恼丝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你的心头。”

感悟人生

人存活于世间,去掉心灵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规矩所约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是乐事?

§§§第五节 寻回失落已久的灵性

◎一个遗失了生命的灵性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人。

朱慈目居士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感觉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有什么不一样呢?”朱慈目说:“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绝,就是不想持,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说:“这很好啊,表示你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朱慈目说:“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我现在不行了,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疑惑地问:“真心怎么会不见呢?”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静念没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很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它就在你自己的身体中。”朱慈目说:“我为什么不知道呢?”佛光禅师说:“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你而去了。”朱慈目听后,豁然开朗。

感悟人生

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原因就在于虚妄遮蔽了真心。所以,一定要保持内心的纯洁,保持自我的灵性,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第六节 云水随缘,自然收获意想不到的大充实

◎一个人如果想要放旷于天地之间,得先有颗自由飘逸的心,如白云般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心而安。

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那里参禅的时候,始终不能契悟入道。于是,他就辞别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天下大雨,他在途经的一座地藏院休息,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啊?”法眼禅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问:“你对这种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什么感受呢?”法眼禅师回答:“云水随缘。”知客师赞叹说:“云水随缘,这话最逍遥自在了!”法眼禅师听后,如中雷击,对“逍遥自在”四字,当下大悟!

感悟人生

顺其自然,就是静静等待大自然的时机,放心让苍天大地、雨露阳光去滋养。我们若看待自己的命运,像小和尚的师傅对待草籽一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轻松随性,收获意想不到的大充实。

§§§第七节 超然物外,才能清醒地认识人生

◎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将其置之度外,不为外界凡尘之事所烦扰。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慧能。

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神会答:“没从哪里来。”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你把生命带来了吗?”神会答:“带来了。”“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的真相了吧?”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六祖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六祖又打了三下,说:“我打你,痛还是不痛?”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

“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源只有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感悟人生

原来,认清生命的真相,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因为,对于人来说,身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更清醒地认识人生,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八节 悟透吃饭,悟透人生

◎人生如吃饭,看似简单,却有着深远的寓意在里面。

保罗向一位老人请教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老人告诉保罗:“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保罗一时没有领会:“人生像吃饭这么简单?”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就这么简单,只不过用嘴吃饭人人都无师自通,用心吃饭则有一定难度,即使名师指点也未必有几个人能学得会。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吃饭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他这里,却成为一种酷刑。”

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三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地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感悟人生

人生如吃饭,饭要自己吃才能尝出味道,生活也要自己感受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第九节 生活中处处都有禅的影子

◎寓禅于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才能体悟真正的禅趣,生活中处处皆有禅的影子。

自古以来,许多禅师都非常注重在生活中开示弟子。赵州禅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天,几个学僧来向赵州禅师请教禅。第一位学僧说道:“弟子初入禅林,请师父开示!”

赵州禅师反问他道:“你吃粥了没有?”学僧回答道:“吃了!”

赵州禅师开示道:“去食堂洗钵盂去!”第一位学僧听到后有开悟。

第二位学僧也说道:“弟子初入禅林,请求师父开示!”

赵州禅师反问他道:“你来多久了?”学僧回答:“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又问:“你吃过茶没有?”学僧回答道:“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他说:“到客堂报到去!”

第三位学僧已在赵州禅师的观音禅院参学十几年,他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年有余,不曾蒙受老师开示,今日想辞别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惊讶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从你来此禅院,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有一处没有教导你?”学僧听后,用心思考。

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思维则离道远矣。”

学僧开悟,但问道:“如何能保住呢?”赵州禅师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感悟人生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溪水是禅,青山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真正的学禅绝不只是参参禅,念几句经,更在于参悟禅宗道理,在于以慈悲的“行”来实践开悟的“知”。

§§§第十节 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很多人浮躁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羡慕别人看似悠闲的生活,殊不知他们也是别人眼中悠闲的风景。

有一条河隔开了两岸,此岸住着农民,彼岸住着僧人。农民们看到僧人每天无忧无虑,十分羡慕;僧人们看到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搬到对岸去。

终于有一天,农民和僧人达成了协议。于是,农民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过上了农民的日子。

没过多久,成了僧人的农民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农民的生活来。

成了农民的僧人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在心中渴望搬到对岸去。

感悟人生

宁静不是在世外桃源中才有的,宁静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自我的情怀。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环境所动,则一世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