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杨,也有人叫百发百中,形容箭法高超,无往不利。但是这个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如何锻炼出百步穿杨的技巧,而在于在获得了百步穿杨的名声之后,如何能够不被时间湮没,保持自己的能力和声望。俗话说,高处不胜寒,要在声名显赫的地方保持自己长盛不衰,对每一个人都是一项考验。是勇往直前还是学会急流勇退,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画蛇添足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在年末拜祭了祖宗之后,便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
参加拜祭的办事人员不少,大家都出了力,这壶酒如果平均分的话,每个人只能分几滴,根本不够喝。若是让一个人喝,那倒是能喝个痛快。可是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怎样才能分得公平呢?
大家吵吵嚷嚷,一时间很难安静下来。这时候,有个聪明人提了个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又快又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喝。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好,很公平,都同意这样做。
于是,每个人都找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转眼间最先画好了,不但逼真,而且栩栩如生。他很是得意,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不过他回头看看别人,大家都还拿着树枝比来比去,没有画好呢。这个人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既然还有时间,不如让我来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一眨眼,就给自己的蛇填上了四只脚。一边画着,一边还扬扬得意地说:“你们这些庸才啊!画得可是够慢的!你们看看,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看了一眼正在给蛇画脚的人,一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
前一个人惊呆了,问:“你干什么?我先画好了蛇,这壶酒是我的!”
后一个人慢悠悠的说:“你见过蛇么?蛇哪里有脚啊!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添上脚的蛇根本就不是蛇,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前一个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了。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这个画蛇添足的人,不仅骄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别人喝了。有的人办事,总是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而且不合适。给蛇添足的那个人,正是因为做了多余的事,才失掉了到嘴的好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切合实际一点,不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的两扇椭圆形的甲壳晒太阳。在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有一只大鹬鸟,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寻找食物。忽然,它看见了河滩上那只张着甲壳的河蚌。
鹬鸟悄悄地走过去,伸出了它的长嘴巴,猛地啄住了甲壳内的蚌肉。河蚌突然受到了袭击,急忙将坚硬的甲壳闭合,甲壳像把钳子似的紧紧夹住鹬鸟的长嘴巴。鹬鸟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来,河蚌却死死地夹住了鹬鸟的长嘴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相持不下,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会被晒死在这里的,赶快张开甲壳吧!”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就是不张开甲壳,我把你狠狠地夹住,你非憋死在这河滩上。”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死死地纠缠在一起。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有费多大力气,便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屈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募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能买回一匹死马?你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的头尚且要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有能力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果然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随后不久,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昭王又在国中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快乐安逸轻视战争。于是昭王把乐毅当作大将军,和秦国、楚国以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来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人才对于一个人成就大业来说非常重要,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肯定会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非常谦恭地尊重人才,推崇人才,优待人才,才能招来人杰,云集才俊,集思广益,成就伟业。古代的明君无不求贤若渴,燕昭王听从手下的劝告,优待贤才,给自己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枕无忧
春秋时候,齐国有一位叫作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食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可以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作冯谖的人到孟尝君家当门客,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有什么专长!”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仆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冒孟尝君的命令,叫所有欠他钱的人不用还了,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而孟尝君却不知是为其好,反而怪罪了冯谖。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孟尝君笑道:“先生给我买的‘义’,我今天看到了!”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又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便问:“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
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高枕无忧”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孟尝君之所以能做到高枕无忧,还是谋士冯谖的功劳。由于孟尝君赏识了冯谖,最终自己也因此受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们既然决定了相信别人,就不要再抱着怀疑的心态。如果我们放心地去相信这个人,他必然会有所作为来回报你。
孟尝君与公孙戍
孟尝君出访五国,首先到达楚国的郢都,楚王送给他一个象牙床。郢都有一个将领正好值班,须护送象牙床,但他不愿意去,就去拜访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我当班护送象牙床,那象牙床价值千金,只要损伤一点点,我即使卖了妻室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事,愿以先人宝剑为报。”公孙戍不假思索,很痛快地答应了。
于是,公孙戍就去谒见孟尝君,问道:“贤公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
孟尝君点头言是。公孙戍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问:“为什么?”
公孙戍说:“五国之所以都把相印交给您,是听说您在齐国有帮助贫困之士振作腾达,有保全亡国、接续绝世的道义。五国英明的君主,都把国事托付给您,是因为敬重您的道义,羡慕您的廉洁呀!现在您一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巡行至其他小国,他们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希望您千万不可受人之礼。”
孟尝君爽快的答应了。
公孙戍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门,孟尝君又把他叫了回去,问他:“你让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个建议很好。可是你为什么脚步抬得很高,显得意气飞扬,像是有什么令你高兴的事呢?”
公孙戍见隐瞒不了,只得说:“我有三件大喜事,又可以得到一柄宝剑。”
孟尝君不解:“此话怎讲?”
公孙戍说:“您有上百名门客,都不敢劝谏,只有我敢做,这是第一件喜事;您听从了我的劝谏,这是第二喜;我劝谏您从而阻止了您犯过失,这是第三喜。楚国送象牙床,郢都有一个值班的将领不想去,让我阻止这件事,许诺事成之后给我宝剑。”
孟尝君听说了实情,没有恼怒,反而嘉许他说:“很好!你拿到了吗?”
公孙戍说:“没有经您的许可,我没敢拿。”
孟尝君说:“你快点去拿吧!”
这事之后,孟尝君在大门上写道:“谁能传扬我田文的名声,阻止田文的过错,并为自己获取宝物,就马上来劝谏我吧!”
司马光说:“田文是一位真正能采纳别人意见使自己茁壮的人,假定对方说的话是对的,即使他心怀奸诈,我还是要听从。何况对方一片忠心?”《诗经》说:“只管摘芜菁的叶子,只管摘土瓜的叶子,不要管它们的根是什么样子。”田文就有这种风范。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孟尝君的气度令人钦佩,在得知手下为获得宝物而阻止自己后,还能报以宽容并赏识其才能,实在是难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未必可以做到以德报怨,但至少应该做到以直报怨,这才是君子风范。比如朋友做了一次对不起自己的事,我们不应该一棒子打死,而是应该尽量挽回与朋友的关系,如果朋友的所作所为超出了自己的底线,那自己就应该据理力争,用道理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