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动脑有助于萌发孩子的创造力。在精美的玩具攻势面前,为什么不可以让孩子回归自然呢?大人眼中的废弃物,往往就是孩子眼中的宝贝。为什么要用成年人已经形成的观察方式和视野来束缚孩子的成长呢?
其实在这个方面孩子恰恰能成为父母的老师,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想像力和创造力尚在形成的过程中,在他们眼中没有“不可能”,万事皆是可能的。孩子若长期玩精美的玩具,甚至与小伙伴互相攀比,这样反而是用常规来束缚孩子,让他们过早就落入了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对一些源于自然的东西的摆弄和把玩,反而可以让他们跳出常规和平常对玩具的概念,这无疑为家庭和社会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充分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出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
二、家庭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摇蓝
家庭环境,可以加强,也可以抑制孩子的创造力。从家庭的教育开始,从日常的点滴入手,坚持不泄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一定能培养出创造力出色的孩子。
——[日]木村久一
从家庭中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孩子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受到嘲笑或干扰,能自由自在地继续自己的创造活动。
可以说,创造性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在于父母对此如何反应,如何看待。
从孩子的立场来看,当他做了一个全新尝试,完成了一件新奇而独特的工作或成果时,就已是展现了十足的创造力。譬如,在未经师长的指导下,孩子经由自己玩游戏的尝试,将蓝色和红色搅在一起,结果他发现了紫色,对大人而言,这不算什么,但在孩子的眼中,这是一个神奇而又难忘的大成就。
比如,一个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孩子,有一天妈妈非要给她戴上手套,她说:“手套令我的手感到悲伤。”
父母们碰到这种情况往往只会说:“多有意思的感觉。”但心理学家却可能把她的这句话作为孩子创造力的一个例子: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看待。
再比如,做母亲的都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由撒谎而变坏。事实上,有人会说谎,有人不会说谎,都是因人而异。不过,根据心理学的统计,孩子大约在三岁起开始说谎;大概在小学二三年级这种倾向转为强烈。
说谎具有一种将说话及行为分开的能力,也就是说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转换成宛若自己亲身体验的事情。这种无中生有的表现,隐含着无限的创造力。
因此,父母在处理孩子说谎的行为时,不要过于激动,而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就事论事。
环境可以加强也可以抑制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一个对人、地、事物拥有丰富体验的人,能呈现多样化可能性创造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者研究成人的创造力,发现儿童期的家庭影响颇为重要,并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是否尊重儿童。
父母是否信任儿童的能力。
父母是否容许儿童自主尝试以及做决定。
适度的要求练习。
家庭中的评价标准,强调动机、努力、价值、成功等正向经验。
爱迪生是世界着名的发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发明2000多种,人们称他是“发明大王”。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富于幻想和爱动脑筋,特别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爱迪生只上过3年小学,而这三年读书生活,还是在淘气中渡过的,被校长误认为是贪玩而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的母亲最了解儿子的浓厚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趣是不务正业。她专门在地下室里为爱迪生开辟了试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试验,从而使小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激励。12岁那年,他到火车上卖报,但同时又偷偷地在火车上做试验,差点使列车爆炸了,车长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这一耳光,使爱迪生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后来,耳聋的他又当过铁路电报员,继续学习和研究。1862年,他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为此法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头衔,美国总统请他到白宫去表演。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电影、蓄电池,成功地进行了铁道电气化试验。1883年发现了“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此外,他还在矿业、建筑业、化工及军事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发明,被誉为是世界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如果没有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为爱迪生创造的自由环境,尽管爱迪生具有好的天赋,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
为催生孩子的创造力创造条件
我们要从心理需要与生活情境来讨论激发创造力的条件。这些条件,正是父母必须注意安排给孩子的生活情境。如果我们把创造力比喻为种子,那么这些条件就是孕育种子发芽成长的土地。根据罗吉斯的研究,发现创造时有两个重要的外在条件,其一是提供孩子心理的安全感;其二是保持孩子心理上的自由。
具体地说,父母亲提供孩子的学习环境与气氛,必须能维护孩子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然而,父母亲要怎样提供孩子安全感呢?罗吉斯提出了三个原则:
(1)毫无成见地支持孩子处理事物的意见
孩子有其主观的发现和看法,若予以抹杀或压制,创造行为可能中断。比如孩子绘画,把狗的头画得比身子大,那可能是一项主观的杰作。你只要诚心去欣赏他、接纳他,就可以引发下一次的创造。如果你嫌弃他、批评他,创造行为即会停止。创造行为是在孩子发现事物对他的意义时才显露出来的。
(2)保持不做评价的气氛
父母亲不宜用自己的观点来批评孩子。因为批评会使创造的动机停顿下来,并且造成一种防卫心理,把真知灼见或难得的发现予以扭曲压抑,而附和一般的常识。批评如果来自具有权威的人,更容易引导孩子放弃己见,讨好批评者。例如孩子布置自己的书房,可能有不符合父母亲的意思。
但是如果父母亲了解到孩子是在用心创造就能保持不评价或批评的气氛,而增强孩子的创造活动。
不过,父母倒可以对它表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
因为父母表示喜欢不喜欢,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并没有否定孩子的创意。
(3)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
了解孩子可以提供给孩子安全感。父母亲只有接受孩子的创造显然不够,必须积极了解孩子,共同感受某些观点,进入孩子的内在世界,引起共鸣。这种气氛能建立安全感,促进创造的动机。
心灵上的自由,是导致孩子热衷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孩子心灵上的自由,受外在生活环境的影响,通常父母亲能给予自由思考和表达情感的机会,就能引发他的创造力。当孩子的自由表达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而不能任其发挥时,父母亲可以采取象征性的自由表达。
比如说让孩子从表演戏剧中摧毁讨厌的对象,用绘画表示他的反叛。允许他自由地做象征性表示,有助于心灵自由与思考的启发。
给予孩子自由,并不是对孩子妥协,也不是放任。其实妥协与放任会导致创造活力的枯萎。自由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意图想实现梦寐以求的目标而不怕冒险,那就是责任。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必须忍受失败的打击,那就是毅力和恒心。
自由的心灵,不但孕育了孩子的创造能力,养成了负责的态度,也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父母要呵护孩子的创造才能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每一个儿童都天生具有创造力。如果家长与老师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将会得到大大的发挥。
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总是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按照某种行为规范行事。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在这样的教育体制所规范的标准答案中长大。合乎标准答案的孩子受到鼓励,违反者受挫。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均以“老实”、“听话”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要孩子按照大人们设计的模式去生活。这种做法窒碍了孩子的创造性与探索新事物的热情,会使儿童逐步地失去自我感觉,限制了他们的好奇心,结果是使我们的社会普遍缺乏创造力。
我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生产出来的“规范产品”,所以我们必须以强大的反省来挽救自己,提醒自己,不要再以同样的方法去挫伤下一代。
天真、活泼、好动、淘气,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把凳子翻过来当车头,把空盒子摆一溜当火车厢,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这常会使家长大为恼火。其实,这是孩子们正在用他们的想像“创作”呢,家长不能以大人的心态去要求孩子。
轻松愉快、无拘无束和自由活泼的家庭气氛,正是孩子们发挥想像力,增长智慧的摇篮。家长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接触和认识各种事物,自己想主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比较淘气、调皮,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很可能是一个聪明而有创造潜力的孩子。切不要以父母的威严和强制,对其进行太多的干涉与禁止。千万别压抑了孩子的独立思考与创造力,而是应当为之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良好氛围。
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最好少给孩子买那些昂贵而复杂的机械或电子玩具。玩具越是精美,自动化程度越高,留给孩子发挥想像与创造力的余地越小。选玩具最好选那些让孩子“有玩头”的东西。如可以由孩子按自己的想像任意捏、随便塑的橡皮泥,就是颇能发挥孩子创造性的一种玩具。还有可以由孩子任意拼出各种图案的塑料玩具等,也可以由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些纸板、小木条等原料,让孩子自己动脑筋,设计组合成某样东西。这样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
家长还可以随孩子自己的意愿,任意画一些富有童趣的画,写一些非命题的作文。这都是培养与发挥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布置自己的房间,在搬家或改变家具摆放位置时,让孩子参与设计或提出自己的意见,也都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创造性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以帮助孩子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知道如何学习、选择及独立解决问题,而非事事依赖父母。以下诸方面,是父母培养孩子创造力所必须注意的:
不要轻易地批评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富有建设性的想法要加以鼓励,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不要斥责孩子的错误和失败,要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认识到如何总结教训,避免失误,怎样取得成功。
不要给孩子以刻板的印象。
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不要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要让他们有充分的想像天地。
不要忽略孩子的隐私权。孩子有些话能够和自己的朋友讲,但不一定跟父母讲,这是正常的儿童心理。
不要因为怀疑孩子的能力而事事代劳,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父母的爱和关心。
切忌用成人思维破坏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们有着成年人所不具备的好奇与想像,尽管他们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想像,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充满着无穷的想像力。
家长应该关注并保护孩子的这些创造性思维,不要一味用成人思维教育孩子,虽然成人的思维相对成熟,但是却缺少最宝贵的想像力、创造力,不尊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孩子的创造性就会被无情扼杀。
吴祥最近非常烦闷,他怀疑自己上初一的儿子智力有问题。
依据是儿子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做事的方式有时也非常奇怪。比如,猪狗不如是贬义词,他就很不解的说:猪还是少数民族的圣物呢,而狗则以忠实着称,所以用猪狗不如形容坏人一点都没有道理。再如,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桥,大多数同学设计的桥都是连接江河的两岸,但是,儿子设计的却是连接两个房间。还解释说这样节省空间,还可以放东西。吴祥对孩子严加管教,教训儿子不许胡思乱想。
有一天,吴祥下班回家,路过家门口的那条河时,突然发现儿子在河中,撑着一个长篙,脚底下踩得却是用四五根原木扎成的木筏。吓得吴祥冒了一身冷汗。连忙把儿子喊上岸,儿子说他这是在学徐志摩。气得吴祥揪住儿子,边打边警告他以后不许胡闹。
儿子被打得眼泪直流,连连答应不敢胡闹了。
可是,吴祥更烦闷了,儿子是听话了,可是天天沉默寡言,碰到问题也不敢乱想,总是怯生生地问吴祥应该怎么做。
按照一般成人的思维判断,吴祥儿子的思维也许是有一点“古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充满了创意。也许,孩子的想法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思维,并且,要尝试用孩子的思维去理解孩子,千万不要一味用成人的思维教育孩子。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回归孩子世界,回归孩子的思维才能激起孩子创新的火花,这对孩子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是大有好处的。
家长非常容易犯这样一个毛病,总是习惯性的按照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孩子,教育孩子。用自己的成人思维方式看待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时,往往会用成人的所谓“标准答案”来做出判断。并用自以为成熟的思路来指导孩子。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如果,家长总是用成人的思维去强行干涉孩子,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还会使孩子遇到迷惑的问题时出现不敢发问或不愿发问的情况。孩子的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孩子如果已经不敢想或不愿想,那么意味着孩子的创造性已经被父母扼杀了。
家长应该尝试着放下成人的思维来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如果觉得孩子的想法或做法有些离谱,家长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横加干涉,而是要学着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合理引导,使孩子敢想,敢说,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产生积极作用。
家长要尝试着转换一下自己的角色,想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曾有过这些看起来似乎很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很多时候正是创造力的体现。
尽管孩子的有些想法或做法有些“离谱”,但是,恰恰正是这个时候,才是孩子最有创造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适当引导,会激发孩子更具想像力的创造性思维。
三、积极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注重培养和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就是为祖国的明天打下牢固的基础。
——[美]约翰·亚当斯
创新实践的捷径:与人合作
古人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今人说:“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由于我们的知识不够、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因此要真诚与他人合作。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真诚合作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