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团队
1293500000012

第12章 分 团队组建 (10)

一次,球队面临着一场“生死之战”,这场比赛的结果将直接决定球队能否进入复赛,主力控球后卫突然受伤不能上场了,教练安排马特和特里同时打首发位置,希望能弥补控球后卫的场上空缺。但事实正如他所不想看到的那样,马特和特里各自为战,进攻时都以自己为主角,从不考虑对方是否处于更好的位置。而防守时更是互不理睬对方,导致后防漏洞百出,被对方屡屡突破。上半场球队已经落后了近20分。

中场休息时,教练把他们两个狠狠训了一顿,而马特和特里看着上半场的比分,似乎也略有所思。下半场开场,两人尝试打了一些配合,结果得到了奇效,球队很快就把比分差距缩小到了10分之内,这巩固了二人的信心。于是两人再接再厉,带领球队成功反超,最终赢得了比赛,进入复赛。

马特和特里的故事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自以为是,各自为战,以邻为壑,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双输;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成就,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双赢。“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我想请问职场朋好们,我们在一个团队里成长,我们有赖以信赖和团结的朋友吗?我们有一起努力和付出的战友吗?我们有愿意付出和配合的职业素养吗?

第五条:遵守道德

我们经常说,人品决定产品;我们也经常说,要做好人;我们还经常说,永远不要突破道德底线做事情。我特别喜欢温家宝总理的一段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商家的道德修养,重视商业道德。而一个团队要想做好做大做强,就一定要找到有道德的人,有品格的人,有人品的人,能够上下同欲的人,懂得职场规矩的人。

刘墉曾写过《规矩的道德》一文,我节选如下:

规矩的道德

每一行都有它的工作伦理。今天你在旅馆、餐馆工作,不能随便透露顾客的行踪,是你的职业道德。就算有人直接问你,某某人是不是常来啊?你也不应该说。

今天你在银行工作,为顾客的财务保密,是你当然的职责。虽然在电脑上,你可以看见顾客的每一笔交易资料,但是绝不能到外面去说半个字。

今天你当律师,就算当事人不满意你,请你走路,另外请一位律师为他辩护,你也不能对外宣扬当事人的事。

今天你开印刷厂,而且承印“哈利·波特”,就算外面有千千万万的读者,包括你的小孩,向你打听新书的内容,你也不能透露半个字。

今天你做业务,就算跟老板不和,离开了,也不能把业务机密带到敌对的公司,修理你的前老板。

甚至如果你开出租车,前一个客人下车了,下一位客人上来,好奇地问:“刚才那位住在我楼下的小姐从哪儿来啊?”你也不能说:“噢!她是从某某宾馆上的车!”

没错!你不认识那小姐,跟她没交情,她下车之后也跟你毫无关系,但是为顾客保密是职业道德,你必须遵守。

写得太好了!其实,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销售我们自己,销售的结果就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市场上对销售有三种不同的认定:三流的销售靠的是嘴,说得天花乱坠,让客户不知不觉地掏了腰包。二流的销售则会利用资源,会借势。这样的销售相对会比较轻松,他们能够把周边一切的资源调用起来为自己服务。而一流的销售靠的则是自己的人格。这类销售本身似乎散发着无穷的吸引力。凭借自己以往的为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及订单,这样的销售人员经常能在换单位后,仍然吸引住绝大多数老顾客。三国时期的刘备似乎是所有诸侯中除了身份以外最没用的一个,但是正是他高尚的人品和个人魅力吸引了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成为后期三足鼎立的一方霸主。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而道德却应该是人们心中最高的行为准则。现在的大公司、大企业,都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准则有很高的要求,在新东方的网站上,就详细地公布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职业道德准则》,对于竞争与公平交易、利益冲突等各个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并且定期向员工宣讲和考核。我在哈佛商学院学习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课程之一就是关乎道德敬畏和企业利益的内容。

优秀的成员构建完美的团队

如果你的下属都不怎么样,别人肯定认为你也不怎么样;反之,如果你的下属都不错,别人会认为你也不会差。所以我认为,一个团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出那个团队领导者水平的高低。

团队的高度取决于团队成员的高度,团队的核心是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当然除了领导者的高明以外,还需要有团队成员的高度,否则其就会成为团队的短板。成熟的团队可以适应多种环境,社会资源会主动寻找优秀的团队。难怪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一个公司要发展迅速得力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聪明的人才,如果有人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全部都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团队的整体素质,彰显领导者的魅力和真正价值。也就是说,我们所在的团队如何被别人评价,取决于团队的整体素质,而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表现,将直接影响团队的整体素质。西方有句话:“领导力是通过跟随者体现的,世界上只有两种角色:追随与被追随。而你要想成为被追随者,那么你的道德、情操、学识、谈吐、为人、眼界、心胸、气度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成为别人的标杆,让别人不断地学习。”

过于年轻的团队

5年前,我到朋友的公司访问时碰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我见到了一位主管,22岁,相当的年轻,是一个专科毕业生。对于专科学历,我觉得没关系,因为我自己以前也只是个中专毕业生,我觉得专科毕业比我当年厉害多了。但要命的是,他一跟我讲话,我就觉出他很不成熟,那种压制不住的狂妄特别明显。同时,他对领导表现出了过分的尊敬。而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判断,对领导过分尊敬的人,大多是不正常的,甚至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看了看他的团队成员,一看就傻了,团队成员中最高学历是专科,好几个都是中专,年龄最大的只有23岁,甚至还有一批大一、大二学生来兼职的。我当即表示这个团队存在重大隐患。而过了不久,这个团队的问题就完全暴露了出来,还引发了一系列后续问题,直接拖垮了朋友的公司。

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赢》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的标志就是如何使得你自己成长;而当你成为领导之后,成功的标志就是如何使得别人成长。”也就是你自己不错,然后你的下属也不错,作为领导者,只有让你的下属不断成长,你的团队才能更加强大。

这句话,我们要认真琢磨。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领导,团队成员要听我们的,那我们就离崩溃不远了。一个领导唯一拥有的特权就是比下属多一点可以用于思考的时间。人生不过几十年,我们对世界影响再大,也不过就是几十年。为什么我们不能活得快乐、开心一点呢?而快乐、开心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你所拥有的那一点点时间,就看你怎么去使用。领导者的任何行为,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提升威信,要么削弱威信。

黄金法则三 规矩不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制作家具要靠“规”与“矩”,做人处事要讲规矩,团队打造要循规矩。

谈到公司治理和团队建设的时候,规矩更多指的是制度和规则,规则当然有“明规则”和“潜规则”。制度和规则越公平、合理、通透,团队的发展就会越良性和健康;制度和规则越优化、进步、科学,团队的氛围就会越积极和有活力;制度和规则出台越早、越超前,团队的气质和特征就会越独特和具有竞争力。换句话说,团队组建之后,有了人,就得有制度和规则,就得有方法和流程,就得有说法和做法,就得有“尚方宝剑”——制度和

规矩。

最重要的东西在幼儿园

1978年,一个难得的机会,有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中,有一位记者采访道:“在各位的一生中,对各位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或者哪个实验室学到的呢?”说完,他就准备一一进行记录。

一位老先生答道:“是在幼儿园。”其他大部分的诺贝尔获奖者也纷纷表示同意。

这让记者感到非常震惊:“怎么会是在幼儿园呢?在幼儿园各位又能学到什么呢?”

这位老先生笑着答道:“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要和其他的伙伴一起分享,不要随意动其他人的东西,生活要有规律,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平时要多学习多思考。而我觉得这些才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寥寥数语中透露着智慧,这种智慧的积累居然就在幼儿园,而幼儿园不就是习惯养成的家园、规矩习得的乐土吗?一个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匪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同样,一个好的制度或规矩能让团队理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要强调制度和规矩的重要性,而团队未来成功所依靠的一定是团队组建时期所立下的规矩,也就是团队“婴儿期”或者“幼儿期”规矩的浸淫、习得和养成。

上下级沟通的四大“潜规则”

如果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或者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你一定会发现,历史的车轮在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维度中重复着。很多事情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群体中,行事的方法和结果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一些看不见的规矩在左右着事物的发展。只要老总在公司,员工们无论大小事都会去请示,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向老总请示过了,自己就不用再承担责任。而且坐在老总办公室里谈工作,就会给自己造成“我很努力”的错觉。但是,请记住,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总经常坐在办公室里,这个企业是看不到未来的。

团队规矩有很多,比如要记准团队成员的名字;批评尽可能选择在私下进行;给团队成员台阶下;宽容团队成员的失败;尊重团队成员的个人喜好;尊重团队成员的个人信仰;时时注意自己的品格影响;适当地与团队成员作近距离的接触;掌握团队成员的家庭状况(不可涉及个人隐私)等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规矩进行整理归类,并对其中的关联进行整合,就能总结出如下的职场四大“潜规则”:

潜规则一:刺猬理论

寒冷的时候,刺猬们就会开始聚集取暖。但因为它们浑身都长满了尖刺,如果靠得太近,反而会伤了彼此;离得太远,又达不到相互取暖的效果。于是,刺猬们就微妙地保持着一个“安全距离”,有了这个距离的存在,它们既不会扎到对方,又能达到取暖的目的,非常神奇。这就好像是我们彼此之间的相处,当我们彼此依靠的时候,能够凝结出有益的能量;但是当人与人之间走得太近时,性格、个体的差异就会带来许多矛盾和冲突。所以人与人之间,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需要有刺猬取暖时的那个“安全距离”的存在。用来形容恋人之间微妙关系的“距离产生美”,就是这个意思。

“知心姐姐”

马明明是一家公司的年轻主管,刚从大学毕业三年,而部门里大多是刚毕业的小姑娘,平时都把她当大姐姐对待,有什么心里话都会私底下和马明明说。不知不觉地,马明明手下的女孩都习惯在下班后找马明明诉说自己的不开心,从和男朋友吵架到是否买车买房,每个女孩在马明明面前都敞开了心扉。

马明明开始很开心,觉得这是一个融洽的团队氛围,底下的女孩能这样和自己推心置腹,说明她们对自己绝对信任。可是时间一长,马明明发现自己开始头疼,基本每个女孩都告诉了自己一些他人不可能知道的隐秘。自己虽然在处理她们个中关系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一旦批评起来总会得到这样的反馈:“马姐,你是不是因为知道我的秘密开始疏远我了。”底下人亲热地叫出来的“马姐”也开始显得有些刺耳,自己仿佛成了一个“知心姐姐”。

团队内的关系融洽,并不意味着团队领导者和团队成员要走得非常近,领导与下属之间“亲密无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团队成员彼此之间最根本的关系还是工作关系,如果突破了正常的同事关系,反而容易给工作带来障碍。我调研的不少失败的团队,很多都是因为在团队组建初期有一位“知心姐姐”式的领导,没有区分清楚工作和生活,没有厘清团队融洽的真谛,到后来团队文化和精神面貌就出了大的问题。

来不及洗的内衣

王猛最近被公司委以重任,调到一个地方城市打头阵。得到上级领导如此信任,王猛自然干劲十足。

王猛做事,人如其名,非常的刚猛,事事冲在前线,每天都是早早到了公司,晚上也总是忙到深夜,对此,下属们都十分敬佩。

李芳芳是王猛的副手,十分认同王猛的做事风格,自己也是一个“拼命三娘”,也十分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