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的不像样到逐步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
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2. 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孩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些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不仅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对孩子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克服困难,尤其是那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我们常见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即“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得了的,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
父母心语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
说“不”是另一种聪明
小丰上幼儿园时,非要把“小”字倒着写。他认为,既然“大”字下面两条腿向外伸得大大的,那么“小”字两条腿就应该向中间并得小小的。上学后,一次算术课上,他突然问老师:我们看数、读数、写数,都是从高位到低位,为什么演算要从低位到高位?能不能从高位到低位演算?他最终创造了“快速计算法”。
虽然小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听话”的好孩子,但是他的不听话,恰恰表现出他是有想法的。教师或家长在教育学生时,经常说的话莫过于“听话”二字,如“要听老师的话”“听话才是好孩子”“不听话就不是好学生”等等。久而久之,“听话”便成了好学生、好孩子的代名词。毋庸置疑,要求学生听话并非有错,然而,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若片面强调学生听话,则会影响一些学生的健康发展。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父母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对父母亲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里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父母亲的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把训斥全当耳边风。
大约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孩子开始进入比较逆反的青春期。这时的孩子已不再满足单纯被教育的角色,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吩咐和安排,遇事愿意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希望自己决断。如果不能满足这一特点,就会感到失望或者进行反抗,而发生顶嘴。
中国的家庭教育信奉“听话”教育,中国的父母普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爱顶嘴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听话”也是中国父母对孩子讲得次数最多的、在教育孩子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孩子在家里被时时教训要听父母的话,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被千叮咛要听阿姨的话,孩子上学了也要被嘱咐要听老师的话。总之,听话的孩子总是招人疼、惹人爱的,不听话的孩子总是招人嫌、惹人烦的。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中国的父母往往刻意要求孩子对自己的无条件顺从。一些父母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晓、无所不能,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孩子当然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教诲,于是,当孩子与大人出现分歧时,大人经常武断地表态“你错了”“你这样不对”;当孩子想对某件事做个说明时,便会遭到父母更大的训斥:“不许顶嘴!”“还嘴硬?”更有一些缺乏耐性的父母,十分反感孩子顶嘴,当孩子向他们父母的权威发出挑战时,盛怒之下免不了对孩子一番拳脚相加。
实际上,顶嘴意味着孩子的心理在成长,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当孩子年龄尚小且自理能力较差的时候,让孩子按大人的指示去做是可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以后,再总是用“听话”去教育孩子和要求孩子,就显得有些偏颇了。这时,父母应该认可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长,积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采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什么“孩子长大了,不听话了”,或者简单地采取高压政策使孩子屈服。
其实,孩子顶嘴比不说话反抗好。因为顶嘴可使父母容易了解子女。客观地说,孩子“顶嘴”是有许多积极意义的:
孩子顶嘴,说明他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见解,如果家长这时能够听取和采纳孩子的正确的意见,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价值的,这对他的自信心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只能养成孩子唯唯诺诺的性格。
孩子顶嘴通常发生在父母亲批评不得法、孩子不服气时,孩子没做错事而受到父母亲的冤枉时,孩子不想马上去做的事、可父母亲硬逼着他去做时,或者大人心情不好拿孩子出气时。其实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时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家长正好可以从孩子的不满情绪和顶嘴的表现中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从而来改变和提高自己。
孩子的顶嘴也是一种心理宣泄,这是孩子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心里对大人的不恰当的所作所为不敢怒、不敢言,许多委屈都憋在肚里,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非常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忧郁、头痛、精神不振、懦弱等不良心理反应。
但是顶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和睦。所以作为家长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遇事冷静,赏罚有度
作为家长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不要急躁,先要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决定处置方法,不搞连带处罚、不翻旧账。赏罚前,要讲明道理,让孩子彻底信服。
2.注重言传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作为家长也应对其父母或上司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少与之发生争执,否则就会影响到孩子。
3. 给孩子申辩的权利
即便知道他们在狡辩,也要耐心听他们把话讲完,然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选择将功补过的办法来弥补过错,这往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
父母心语
孩子和父母顶嘴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父母应当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多下些工夫!同时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现在的孩子毕竟接受教育早,接触的传媒多,而且顶嘴也是孩子不良情绪得以宣泄的一个途径,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强了。